徐贲,美国加州圣玛丽学院英文系教授,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兼职教授。著作包括Situational Tensions of Critic-Intellectuals(1992)、Disenchanted Democracy(1999)、《走向后现代和后殖民》 (1996)、《文化批评往何处去》(1998,2011)、《知识分子:我的思想和我们的行为》(2005)、《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2008)、《通往尊严的公共生活》(2009)、《在傻子和英雄之间:群众社会的两张面孔》(2010)、《什么是好的公共生活》(2011)、《统治与教育:从国民到公民》(2012)、《怀疑的时代需要怎样的信仰》(2013)、《政治是每个人的副业》(2013)、《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 (2014)、《听良心的鼓声能走多远》(2014)、《颓废与沉默:透视犬儒文化》(2015)、《阅读经典: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2015)、《经典之外的阅读》(2018)。
互联网文化是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之后又一次可能具有巨大积极意义的文化转型。人们如何在对信息进行有效处理的同时保有对自由价值的选择,成为我们今天认识互联网的两个关键问题。
本书以此为关注点,通过“阅读·知识·学问”“真实·自由·认知平等”上下两篇内容,探索由于互联网的兴起展现出来的现象和行为所涉及的人文问题,强调数码时代的读写与知识必须以人为本,对互联网的未来展望必须包含关于自由人类的普遍价值,拒绝把人作为工具,拒绝非人化。为此,需要用启蒙的人文教育来提升人们的读写和知识能力,重申人文教育的自由意识和自主性理念。
##「人必须自己决定如何使用互联网,决定实现怎样的智力目标。人必须为之确立相应的伦理原则。真实、自由、认知平等只是人类可能为自己设定的多种伦理原理中的几项,却是最重要、最关键的几项。」
评分 评分 评分##发蒙之作,切中了当下许多家长老师功利性阅读的弊端,作为二娃的家长恨不得用此书怼死...(不可描述),虽然无甚新意,但在网络时代对孩子的启蒙意义较大,留在大娃书架上了。
评分##徐贲的失望之书。之前的作品都买了,都很喜欢。但这本实在是书斋作品了,离真实的互联网生态太远了,很多理想的臆想成分,前半部分似乎落笔较早,后半部分与政治挂钩,前后有结构断裂感,且主题与语句重复略多,逻辑有点混乱。
评分 评分##【手机不过是人的机器,对机器不当使用责任的应该是人,不是机器。关注机器对人的异化影响并没有错,但反对机器不是机器问题的解决之道。】
评分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