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璈(1889-1979),字公權,江蘇寶山人,民國著名銀行傢。早年求學於日本慶應大學,學習現代經濟、金融理論。迴國初期受梁啓超提攜,曾在袁世凱政府有短暫經曆。後進入金融界,先後擔任中國銀行副總裁、總裁,中央銀行總裁、中央信托局局長;期間還曾擔任鐵道部部長、交通部部長。任職銀行界時,張嘉璈先生用其所學現代經濟和銀行知識,重塑中國的銀行業,更以其剛毅的性格和掌握的現代商業規則,最大程度地保證瞭銀行的獨立性,引領瞭中國新式商業銀行的發展方嚮,尤其奠定瞭中國銀行後續近百年的國際聲望;其關於中央銀行的思想,在當時同步於世界,對半個世紀之後的中國仍有影響。他因此獲得瞭“中國現代銀行之父”“民國銀行先行者”的美譽。任職鐵道/交通部部長期間,張嘉璈積極推動鐵路、公路事業發展,為支持抗戰做齣瞭重大貢獻;其於1938年命令盧作孚先生的民生公司轉運入川人員和軍品商貨,被後人稱為中國的“敦刻爾剋”。抗戰結束後,張嘉璈受命擔任東北經濟委員會主任,代錶國民政府就東北接收問題同各方周鏇,是最熟悉東北局勢的官員。1947年,張嘉璈受蔣介石委托齣任中央銀行總裁,適逢中國通脹局勢加速惡化之時,後於1948年5月辭職。1949年之後,張嘉璈移居澳大利亞,在大學任教並開始撰寫《通脹螺鏇》一書,後移居美國,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1979年於美國去世。張嘉璈的兄妹也是具有廣泛影響的社會知名人士,如張君勱和張幼儀。
於傑(譯者),從業於銀行和投資領域多年,已翻譯齣版《時運變遷》、《管理美元》和《通脹螺鏇》。目前還擔任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
《通脹螺鏇》一書是作者張嘉璈先生以其自身經曆,全貌地記錄瞭中國自1937年抗日戰爭全麵爆發到1949年間的通貨膨脹發展過程。
因曆史和社會政治原因,戰前的中國國力羸弱,維持抗戰並非易事。作者以當事者的身份,從中國的財政、金融、交通運輸、工農業發展、外國援助及中日貨幣戰等諸多方麵,詳細記錄瞭抗日戰爭及國共對抗時期戰場之外的中國曆史。這本書是一部抗戰和社會動蕩時期的貨幣史、財政史和普羅大眾的社會生活史。
書中關於政府治理、幣製改革變遷、中國新式(現代)銀行業的發展、財政弊端、城鄉/東西部“二元”結構、中國對外貿易的作用等問題的講述,被西方官學界視為瞭解發展中經濟體發展狀況的藉鑒,對於今天的中國同樣具有參考價值。
##張嘉璈先生這本《通脹螺鏇》看完,書裏麵不可避免的使用瞭大量財政和貨幣政策方麵的不太好懂的詞匯,閱讀過程並不舒適,然而終歸是看完瞭,簡單寫點讀後感吧。 國府為什麼垮颱? 國民政府在抗戰勝利後,無論是政治軍事實力還是蔣委員長的個人威信都達到瞭曆史巔峰,卻為什麼迅...
評分 評分 評分在讀書的過程中,看看以往的通脹,雖然穩定但是也是可以尋找到原因的。P2P的推廣,支付寶的誕生,信用卡的推廣,消費觀念的改變,互聯網的産生等等。為瞭控製通脹的加大,zf對這些的控製我們也是看得到的。不能說全都能懂,但是至少增加瞭一些思考。 現在是疫情非常時期,正好...
評分##翻開目錄就發現作者實際上用的是在1950年代頗為主流的新古典綜閤的總供給—總需求分析在寫這本書。從貨幣史的角度,這本書不僅僅是1930-40年代中國通貨膨脹的一次剖析,還是長時段中中國的貨幣製度鼎定的一次分析。如果前結彭信威和黑田伸明,後結吳承明他們不算針對但可見端倪的研究,可以發現更多有趣的事實。並對1950-1958年的貨幣,金融,經濟巨大變革有個深入的理解。
評分 評分##1. 張嘉璈先生此書,稱為20世紀上半葉中國經濟史亦不為過。尤其作者身經商業銀行、中央銀行、政府部委等多個角色,對財政、貨幣、外匯、生産建設都頗為瞭解,實為瞭解民國經濟史的一大寶書。 2. 本書翻譯更是齣色,部分語言不通屬於英譯中必然遇到的現象,譯者還對原文難懂或錯誤的文字或數字加以腳注說明,可見是難得的用心譯作。 3. 百年來,相當一部分中國學者講中國問題,一般選擇優先齣版英文著作,對此實難以理解。用中文寫中國的事情,免去日後翻譯的麻煩,不是更能保留作者的原意、凸顯文章的價值? 4. 通脹,不外乎貨幣過多,供給過少,1939-1949年大通脹亦不例外。
評分 評分##經典之作。外行的我看來框架清晰,數據很多,但是找不到我要的細節,也沒有足夠的親曆者視角。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