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特雷阿濛(Lautréamont,1846—1870),法國詩人,本名伊齊多爾·迪卡斯(Isidore Ducasse),生於烏拉圭,父母均為法國移民。1859年被送迴法國上學,不久開始寫詩。《馬爾多羅之歌》的第一支歌於1868年匿名發錶,1869年,全書付印,隻是齣 版商震驚於內容的大膽,拒絕發行。1870年,又齣版瞭兩冊《詩》,這就是他全部的創作瞭,同年11月在巴黎去世,年僅二十四歲。洛特雷阿濛不多的創作對現代藝術與文學,尤其是超現實主義者産生瞭巨大影響,被稱為“大天使般的爆破手”。
車槿山,北京大學中文係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導,著有《二十世紀法國文學史》(閤著),譯有《後現代狀態》《象徵交換與死亡》等。
天纔、有罪的少年,
美與邪惡的混閤體,
幾代大師膜拜的偶像,
留給世人的唯一一部
奇書中的奇書
◎ 編輯推薦
☆《馬爾多羅之歌》是法國詩人洛特雷阿濛的天纔之作,問世近五十年不為人知,經安德烈·布勒東為首的超現實主義者推重後,對現代藝術與文學産生瞭巨大影響。
☆ 本書影響瞭不可勝數的藝術傢、作傢、導演:畫傢奧迪隆·雷東、達利、勒內·瑪格麗特先後為本書配圖。除布勒東、阿拉貢、艾呂雅等超現實主義者之外,紀德、加繆、帕斯、亨利·米勒、約翰·阿什伯利等大作傢、大詩人都盛贊此書。還啓發瞭戈達爾、寺山修司等電影導演的創作,影響仍在繼續。
☆ 洛特雷阿濛常在深夜寫作,通過大聲朗讀、彈奏鋼琴和弦,鍛造語句。去世時年僅二十四歲。此次再版收錄瞭他的全部創作,除傑作《馬爾多羅之歌》外,還包括《詩一》《詩二》及存世的七封信。
◎ 內容簡介
《馬爾多羅之歌》是一部長篇散文詩,由六支歌組成,每支歌長短不等,或抒情或敘事。圍繞主人公馬爾多羅,六支歌飛速展開,各種事件接踵而來,創造齣一個畸形、奇異而夢幻的世界,一切都處在興奮中,處在變形中,處在施暴、攻擊、摧毀的激流中,行動的快樂浸透瞭全書。此外還收錄瞭《詩一》《詩二》兩個散文片段以及七封信。
◎ 名人推薦
我一定要明確指齣,依我看,對某些人的崇拜是值得懷疑的,盡管這些人錶麵上顯得那麼偉大。惟一的例外是洛特雷阿濛,那些在經過時留下瞭某種模糊痕跡的人,在我看來就不是這樣。
—— 安德烈·布勒東,超現實主義創始人
我認為,布勒東、阿拉貢和蘇波等人構成的小組最美的榮譽在於發現並宣布瞭令人贊嘆的洛特雷阿濛的文學與超文學的重要性……他在19世紀全然沒有影響,但他和蘭波一起,也許還超過蘭波,卻成為明日文學的大師。
—— 安德烈·紀德,1947年諾貝爾奬得主
為瞭揭示人的夢境,關鍵在於不去貶斥知覺。要求於詩人的不是放棄而是極度的自律。我們需要一種關於誠摯的高明形式:真實性。在過去的世紀中有一類詩人,他們代錶瞭浪漫主義——諾瓦利斯、奈瓦爾、波德萊爾、洛特雷阿濛——的隱秘分支,給我們指明瞭道路。……這位詩人(洛特雷阿濛)發現瞭錶現心理劇變的形式。
—— 奧剋塔維奧·帕斯,1990年諾貝爾奬得主
對洛特雷阿濛,我們隻有猜測,絕無肯定,絕無邏輯(我們的邏輯)。所以《馬爾多羅之歌》纔是最有效的詩歌,因為他持續地讓我們感到不安,盡管我們有確切的理論。他仍然是危險的……他在無意間以誇張、玩笑的方式在文學的謊言中重新發現瞭真理。他比任何詩人都更好地重新發明瞭語言和藝術的意義,這是生活的咒語。他否定瞭統一的文體,但這是為瞭顯露真正的文體,真正的邏輯,即自然的力量而不是習俗。他從人類思想史的一極跳到瞭另一極。
—— 勒剋萊齊奧,2008年諾貝爾文學奬得主
他的前輩是喬納森·斯威夫特,他的首席執行者是薩德侯爵……洛特雷阿濛是一位黑信使,預示死亡幻覺和虛弱的噩夢即將來臨。
—— 亨利·米勒,美國小說傢
洛特雷阿濛的《馬爾多羅之歌》是黑色聖經……可以說是超現實主義基本的夢想文本。
—— 詹姆斯·格雷厄姆·巴拉德(《太陽帝國》作者)
至少從洛特雷阿濛開始,文學贏得瞭發瘋的權利。
—— 羅蘭·巴特
《馬爾多羅之歌》是關於可怖力量的一個謎團。
—— 雅剋·德裏達
洛特雷阿濛的作品對我們而言就像是一種真正的好鬥現象學。它是純粹的好鬥,甚至在人們曾經談論的純詩這種文體本身中也是如此。
—— 加斯東·巴什拉
洛特雷阿濛是——但願大傢能寬恕我——我所知道的惟一的法國悲劇詩人。
—— 皮埃爾·勒韋爾迪
給你們的私人書房裝上一個能隨意沉浮的裝置吧……打開洛特雷阿濛,整個文學便像一把雨傘般翻轉過來,閤上他,一切又立即恢復正常。為瞭在傢中享受一種完美的智力舒適,給你們的書房裝上《馬爾多羅之歌》這一裝置吧。
—— 弗朗西斯·蓬熱
如果我們這個時代的散文作品,不論是小說還是論文,試圖追求那種一般而言是為詩歌保留的形式,如果這些作品像詩歌一樣成功地強加給我們這樣的觀念:文學是一種實驗,閱讀與寫作不僅屬於一種揭示意義的行為,而且還構成一種發現的運動,那麼我們就應該把這一切歸功於洛特雷阿濛的探索和瘋狂。
—— 莫裏斯·布朗肖
它(《馬爾多羅之歌》)像一本破舊、翻皺瞭的關於打破文學規則的規則手冊。……每當我滑嚮那些俗濫的文學陳套,就會感覺到後脖頸上馬爾多羅沉重的呼吸。……洛特雷阿濛是顛覆高手。年輕孩童和母鯊們,當心。
—— 理查德·米爾沃德,英國小說傢
##讀馬爾多羅之歌的時候非常順暢,仍可用“一瀉韆裏”來形容= =言語裏的那種惡心之感是好多cult film也不能達到的效果。19世紀這樣的作品,驚世駭俗可見一斑,Lautréamant,或者叫他Isidore Ducasse,可謂預言瞭後世惡之美的種種發展軌道。 純粹的言語的快感真的是無可比擬的,...
評分 評分##美與孽,罪惡和迷狂。似美杜莎纏繞般窒息的閱讀快感。洛特本人就像他的詩,“憂鬱得像宇宙,美麗得像自殺。” (能擁有正版真是太好瞭!感謝後浪!
評分##洛特雷阿濛:縫紉機與雨傘在解剖颱上的偶然相遇 談論洛特雷阿濛,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應該記住他提齣的警告--------小心這浸透毒汁的篇章。在具有群體意識的公共澡堂裏投下一塊銅製硬幣,會引起價值漣漪的波動,在正午陽光的集體注視下,玻璃間會發生蝴蝶效...
評分##後浪是賺錢能手,炒冷飯瘋子,病瞭,真醜,真惡心。
評分##一個偏頭痛患者,一個孤獨青年,為瞭朝神的胯下踹上充滿仇恨的一腳,熱切如狂信者一般尋找著神明。與母鯊交媾那一幕確實很棒,而更多時候並沒有什麼超齣人類的東西——酒被盛在人類這隻酒杯裏,劇烈晃動卻仍未溢齣——那是年輕人的憎恨,恨自己,恨人類,恨造物主,相應的也有憐憫,但始終是在瘋狂打轉,沒有齣口。我對這些東西(這些我也有的東西)實在已經膩煩瞭,仍舊是人類的,仍舊是沉湎於惡習。他為憎惡、為擺脫人類框架或為震悚他人而寫惡,但似乎並不真的喜歡作惡,所以其中沒有陶醉(或許是我弄錯瞭吧)。書做得確實很美。 對中國讀者來說,洛特雷阿濛和他的長篇散文詩《馬爾多羅之歌》似乎還很陌生,我們準備在這裏較為詳盡地介紹一下詩人和他的作品,並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進行一點分析和評論。 [馬爾多羅之歌] 成韆上萬懷有文學夢想的年輕人中的一個 洛特雷阿濛的真名是伊齊多爾·迪卡斯,1846年生...
評分##洛特雷阿濛:縫紉機與雨傘在解剖颱上的偶然相遇 談論洛特雷阿濛,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應該記住他提齣的警告--------小心這浸透毒汁的篇章。在具有群體意識的公共澡堂裏投下一塊銅製硬幣,會引起價值漣漪的波動,在正午陽光的集體注視下,玻璃間會...
評分 評分##如果我存在,我就不是他人,我不允許我身上具有這種曖昧的多元性。洛特雷阿濛不玩曖昧,洛特雷阿濛是人是鬼。馬爾多羅,在西班牙裏可以看做是mal duro兩個詞的連結:都是貶義詞。讀過波德萊爾的詩歌與檄文,你會感到一種顛覆世界的體製外的力量;讀過洛特雷阿濛的詩歌,你會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