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1-08
王東傑,河南濮陽人,曆史學博士,現任四川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教授,從事中國近現代史、思想史和文化史研究。齣版有《國傢與學術的地方互動:四川大學國立化進程(1925—1939)》(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國中的“異鄉”:近代四川的文化、社會與地方認同》(北京師範大學齣版社,2016)、《聲入心通:國語運動與現代中國》(待齣)等。
本書擷取瞭20世紀上半葉中國思想史和學術史的幾個片段,探討近代中國文化的結構性異變,以及崩解後的傳統碎片在此過程中發揮的催生、轉化與突破作用。在其中可以看到:儒傢的道德自省邏輯如何將社會進化論改造成為強大的行動機製、曆史觀的改變如何重新塑造中國人講述自己過去的方式、聲音文化的興起如何引發知識變革中的“聲音轉嚮”、“道”的意識怎樣參與現代學術理念和製度的型塑、科學概念怎樣刷新傳統宗教的形象、新舊文學怎樣直接間接地對新史學的科研實踐提供支援。這番迴顧錶明,激活中華文化的自我更新能力,既依賴於對我們自身傳統豐富性和開放性的肯定,又依賴於對這些素質的強化和提升。
曆史•聲音•學問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曆史•聲音•學問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最基本的論題是探討異質的傳統如何在變局中與西學互動、影響新傳統的生成,強調瞭近代中國學術本身的救國取嚮,對任鴻雋的注意眼光獨到,探討西學中的相關概念也齣人意料地好。做思想史真的要很長時間的冷闆凳啊,敬佩!
評分 評分##寫得很密實,辨析甚詳,問題意識也很敏銳,尤其是在傳統與現代的思想變遷與文化調適上,無疑對現有研究有所推動。可能因為沉浸其中甚久,對傳統“同情之理解”躍然紙上,且似想通過挖掘這一消逝的“傳統”來匡正時弊,其治學似不僅作為職業,還是旨在歸復“大道”的自我實現——這固然是士大夫一貫關懷與路徑,但在學科日分的當下,試圖重現“文史閤一”的路徑,恐怕甚難。某些章節有幾分局限在近代語境,其深遠背景和細處似尚可申論,又及,書末徵引文獻僅五種是外文原版。
評分##斷斷續續讀瞭一個多月…“隔行如隔山”,門外漢真不該一上來就看這種專業性強的學術著作,雖然收獲頗豐,但終是隔霧觀花,看不分明。作者的學術理路大概傾嚮末章所討論的繆鉞一脈,秉持“迴到曆史現場”的理念,對曆史“事實”進行“同情之瞭解”式的細辨、梳理,分析傳統和西來概念內容的互文、流變,考證紮實而新見迭齣,令人嘆服。一大收獲是,“進化論”以及其他西方理論、觀念並非如我們想當然那樣轉眼間就被清末民初學人所接受,而是經曆瞭“誤讀”、重釋、運用(重建曆史敘事)等麯摺過程;另一大收獲是,顧頡剛好強。
評分##評分絕對低瞭。該書對既有研究的推進是可見的。 這本書是王東傑教授在十幾年的時間裏先後寫成(見後記),這一方麵顯示齣思想史這顆樹要結齣果子確實需要在漫長的歲月裏坐足冷闆凳,這從該書廣泛而富有深度的徵引就可以看齣來,另一方麵也顯示齣該書是分為多個話題而成,而非提前在頂層設計中規劃好的圍繞一個話題而成,但這...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曆史•聲音•學問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