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2-27
王东杰,河南濮阳人,历史学博士,现任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从事中国近现代史、思想史和文化史研究。出版有《国家与学术的地方互动:四川大学国立化进程(1925—1939)》(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国中的“异乡”:近代四川的文化、社会与地方认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声入心通:国语运动与现代中国》(待出)等。
本书撷取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思想史和学术史的几个片段,探讨近代中国文化的结构性异变,以及崩解后的传统碎片在此过程中发挥的催生、转化与突破作用。在其中可以看到:儒家的道德自省逻辑如何将社会进化论改造成为强大的行动机制、历史观的改变如何重新塑造中国人讲述自己过去的方式、声音文化的兴起如何引发知识变革中的“声音转向”、“道”的意识怎样参与现代学术理念和制度的型塑、科学概念怎样刷新传统宗教的形象、新旧文学怎样直接间接地对新史学的科研实践提供支援。这番回顾表明,激活中华文化的自我更新能力,既依赖于对我们自身传统丰富性和开放性的肯定,又依赖于对这些素质的强化和提升。
历史•声音•学问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历史•声音•学问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评分绝对低了。该书对既有研究的推进是可见的。 这本书是王东杰教授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先后写成(见后记),这一方面显示出思想史这颗树要结出果子确实需要在漫长的岁月里坐足冷板凳,这从该书广泛而富有深度的征引就可以看出来,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该书是分为多个话题而成,而非提前在顶层设计中规划好的围绕一个话题而成,但这...
评分##写得很密实,辨析甚详,问题意识也很敏锐,尤其是在传统与现代的思想变迁与文化调适上,无疑对现有研究有所推动。可能因为沉浸其中甚久,对传统“同情之理解”跃然纸上,且似想通过挖掘这一消逝的“传统”来匡正时弊,其治学似不仅作为职业,还是旨在归复“大道”的自我实现——这固然是士大夫一贯关怀与路径,但在学科日分的当下,试图重现“文史合一”的路径,恐怕甚难。某些章节有几分局限在近代语境,其深远背景和细处似尚可申论,又及,书末征引文献仅五种是外文原版。
评分 评分##仅凭第四章就绝对配得上五星了。通过“声音转向”这一细微的切入点展开,梳理了“声音-听觉”这一求知路径如何在近代知识分子那里实现了自身合法性的塑造,并指出其背后实则是西式的“表象-本质”式的知识理解图式对于中国“道不离器”的思维方式的冲击,在“耳学”地位抬升的趋势下,使得中国知识分子在惯习上愈发趋向于将知识诗作一种“临时性的建构”,知识的内涵取决于听者的时空条件,知识本身是流变的而非固定的,从而对中国传统中将知识与神圣性进行绑定的思维惯性进行了“祛魅”,实现了“知识革命”。作者在深厚的文史功底下透露出的是思想者的灵动性,真让人佩服。
评分 评分 评分##文字间流淌出新史学的聪明劲儿 ,还会再读一遍。在研究晚清以来思想史的过程中穿插着对当下学术脉络的思考。文史学科关系、不同学人与学术取向在时代中的声音碰撞、知识与社会、疑古与释古、道教的污名化,选取的问题都非常有趣。倒不是说论证本身多么精彩,而是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思考与作者叙事的方式让人感到奇妙。加一星
评分##仅凭第四章就绝对配得上五星了。通过“声音转向”这一细微的切入点展开,梳理了“声音-听觉”这一求知路径如何在近代知识分子那里实现了自身合法性的塑造,并指出其背后实则是西式的“表象-本质”式的知识理解图式对于中国“道不离器”的思维方式的冲击,在“耳学”地位抬升的趋势下,使得中国知识分子在惯习上愈发趋向于将知识诗作一种“临时性的建构”,知识的内涵取决于听者的时空条件,知识本身是流变的而非固定的,从而对中国传统中将知识与神圣性进行绑定的思维惯性进行了“祛魅”,实现了“知识革命”。作者在深厚的文史功底下透露出的是思想者的灵动性,真让人佩服。
历史•声音•学问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