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沃尔夫冈•伊瑟尔(Wolfgang Iser,1926—2007) 加州大学欧文分校英语和比较文学教授,读者接受理论的创始人,著有已成为经典的《隐含的读者》(1974)和《阅读行为》(1978)。在本书中,伊瑟尔使用不同的批评理论,对济慈的《希腊古瓮颂》、斯宾塞的《牧人月历》、艾略特的《荒原》等作品进行了多视角解读。他对诸多批评理论把握准确,解读客观,供读者去选择自己喜爱的流派。通过此书,他消除了学生对批评理论的畏惧,展示了不同的批评理论在文本解读中所具有的阐释潜力。
关于译者
朱刚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会长,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和西方批评理论研究。
谷婷婷 安徽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潘玉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英语系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主讲英语阅读、演讲等课程。
文学理论这门学科的艰涩和深奥,往往令很多教师和学生望而却步。因此,著名文学理论家沃尔夫冈•伊瑟尔写下了这本举重若轻的导读,简洁流畅地解释了文学理论到底是什么,以及为什么有这么多理论流派;对部分影响很大的流派进行了阐释,包括现象学理论、阐释学理论、格式塔理论、读者接受理论、符号学理论、心理分析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解构主义理论、文学人类学理论、艺术经验理论,以及女性主义理论;勾勒出每一个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梳理了该流派的产生与发展。
译者前言 前言与致谢 第一章 导论 为什么需要理论? 硬理论和软理论 理论模式 理论与方法 理论与话语 第二章 现象学理论:英伽登 分层次的作品结构 理论中引出的方法 实例 第三章 阐释学理论:伽达默尔 理解 理论中引出的方法 实例 第四章 格式塔理论:贡布里希 图式与...
评分 评分无论是理论的入选还是论述的方式,都掺有不少伊瑟尔本人的思想在内,对审美极的强调一直游荡在文本内部,并以此为出发点,举重若轻地讨论多家观点。喜欢的人会非常喜欢,不喜欢的自然也不太舒服,我毫无疑问是前者了。 读前五章时惊喜不已,心想怎么能讲得如此轻松,翻到符号学栽了个跟头才猛然意识到,我之所以觉得前五章简单,纯粹是因为自己有一点点相关知识储备——尽管伊瑟尔也讲得很透彻,但评价这本书的通俗性,可能要打点折扣。书末附录一术语表,几乎每章都附有实例,虽是出自出版社要求,但也仿佛老先生耳提面命,就差手把手教我读书了。 译文不凝滞,没有理论译本常有的毛病,不知道该归功于伊瑟尔还是三位译者,抑或二者皆有之。纸质排版都不错,南大出版社做得挺好。
评分 评分##不是我期待的,但是妙书。对于理论人更是。 需要一点门槛,因为类似于伊格尔顿,叙述中明里暗里有较强的立场倾向;极其独特的立论观点——如何从审美上升到认知——看到结论才明白,所以出现如格式塔、人类学、经验主义便不奇怪了。 我的期待是读到一本类似同系列的《理论入门》的理论史著作,但这本书更倾向于对理论的研究,章节展开是评述而非概要,其中表现出德语中批评的缺乏和美学的张大所带来的区别于英美理论史的权衡:与其说应用是对文本的批评,不如说是对解读文本的理论方法的批评;与其说是认知文本,不如说是聚焦于对文本的认知过程。 正是通过对文学理论处理文本的审美倾向和认知能力的强调,将关注点确立在如何从审美上升到认知之上,而不是如何解读文本或理论的迭代,向内转,向超越去。 我的评价:一股子德味儿。
评分##挑肥拣瘦地把第一章和最后两张看完了。从文学和艺术的角度看,为了实现对现实的干预和未来的预测,不惜把人作为代价,看作一个孤立稳定的原子。而社会科学的意义之一就在于,赋予自然科学理论成果以人类意志和存在。否则,所有得出的结论,都将指向灭亡和无意义。
评分 评分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