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古斯丁,古代基督教主要作家之一,与中世纪的托马斯·阿奎那同为基督教神学的两大师。
《忏悔录》是奥古斯丁著作中传诵最广的一种。本书也可作为奥古斯丁的自传来看。全书共十三卷,以内容言,可分为两部分,卷一至卷九,是记述他出生至三十三岁母亲病逝的一段历史。卷十至卷十三,则写出作者著述此书时的情况。
奥古斯丁在书中不仅流露出真挚的情感,而且对自己的行动和思想作了非常深刻的分析,文笔细腻生动,别具风格,成为晚期拉丁文学中的代表作,列为古代西方文学名著之一。
##核心内容: 1.本书记载了奥古斯丁前33年的人生历程,特别是他“浪子回头”改信基督教的心路历程,同时也讨论了一系列重要的神学和哲学问题,比如《圣经》的解释原则、上帝的本质、世界的起源、恶的来源、灵魂和肉体的关系、时间的本质,等等。 2.作者认为,恶并不是上帝直接创造的,也不是任何实在的东西,而是因为善的缺失,人之所以会做恶,是因为自由意志和原罪的影响,人要想彻底摆脱罪恶,只有依靠上帝预先确定的恩典。人的自由意志与神的意志不同,是不完美的,会让人受到恶的诱惑。 3.上帝的永恒性体现在完全超越时间,在上帝那里一切都是永恒的现在。时间随着上帝创造世界而产生,用来度量运动。时间带有主观性,严格说来人只能经历“当下”,“过去”是对曾经经历过的当下的回忆,“未来”是对某个尚未经历的当下的期望。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忏悔录》是独白而不是对话。独白指向内而对话指向外,因此独白的方式更接近灵魂、亦更接近上帝。上帝是一、至善的本体,这是一切理性之前的信仰前提,是“先信仰,再理解”。自由意志既是信、也是解,关键在于对恶作出必要的伦理判断,为此恶的形成一定是存在主义式的。最震撼的是卷十一,因为他揭示了:作为本体的时间是不可能被我们把握。过去、现在、未来仅仅是记忆、感觉、期望。这是在神学框架中,构建起的时间现象学。这种本体不可知,唯现象可把握的基本逻辑,奥古斯丁早出康德一千多年。基于此,教会内的解经分歧是被允许的,甚至于意义层面的过度争论是无意义的,不过个人仍然得依附于教会,而不是新教式的完全指涉自我。皈依之路是一种昭示,信徒们应当效仿耶稣,使“道”得以成你我之“肉身”。“拿起,读吧”。信仰的上升取决于终极性瞬间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