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早期“新詩集”——《嘗試集》《女神》《草兒》《鼕夜》《蕙的風》等為討論對象,通過考察“新詩集”的齣版、接受、編撰及曆史評價等環節,重新審視“新詩的發生”這一曆史命題。上編主要從“文學社會學”的視角齣發,討論“五四”前後一個自足新詩發生空間的形成,涉及報刊傳播的影響、新的讀者群的召喚、新書局的支持、閱讀程式的養成等諸多方麵;下編則關注在“新詩集”的成書、接受和曆史定位過程中,新詩曆史形象及閤法性的塑造與追尋,從而對新詩發生的綫性曆史想象提齣自己的質詢。
本書初版於2005年,以博士論文《“新詩集”與新詩的發生研究》為基礎,該論文2004年曾被評為百篇“全國優秀博士論文”,齣版後也曾獲得第三屆“王瑤學術奬優秀青年著作奬”。此次修訂,除瞭文字的疏通、材料的補充外,又特彆增加瞭附錄的四篇文章,希望在勾勒新詩第一個十年發展概貌的基礎上,以個案討論的方式,更為全麵地呈現早期新詩特定的文化政治意涵。
##俺也終於拜讀完濤哥大作瞭,拜倒
評分##令我讀完深深感到相見恨晚的一部著作,做瞭很多摘抄和筆記(不單是因為深有共鳴)。上編的“文學社會學”部分啓發很大,從新詩傳播、齣版以及作者與讀者之間的動態關係入手來做外部研究,對“新詩發生”這一對象的觀照體現齣作者的深入考證對於早期新詩復雜圖景的把握,文學史研究不是單純的“誇誰如何如何好”,它是有彆於單純的文本賞析的,我想這也是現當代文學研究的一種魅力所在。值得稱道的是作者開闊視角下的旁徵博引與對於新詩發生的「那個時代」文化特徵的敏銳把握,足以證明這是一部「洗去時代窠臼」的作品。
評分##材料能力很強,很多切口都在《公寓裏的塔》中得到展開,關注新詩發生時期的共時性,以及被論爭和曆史化而遮蔽的新詩早期內部張力。薑老師很重視“非詩”的部分所蘊含的豐富性與活力啊,也警惕詩歌迴到“抒情老傢”會導緻的封閉性,有點想再看下他的創作瞭。
評分##五星沒得說。
評分##又量一本。作者對自己提齣的問題解決得非常係統,但對於我來說,不能說覺得非常滿足。 在我看來,有些問題的發生順序,是有一定原因的。當一個作者拿到一個新的創作工具時,他能做的很難是馬上拿齣成品,而是拿手上的東西去碰一碰試一試。 另外為瞭某些原因一直不願意讀郭沫若,現在看來為瞭把握中國現代文學語言的發生,恐怕還是應該看看的。
評分##又量一本。作者對自己提齣的問題解決得非常係統,但對於我來說,不能說覺得非常滿足。 在我看來,有些問題的發生順序,是有一定原因的。當一個作者拿到一個新的創作工具時,他能做的很難是馬上拿齣成品,而是拿手上的東西去碰一碰試一試。 另外為瞭某些原因一直不願意讀郭沫若,現在看來為瞭把握中國現代文學語言的發生,恐怕還是應該看看的。
評分##從此更明白麵對龐然大物,另起爐竈是不可能的。哪怕是薑老師如此穩健的文風也難免流露齣某種對學術錶達的疲憊感。心目中值得追求的學術誌業首先錶現為對已有的知識體係另有規劃的野心,而繁瑣的考據令人卻步,它一方麵殘酷地磨損著激情,另一方麵又是某種品質所必須的保證。
評分##讀前兩章的時候還覺得與古代文學的傳播接受研究比起來非常稚嫩,從第三章開始異軍特起,真是把當時的文學生態給寫活瞭!
評分相較於上編的外部研究,下編對新詩集本身的展開似乎更精彩些。新詩的發生不是一個綫性進化的過程,而是在辯難中不斷自我修正。迴到曆史現場,纔能還原新詩起源的豐富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