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的《水浒传》,是英雄传奇小说的代表作。它是如何由历史上的宋江起义原型,滚雪球般地成长为一个讲述以一百零八好汉为代表的江湖故事?本书以《水浒传》小说文本为基础,以各种史料为佐证,条分缕析地追溯了水浒故事的发生、发展和《水浒传》小说的写定过程,尤其是揭示了钟相、杨幺洞庭湖起义和《水浒传》的隐秘联系,令人耳目一新。 书后所附《疑〈水浒传〉与摩尼教信仰有关》一文,则反映了中国古代小说往往和民间宗教存在复杂联系这一基本事实。
##观点是,水浒缘于钟相义军事迹和借鉴了历代的历史。是一本很好的考究水浒的书籍。想一睹吴读本和诗集本。
评分##关于水浒成书过程来源的研究。从梁山好汉定场诗的有无前后推断现版本前十三回为后补,又从智取生辰纲忽而七星忽而八人的矛盾,推断公孙胜系后补,与嘉靖年间崇道的背景有关,都颇具手眼。对于水浒厌女嗜杀等问题,作者从摩尼教禁婚姻、视杀人为解脱等加以解释,可备参考。但不如孙述宇的解释有力。
评分##关于水浒成书过程来源的研究。从梁山好汉定场诗的有无前后推断现版本前十三回为后补,又从智取生辰纲忽而七星忽而八人的矛盾,推断公孙胜系后补,与嘉靖年间崇道的背景有关,都颇具手眼。对于水浒厌女嗜杀等问题,作者从摩尼教禁婚姻、视杀人为解脱等加以解释,可备参考。但不如孙述宇的解释有力。
评分##对此书不甚满意:作者将《宣和遗事》和“吴读本”看作是今本水浒故事的两大来源,严重漠视了其他早期宋江故事的存在。因此对于早期水浒故事的发展和文本演变这一关键话题,作者有碰触,但是没有勇气深入进去,只在不打紧的地方着墨(比如讲一些水浒对其他小说的借鉴)。讲所谓“带诗本”、“未竟本”的部分,涉及到了一些重要素材,但对明代水浒文本演变的分析仍然只是处于粗浅凌乱的状态。至于讲钟相杨幺的部分,本也不是创新性发现,找点材料补充进来不难。
评分##大开茅塞
评分##强调洞庭渊源。33-44节与全书关系不大。
评分##不如孙述宇远矣。水浒故事源头非常复杂,远远不是一本《宣和遗事》所能囊括,水浒作者的地理知识错漏百出,拼凑痕迹明显,钟相杨幺的洞庭湖义军当是其创作素材之一,而非全部,硬说宋江是从这里来的,还真不如孙述宇所论宋江其实源于岳飞有说服力。 吴本水浒原书不存,拿它立论靠不住。把水浒中两次出现的“蓼儿洼”推断为吴本水浒的设定,而今本水浒在修改过程中留下了痕迹,至于为何不把它从楚州搬到济州,则因为“有悖于宋江落败于淮南一带的历史事实”。可作者接着话锋一转,又说这些痕迹没什么,“因为《水浒》毕竟不是什么严谨的考据之作”,既然不是严谨的考据之作,那么有悖于历史事实又有什么关系呢?这样精神分裂的表述,书里不少。极力把水浒往事实上,实在是抹杀了其作者在文学上的努力。公孙胜是最后写定时才确定的,盖因迎合嘉靖朝风气。
评分##还不错的一本书 洞庭湖起义 吴本水浒和今本 郭勋资助出版水浒的过程和原因探讨 憎女现象源自宗教教义的解释 公孙胜可能是额外加入的道士角色,适应当时道教的流行,讨好朝廷
评分##3.5分吧。其中涉及到今本水浒故事和南宋“洞庭湖起义”之关联的考据细致有理;但是涉及与其他文本乃至于摩尼教信仰之关联的部分比较牵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