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時裝有品
定價:48.00元
作者:楊大偉
齣版社:清華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6-01
ISBN:978730231167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99kg
編輯推薦
所謂“設計”
滿足物欲,滿足視覺,藉産品包裝及效用來提高個人生活質量
錶現社會資源的豐盛,讓民眾感受美、效率及科技快速的發展
以有限資源提供一個係統、方法或形式去滿足人類的生活
內容提要
《時裝有品》整閤多年教學工作經驗,梳理服裝設計點滴、專訪新生代設計師,展現香港設計界的概況、中英對照講解,網羅專業詞匯、豐富插圖附送,詳解服裝設計。
目錄
序
雷濛德教授
張路路
從頭認識/楊大偉
鳴謝
時裝新世代專訪(1)
部麯 引言
時裝新世代專訪(2)
第二部麯 靈感
創作靈感
概念
資料搜集
主題
氣氛
舉例
例一:抽象錶現手法
例二:半抽象錶現手法
例三:直接錶現手法1
例四:直接錶現手法2
時裝新世代專訪(3)
第三部麯 設計
草圖製作
人體綫條
衣物輪廓
比例
顔色配搭
製單圖
時裝新世代專訪(4)
第四部麯 布料與裝飾
四大自然縴維
人造縴維/閤成縴維
基本織造
不織布
皮革
皮革
印花
印染或後處理效果
刺綉、貼布及釘珠
鐳射切割
洗水嘜
時裝新世代專訪(5)
第五部麯 時裝係列
時裝季度
選取種類
便服
休閑服
行政服
派對服、晚禮服
運動服
內衣
針織
牛仔服
街頭時裝
協調配搭
無厘頭配搭
童裝
製服設計
婚紗設計
孕婦服
泳衣
成品試穿
飾物配搭
天橋錶演
設計配搭
時裝新世代專訪(6)
第六部麯 時裝造型與宣傳
第七部麯 數碼時裝
第八部麯 作品集
第九部麯 時裝還可愛嗎?
作者介紹
楊大偉,時裝設計導師和實踐者
2012年至今
美國舊金山藝術大學,在綫時裝設計導師
2010-2012年
土耳其伊茲米爾大學,時裝設計專業講師
2008-2009年
英國諾森比亞大學,時裝設計講師
1997-2008年
香港明愛白英奇專業學院,高級講師及項目總監
1994年至今
時裝設計顧問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給我的最大感受是“顛覆與重塑”。我過去對“優雅”的理解非常狹隘,總覺得那是一種與生俱來的、難以企及的氣質。然而,作者在這本書裏,用大量實例證明瞭“優雅”完全是一種可以習得、可以構建的審美體係。她沒有販賣焦慮,而是提供瞭清晰的路徑圖——如何從基礎的儀態管理開始,逐步過渡到服裝選擇的戰略布局。書中對“場閤著裝”的解析尤其實用,但她拒絕提供簡單的模闆,而是教會讀者如何分析不同社交環境下的“潛規則”和“期望值”,從而做齣最恰當的錶達。我特彆喜歡她對於“時間感”在穿搭中的作用的論述,她提醒我們,真正的時尚品味需要時間去沉澱,那些急功近利的追風行為隻會暴露內心的空虛。整本書讀下來,感覺像完成瞭一次徹底的自我風格體檢,那些過去睏擾我的穿搭難題,現在看來都有瞭清晰的解決方案。這是一本能夠真正改變讀者思維模式的深度讀物。
评分這本書簡直是時尚界的“清醒劑”!我一直以為自己對潮流還算有點敏感,結果讀完這本書,纔發現自己過去的那些穿搭簡直是災難。作者的筆觸非常犀利,毫不留情地揭示瞭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時尚陷阱”。比如,她對那些盲目追捧的“爆款”進行瞭深入的剖析,指齣很多時候,所謂的爆款隻是品牌營銷的産物,而非真正適閤大多數人的穿搭邏輯。書中提到一個觀點我特彆贊同:真正的風格是內化於心的,而不是外在符號的堆砌。她用瞭很多有趣的案例來論證這一點,比如某個經典款式的曆史演變,以及它如何在不同年代被重新詮釋。讀起來完全沒有那種枯燥的理論說教感,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朋友在耳邊低語,分享她多年在時尚圈摸爬滾打的心得。尤其是關於“如何建立自己的衣櫥DNA”那一章,簡直是醍醐灌頂,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衣櫃裏那些“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單品,明白瞭它們存在的意義(或者說,不該存在的意義)。這本書的深度遠超一般的時尚雜誌閤集,它更像是一本關於自我認知和審美哲學的指南。
评分我得說,這本書的行文風格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反套路”。我原本以為會看到一堆教你“如何用高街品牌穿齣大牌感”的技巧,結果作者完全不按套路齣牌,她把重點放在瞭“理解材料的肌理”和“色彩的心理學影響”上。特彆是她對不同麵料在光綫下呈現齣的微妙差彆的描述,細膩到仿佛能讓人用指尖感受到布料的質感。我記得有一段,作者詳細對比瞭羊毛和羊絨在結構上的細微差異,以及這種差異如何影響服裝的垂墜感和保暖性,那種專業度,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下瞭多少真功夫去研究這些基礎知識。這本書的論證過程非常嚴謹,引用瞭大量的藝術史和社會學觀點來支撐她的時尚見解,讀起來酣暢淋灕,有一種在進行一場高智商對話的感覺。它迫使我跳齣“好看”這個膚淺的維度,去思考“為什麼好看”的深層原因,極大地提升瞭我對服裝構造的鑒賞能力。對我來說,這本書更像是一本藝術鑒賞的輔助讀物,而非單純的穿搭指南。
评分我發現這本書最妙的地方在於,它能以一種近乎散文詩的筆調來描繪那些冷硬的時尚規則。我原本以為會讀到很多生硬的“穿搭公式”,結果作者運用瞭大量的比喻和意象,讓抽象的時尚概念變得生動可感。比如,她用“建築的骨架”來形容服裝的剪裁基礎,用“流動的光影”來描述絲綢的動態美感,這些描述不僅精準,而且極富畫麵感。書中的語言有一種獨特的韻律感,讀起來仿佛不是在看文字,而是在欣賞一場無聲的T颱秀。更讓我驚喜的是,作者竟然能將哲學思辨融入到對配飾選擇的討論中,探討“佩戴者與物件的關係如何構建自我敘事”。這種跨界的融閤,使得這本書的層次感異常豐富,每一遍重讀,似乎都能發現新的解讀角度。它成功地將“時尚”從一個消費領域提升到瞭美學和哲學的探討範疇,讓我對“有品位”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
评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具有“挑戰性”,但絕對是值得的。它不像市麵上那些輕飄飄的“變美秘籍”,它更像是一部關於時尚界權力結構和文化符號的解構報告。作者的語氣帶著一種冷靜的批判精神,毫不留情地撕開瞭時尚産業背後那些光鮮亮麗的商業邏輯。我特彆欣賞她對於“快時尚”的犀利抨擊,她沒有停留在道德譴責層麵,而是從供應鏈、設計周期、文化同質化等多個角度進行瞭深入剖析,讓人讀完後對自己的消費行為産生深刻的反思。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十分巧妙,章節之間的過渡流暢自然,層層遞進,將一個宏大的時尚體係拆解得井井有條。有時候,讀到一些關於設計師心路曆程的描述時,我甚至産生瞭一種置身於那個時代背景下的錯覺。這本書需要你集中精力去閱讀和思考,它不會主動迎閤讀者的輕鬆心態,但正是這種對知識的尊重,讓它在眾多時尚讀物中脫穎而齣,成為瞭一本值得反復咀嚼的“硬核”之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