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装有品

时装有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大伟 著
图书标签:
  • 时尚
  • 穿搭
  • 潮流
  • 品味
  • 服装
  • 搭配
  • 指南
  • 生活方式
  • 自我提升
  • 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夜语笙箫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311676
商品编码:3014330990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时装有品

定价:48.00元

作者:杨大伟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6-01

ISBN:978730231167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所谓“设计”
  满足物欲,满足视觉,借产品包装及效用来提高个人生活质量
  表现社会资源的丰盛,让民众感受美、效率及科技快速的发展
  以有限资源提供一个系统、方法或形式去满足人类的生活

内容提要


  《时装有品》整合多年教学工作经验,梳理服装设计点滴、专访新生代设计师,展现香港设计界的概况、中英对照讲解,网罗专业词汇、丰富插图附送,详解服装设计。

目录



雷蒙德教授
张路路
从头认识/杨大伟
鸣谢
时装新世代专访(1)

部曲 引言
时装新世代专访(2)

第二部曲 灵感
创作灵感
概念
资料搜集
主题
气氛
举例
例一:抽象表现手法
例二:半抽象表现手法
例三:直接表现手法1
例四:直接表现手法2
时装新世代专访(3)

第三部曲 设计
草图制作
人体线条
衣物轮廓
比例
颜色配搭
制单图
时装新世代专访(4)

第四部曲 布料与装饰
四大自然纤维
人造纤维/合成纤维
基本织造
不织布
皮革
皮革
印花
印染或后处理效果
刺绣、贴布及钉珠
镭射切割
洗水唛
时装新世代专访(5)

第五部曲 时装系列
时装季度
选取种类
便服
休闲服
行政服
派对服、晚礼服
运动服
内衣
针织
牛仔服
街头时装
协调配搭
无厘头配搭
童装
制服设计
婚纱设计
孕妇服
泳衣
成品试穿
饰物配搭
天桥表演
设计配搭
时装新世代专访(6)

第六部曲 时装造型与宣传
第七部曲 数码时装
第八部曲 作品集
第九部曲 时装还可爱吗?

作者介绍


  杨大伟,时装设计导师和实践者
  2012年至今
  美国旧金山艺术大学,在线时装设计导师
  2010-2012年
  土耳其伊兹米尔大学,时装设计专业讲师
  2008-2009年
  英国诺森比亚大学,时装设计讲师
  1997-2008年
  香港明爱白英奇专业学院,高级讲师及项目总监
  1994年至今
  时装设计顾问

文摘


序言



《光影斑斓:百年服饰变迁史》 一部深入探讨服饰艺术与社会文化交织的宏大叙事 本书并非关于最新潮流的速食指南,亦非简单罗列品牌历史的工具书。它是一部旨在追溯和剖析人类服饰文化百年流变轨迹的深度研究之作。我们相信,衣着绝非仅仅是遮体御寒的物质需求,而是特定时代精神、社会结构、技术进步和个体表达的具象载体。 第一部分:工业革命的余晖与新时代的萌芽(1900-1920s) 本章将从十九世纪末维多利亚时代繁复、束缚的服饰美学出发,细致描绘其如何在新世纪的曙光中开始瓦解。我们重点考察了女性解放思潮对服装剪裁的冲击,从紧身胸衣的松绑,到波西米亚风格的田园牧歌式过渡。重点分析了保罗·波烈(Paul Poiret)如何以“去束缚化”的设计理念,为现代时装奠定了自由呼吸的基调。 同时,我们将详尽梳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女性因进入工厂和公共生活而对实用性服装的需求激增,这种功能性需求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战后的设计语言。对“垃圾与华丽”(Garbage and Glamour)这一概念的初期探讨,揭示了战争对奢华品消费心理带来的微妙转变。 第二部分:爵士时代的喧嚣与“可移动的艺术”(1920s-1930s) 二十年代,以香奈儿(Coco Chanel)为代表的设计师如何通过引入平纹针织面料、简化线条,成功地将女性从僵硬的审美中解放出来,创造出“Flapper”这一象征着独立与享乐的新形象。我们将深入分析“Coco Style”背后的社会学意义——它代表的不仅仅是时尚,更是对传统性别角色的挑战。 进入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的阴影笼罩全球,服饰风格开始转向对“梦幻感”的追求。好莱坞电影工业的崛起,将奢华、优雅的“流线型”剪裁推向极致。本章将详细比较美国实用主义设计(如克莱因家族的实用风)与欧洲高级定制(Haute Couture)在面对全球经济衰退时的不同应对策略。重点解析了夏帕瑞丽(Elsa Schiaparelli)如何将超现实主义艺术思潮引入服装设计,探讨艺术与服装界限的模糊。 第三部分:战时实用主义与战后繁荣的对比(1940s-1950s)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服饰,是国家政策与物质匮乏的直接体现。本部分将对比交战国与中立国在面料配给制度下的设计困境。分析“Utility Clothing”对日常穿着的标准化影响,以及女性军装元素(如垫肩、直筒裙)如何渗透到战后初期。 一九四七年,迪奥(Christian Dior)以“New Look”的惊世亮相,标志着战后消费主义和对传统女性柔美的回归。本书将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解析为何在经历了数年的朴素之后,社会对这种极其消耗面料、强调腰臀比的设计产生了巨大的热情。我们将对比纽约与巴黎在战后时尚主导权争夺中的不同表现。 第四部分:对既有权威的反叛与街头的崛起(1960s-1970s) 六十年代,社会结构发生剧变,青年文化开始反噬传统时尚圈的权威。本章重点研究了迷你裙的发明者玛丽·宽(Mary Quant)如何将时尚的焦点从巴黎的高级沙龙转移到伦敦的卡纳比街。我们将考察太空竞赛对未来感设计的影响,以及嬉皮士运动如何以“反时尚”(Anti-Fashion)的名义,重新引入手工制作、民族元素和天然面料,质疑工业化生产的本质。 七十年代是风格的“大熔炉”。从迪斯科的华丽闪光,到朋克的粗粝反叛,本书将剖析“混搭”如何成为主流。我们深入探讨了圣罗兰(Yves Saint Laurent)如何将“吸烟装”(Le Smoking)这一原本属于男性的符号彻底女性化,并分析了成衣(Prêt-à-Porter)概念如何彻底颠覆了高级定制的经济模型。 第五部分:权力套装与全球化浪潮(1980s-1990s) 八十年代,企业文化盛行,女性大规模进入高层管理职位。本章将分析“权力套装”(Power Dressing)如何通过加宽的肩部和明确的廓形,成为女性争取职场话语权的视觉语言。重点研究了日本设计师(如川久保玲、山本耀司)如何以解构主义和“反美学”对西方主流审美发起的冲击,以及他们如何挑战了西方对“完美”服饰的定义。 九十年代初期,伴随着垃圾摇滚(Grunge)的兴起,时尚界转向了对“真实性”和“不完美”的追求。本部分将详细探讨极简主义(Minimalism)的兴起,分析设计师如何通过消除多余的装饰,回归面料本身和建筑感的剪裁,来回应八十年代的过度张扬。同时,我们将关注全球化背景下,时尚产业供应链的初步重塑,以及对“快时尚”雏形的早期关注。 结论:符号、记忆与未来的张力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总结百年来服饰的演变规律——从身份的象征到个性的表达,从精英阶层的专属到大众文化的产物。我们探讨了技术(如新型纤维、数字化设计)对未来服饰形态的潜在影响,并最终提出一个核心观点:无论潮流如何更迭,服饰始终是人类在特定历史语境下,对自身存在、社会关系和美学追求的最直观的无声宣言。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扎实的框架,引导读者超越对“流行”的盲目追逐,去理解每一件衣物背后深藏的时代密码与文化印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时尚界的“清醒剂”!我一直以为自己对潮流还算有点敏感,结果读完这本书,才发现自己过去的那些穿搭简直是灾难。作者的笔触非常犀利,毫不留情地揭示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时尚陷阱”。比如,她对那些盲目追捧的“爆款”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指出很多时候,所谓的爆款只是品牌营销的产物,而非真正适合大多数人的穿搭逻辑。书中提到一个观点我特别赞同:真正的风格是内化于心的,而不是外在符号的堆砌。她用了很多有趣的案例来论证这一点,比如某个经典款式的历史演变,以及它如何在不同年代被重新诠释。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枯燥的理论说教感,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耳边低语,分享她多年在时尚圈摸爬滚打的心得。尤其是关于“如何建立自己的衣橱DNA”那一章,简直是醍醐灌顶,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衣柜里那些“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单品,明白了它们存在的意义(或者说,不该存在的意义)。这本书的深度远超一般的时尚杂志合集,它更像是一本关于自我认知和审美哲学的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具有“挑战性”,但绝对是值得的。它不像市面上那些轻飘飘的“变美秘籍”,它更像是一部关于时尚界权力结构和文化符号的解构报告。作者的语气带着一种冷静的批判精神,毫不留情地撕开了时尚产业背后那些光鲜亮丽的商业逻辑。我特别欣赏她对于“快时尚”的犀利抨击,她没有停留在道德谴责层面,而是从供应链、设计周期、文化同质化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剖析,让人读完后对自己的消费行为产生深刻的反思。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巧妙,章节之间的过渡流畅自然,层层递进,将一个宏大的时尚体系拆解得井井有条。有时候,读到一些关于设计师心路历程的描述时,我甚至产生了一种置身于那个时代背景下的错觉。这本书需要你集中精力去阅读和思考,它不会主动迎合读者的轻松心态,但正是这种对知识的尊重,让它在众多时尚读物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一本值得反复咀嚼的“硬核”之作。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颠覆与重塑”。我过去对“优雅”的理解非常狭隘,总觉得那是一种与生俱来的、难以企及的气质。然而,作者在这本书里,用大量实例证明了“优雅”完全是一种可以习得、可以构建的审美体系。她没有贩卖焦虑,而是提供了清晰的路径图——如何从基础的仪态管理开始,逐步过渡到服装选择的战略布局。书中对“场合着装”的解析尤其实用,但她拒绝提供简单的模板,而是教会读者如何分析不同社交环境下的“潜规则”和“期望值”,从而做出最恰当的表达。我特别喜欢她对于“时间感”在穿搭中的作用的论述,她提醒我们,真正的时尚品味需要时间去沉淀,那些急功近利的追风行为只会暴露内心的空虚。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像完成了一次彻底的自我风格体检,那些过去困扰我的穿搭难题,现在看来都有了清晰的解决方案。这是一本能够真正改变读者思维模式的深度读物。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反套路”。我原本以为会看到一堆教你“如何用高街品牌穿出大牌感”的技巧,结果作者完全不按套路出牌,她把重点放在了“理解材料的肌理”和“色彩的心理学影响”上。特别是她对不同面料在光线下呈现出的微妙差别的描述,细腻到仿佛能让人用指尖感受到布料的质感。我记得有一段,作者详细对比了羊毛和羊绒在结构上的细微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如何影响服装的垂坠感和保暖性,那种专业度,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下了多少真功夫去研究这些基础知识。这本书的论证过程非常严谨,引用了大量的艺术史和社会学观点来支撑她的时尚见解,读起来酣畅淋漓,有一种在进行一场高智商对话的感觉。它迫使我跳出“好看”这个肤浅的维度,去思考“为什么好看”的深层原因,极大地提升了我对服装构造的鉴赏能力。对我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本艺术鉴赏的辅助读物,而非单纯的穿搭指南。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最妙的地方在于,它能以一种近乎散文诗的笔调来描绘那些冷硬的时尚规则。我原本以为会读到很多生硬的“穿搭公式”,结果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意象,让抽象的时尚概念变得生动可感。比如,她用“建筑的骨架”来形容服装的剪裁基础,用“流动的光影”来描述丝绸的动态美感,这些描述不仅精准,而且极富画面感。书中的语言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读起来仿佛不是在看文字,而是在欣赏一场无声的T台秀。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竟然能将哲学思辨融入到对配饰选择的讨论中,探讨“佩戴者与物件的关系如何构建自我叙事”。这种跨界的融合,使得这本书的层次感异常丰富,每一遍重读,似乎都能发现新的解读角度。它成功地将“时尚”从一个消费领域提升到了美学和哲学的探讨范畴,让我对“有品位”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