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彩妆背后的艺术 | 作者 | 董刚 |
| 定价 | 98.00元 | 出版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14145304 | 出版日期 | 2014-05-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是董刚先生在10余年间创作彩妆大片的视觉呈现、心得感悟、逻辑思路、灵感来源等内容。他在拥有先锋理念的平面媒体中,通过这个的平台向热爱时尚、热爱生活的读者们传递前沿的信息,也在视觉上形成了《时尚芭莎》特有的高端风格。基于这个平台的影响力,董刚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功底,将各种创意融入在每一张彩妆大片的创作和拍摄中,更在10余年内和各领域的艺术家合作,将妆容塑造成一幅幅充满艺术思想的大片。在本书中,董刚不仅将这些让人过目难忘的彩妆大片一次性呈现给你,更和你讲述时尚大片拍摄背后一个个好玩的创作故事以及他和彩妆师、发型师、摄影师之间的合作思路,让你了解彩妆是通过什么方法转变为脸庞上的艺术。 |
| 作者简介 | |
| 董刚,媒体人,现任《时尚芭莎》杂志社美容及珠宝总监。从小研习绘画艺术,是时尚圈中为数不多的男性美容编辑,拥有近20年美容经验和彩妆大片策划拍摄经验。 1988——1992,中央美术学院附中 1993——1997,北京服装学院,学习服装设计专业 1997——2001,中国中纺集团广告展览公司,并在1998年获得劳动部颁发的中级摄影师及高级摄影师学历证书 1999——2005,担任天津应大服装公司广告片摄影师及时装设计师张肇达先生特聘秀场摄影师 2001——至今,担任《时尚芭莎》,《芭莎男士》,《芭莎珠宝》,《时尚全书》四刊美容及珠宝总监。 |
| 目录 | |
| 章 重塑经典 第二章 仿生自然 第三章 实验创艺 第四章 美学 致谢 |
| 编辑推荐 | |
| ★《彩妆背后的艺术》时尚圈2014年度双宝典之上册,盛世典藏,华美呈现 ★公开与明星李宇春合作大片的背后创作故事以及精彩花絮 ★将彩妆上升为艺术,用珠宝赋予你情感,全面提升你的艺术品味 ★萃取500张殿堂级臻美彩妆及珠宝大片,值得你收藏 ★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傣纸设计为极具珍藏价值的藏书票 ★时尚集团总裁苏芒女士赞不绝口,挥笔作序。 ★一本跨界合作的彩妆大片合集,多位知名设计师、艺术家合作的故事 ★收录董刚先生经典成名作“大嘴唇”大片,启发你的灵感源泉! |
| 文摘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这本书的装帧和整体的排版设计,也体现出了一种微妙的用心。虽然我关注的重点是内容,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视觉呈现与它探讨的主题高度契合。那种略带光泽感的纸张,配上恰到好处的留白,营造出一种既现代又经典的氛围。它没有过度使用花哨的图片,而是通过精选的图表和简洁的布局,来辅助那些复杂的逻辑推演。我个人对那些试图用大段文字来压垮读者的书籍是敬而远之的,但这本却做到了“润物细无声”。作者的文字功底极其深厚,他似乎深谙信息传递的效率之道,总能在最简洁的表达中蕴含最丰富的信息量。我发现自己不再需要频繁地回翻查阅,因为作者在构建论证体系时,已经预设了读者的认知路径,每一步都铺垫得十分扎实。这对于我这种追求效率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不像某些畅销书那样,用华丽的辞藻堆砌空洞的口号,而是像一个技艺精湛的匠人,用最精良的材料,打造出结构稳定、经久耐看的知识产品。这种对细节的尊重,最终成就了整体阅读体验的提升。
评分我必须承认,在拿起这本书之前,我对“艺术”和“经济”这两个词的关联性是持怀疑态度的。在我有限的认知里,艺术追求的是情感的表达和审美的极致,而经济讲究的是效率和价值的衡量,两者似乎水火不容。然而,这本书的作者以一种近乎哲学家的思辨深度,将这种对立统一了起来。他没有用那种学院派的僵硬术语去硬套,而是用了一种非常文学化的、富有画面感的笔触来描述那些商业决策背后的审美驱动力。比如,他对“稀缺性”的解读,不再仅仅停留在资源有限的层面,而是深入到“注意力稀缺”和“审美疲劳”的时代背景下,探讨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限制”来人为地制造需求。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符号价值”的那几章,作者深入剖析了某些消费品如何通过视觉语言和文化编码,完成了从功能性产品到身份象征的跃迁。阅读过程如同在看一场高水平的辩论赛,论点层层递进,证据确凿,但叙述的节奏却把握得如同交响乐的高潮部分,张弛有度,让人欲罢不能。这不仅仅是理论的梳理,更像是一场关于人类欲望本质的深刻剖析,读完后感觉自己的“审美阈值”都被提高了。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乍一看,还真让人有点好奇,以为会是一本硬邦邦的学术著作,毕竟挂着“经济科学出版社”的名头。但实际翻开后,发现这套书的视角异常新颖。它并没有过多地纠缠于传统经济学理论的边边角角,反倒像是一个精妙的观察者,将目光投向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似乎与经济学格格不入的领域——比如时尚、艺术,甚至是那些转瞬即逝的潮流。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信息的方式,他似乎总能从最不起眼的细节中,提炼出深刻的经济规律。举个例子,他分析某种特定色彩在不同季节的流行度变化时,会将其与供应链的波动、消费者的预期心理联系起来,逻辑链条之长、跨度之大,让人拍案叫绝。这绝非那种枯燥的案例堆砌,而是充满智慧的洞察力,它强迫你重新审视那些被你习以为常的消费行为背后的宏大叙事。读完之后,我再去看街上行人的穿着、商场橱窗的陈列,感觉就像是拿到了一本全新的“经济密码本”,一切都变得有迹可循,充满了深层次的博弈和计算。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成功地架设了一座桥梁,让那些原本高高在上的经济学理论,变得鲜活、生动,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对“时间维度”的把握。很多关于经济现象的分析,往往只关注当下或近期的趋势,但这本书的视野却拉得非常远。它探讨的不仅仅是这一季的热销款如何产生的,而是追溯到几十年乃至上百年前,某种美学范式的起源,以及这种范式是如何被资本力量所捕获和转化的。作者对于历史的引用显得游刃有余,他总能找到那些被主流叙事所遗忘的关键节点,并展示这些节点是如何在经济活动中埋下了伏笔。读起来,你会有一种强烈的“历史的必然性”的感受,仿佛所有的市场演变都不是偶然的运气,而是一系列早已写就的剧本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重演。这种宏大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经济周期”的理解。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波峰和波谷,而是一个关于人类集体审美惰性与创新冲动之间永恒拉锯的宏大叙事。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让你在阅读完当下热门现象的分析后,还能回溯到更深的历史脉络中去寻找答案,给人一种洞悉世事的通透感。
评分这本书的讨论语言风格,在我看来,是极其克制且精准的。它避免了将复杂的经济现象“娱乐化”或“煽情化”,而是始终保持着一种冷静的、近乎科学的观察姿态。这种克制,反而凸显了主题的力度。例如,当谈及一些快速更迭的消费热点时,作者没有使用批判性的口吻去指责这种“肤浅”,而是冷静地将其解构成一套高效的“价值生产与消耗循环系统”。他成功地将我们日常感知到的“美”与“流行”,还原成了可被量化、可被分析的经济要素。这种去魅的过程,并没有让阅读体验变得索然无味,反而因为其逻辑的严密性而充满了智力上的快感。你会发现,那些我们自以为是纯粹的个人偏好,在宏观层面,其实是遵循着一套铁板钉钉的经济逻辑在运行。这本书的贡献,或许就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读图”工具,让我们不再仅仅停留在“好看”或“不好看”的表层判断,而是能够深入到“为什么它会被赋予价值”和“这个价值如何被社会结构所支撑”的更深层次去思考。这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而非简单的知识输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