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東綫文庫009:斯大林格勒三部麯第三部捲二(上下冊 終局 ) |
| 作者 | 戴維M.格蘭茨, 喬納森M.豪斯 |
| 定價 | 149.80元 |
| 齣版社 | 颱海齣版社 |
| ISBN | 9787516814970 |
| 齣版日期 | 2018-01-01 |
| 字數 | |
| 頁碼 | |
| 版次 | 1 |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16開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在《斯大林格勒三部麯》這套*著作*三部捲二,戴維?格蘭茨繼續並完成瞭他這份*具*性的曆史大作。*三捲*二部闡述瞭紅軍順利實施的反攻—“天王星”行動。 藉助過去難以獲得或被認為已缺失的資料,格蘭茨對德軍命運多舛的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後十周做齣詳盡描述。簡言之,紅軍阻擋、隨後擊敗瞭德軍解救*6集團軍的兩場嘗試,粉碎意大利*8、匈牙利*2集團軍,重創德國*4裝甲集團軍和*2集團軍,*終將德國*6集團軍殲滅在斯大林格勒廢墟中。隨著50多萬名將士消失於東綫作戰序列,希特勒的軸心國軍隊驚恐地發現,他們從勝利方陡然淪為失敗者。本書對軸心國這場深具決定性的失敗做齣生動、詳細的描述。 對於這場戰役的*後階段,相關事件的神話遠甚於先前的事件,特彆是“天王星”行動為何能取得勝利、德軍解圍行動為何失敗、德國*6集團軍能否逃齣包圍圈或*救援、誰應為*終失敗承擔主要責任這些頗具爭議的問題。格蘭茨提供的答案,加之對斯大林格勒會戰*終較量所做的完整敘述,使本書成為這場史詩性戰役的蓋棺之作。 |
| 作者簡介 | |
| 戴維·M. 格蘭茨撰寫過多部著作,包括《列寜格勒戰役,1941—1944年》《硃可夫很大的敗仗:1942年,紅軍“火星”戰役的慘敗》《蹣跚巨人:大戰前夕的蘇聯紅軍》《巨人重生:大戰中的蘇聯紅軍》《巴爾乾的紅色風暴:蘇軍進攻羅馬尼亞的失敗》。2008—2009年,他在南加州要塞軍事學院擔任馬剋·W. 剋拉剋客座曆史教授。 喬納森·M. 豪斯撰寫過《20世紀的主兵種閤成作戰》,這位前職業軍官、參謀長聯席會議政治-軍事分析員現在是美國陸軍指揮與參謀學院的軍事史教授。格蘭茨和豪斯的閤著還包括《巨人的碰撞:紅軍是如何阻止希特勒的》和《庫爾斯剋戰役》。 小小冰人,二戰迷、著作者、翻譯者,現聚焦於二戰曆史的研究與翻譯。翻譯的二戰類書籍有:《東綫狙擊手——艾勒伯格迴憶錄》《*後的勝利——曼施坦因哈爾科夫反擊戰》《之門——切爾卡瑟戰役》《雪白血紅》《士兵》《東進》《焦土》《空中英豪》等 |
| 目錄 | |
| 章 蘇德雙方的睏境 第二章 西南方麵軍沿剋裏瓦亞河和奇爾河之戰,12月1日—15日 第三章 斯大林格勒方麵軍抗擊“鼕季風暴”行動,12月1日—19日 第四章 頓河、斯大林格勒方麵軍消滅斯大林格勒包圍圈的戰鬥,12月1日—15日 第五章 “小土星”行動和托爾莫辛進攻戰役,12月16日—31日 第六章 “鼕季風暴”“霹靂”行動的告終和斯大林格勒方麵軍的科捷利尼科沃進攻戰役,12月16日—31日 第七章 斯大林格勒包圍圈,12月16日—31日 第八章 第6集團軍的態勢、初步戰鬥和頓河方麵軍的計劃,1月1日—9日 第九章 覆滅:階段,1月10日—17日 第十章 覆滅:第二階段,1月18日—25日 第十一章 覆滅:*終之戰,1月26日—2月2日 第十二章 背景、總結和簡評 參考資料 |
| 編輯推薦 | |
| *方位多視角介紹斯大林格勒戰役,參考瞭過去從未見過或被忽略的資料,將取代過去關於此戰的曆史記述 |
| 文摘 | |
| |
| 序言 | |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厚重的曆史感撲麵而來,油墨的質感和紙張的觸感都透著一股子“正統”的味道。尤其是那個標題字體,蒼勁有力,仿佛能透過字裏行間看到曆史的硝煙。裝幀上,能看齣齣版方在細節上是下瞭大功夫的,即便是作為文庫係列的第九部,它的獨立性也保持得非常好,讓人忍不住想把它從書架上抽齣來,翻開來細細品味一番。我對手頭的這套書的整體工藝非常滿意,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紀念品。那種對經典重現的敬意,從每一個裝幀的細節都能體會到,對於像我這樣對那個時代曆史文獻有特殊情感的讀者來說,這種用心是無價的。它讓閱讀過程本身就成瞭一種儀式,而非簡單的信息接收。
评分我一直對那個時期世界格局的演變有著強烈的求知欲,特彆是圍繞著那場決定性的戰役的各種敘事角度。這本書的體量和厚度本身就預示著它絕不是蜻蜓點水式的敘述。我期待看到的是那種深入骨髓的、近乎殘酷的細節描摹,那種對前綫士兵日常生存狀態的忠實記錄,以及更高層決策者在巨大壓力下的心理博弈。我希望作者能夠超越簡單的戰報堆砌,而是真正挖掘齣那些被宏大敘事所掩蓋的個體命運的復雜性。好的曆史作品,應該能讓人聞到泥土和血腥味,感受到寒冷和恐懼,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地圖上的箭頭推移。所以,我更看重的是它在還原曆史氛圍和人性的深度挖掘上的錶現。
评分從純粹的文學角度來看,優秀的紀實作品也必須具備引人入勝的敘事能力。即使是記錄冰冷的史實,也需要高超的筆力來編織結構,把握節奏。我希望作者在處理那些極其壓抑和慘烈的片段時,能夠做到情感的剋製與力量的平衡,避免過度煽情,而是通過精準的細節刻畫自然引發讀者的共情。故事的張力來自於對“不可避免的悲劇”的冷靜呈現,而不是廉價的淚水。如果這本書能以一種近乎電影鏡頭語言的方式,將那些重大的轉摺點描繪得既宏大又個體化,讓讀者在為人類的堅韌而動容的同時,也為戰爭的荒謬而警醒,那麼它就超越瞭一般的曆史記錄範疇,具備瞭文學經典的力量。
评分我常常會思考,如何評價一部嚴肅的曆史著作的“史學價值”。它不僅僅是作者個人的觀點集閤,更應該是對現有史料進行審慎篩選和批判性吸收的成果。我期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不同於我以往接觸過的中文資料的獨特視角,或許是側重於後勤補給鏈條的韌性,又或是對某些關鍵人物動機的重新解讀。如果它能巧妙地融入一些新近解密的檔案信息,或者對既有論斷進行有力的修正或補充,那麼它的價值就不僅僅是重述曆史,而是參與到曆史的再構建之中。這種知識上的“增益感”,是衡量一本曆史書是否值得投入時間的重要標準。
评分閱讀體驗方麵,排版和字體選擇是決定性的。如果一行字塞得太滿,或者字體過於縴細,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會非常吃力,尤其麵對這種篇幅宏大的著作,舒適度直接影響瞭閱讀的持續性。我非常在意字體的襯綫和行間距是否閤理,這直接關係到我們能否沉浸其中,不被閱讀的物理障礙所打斷。如果這本書的內文排版足夠講究,能夠讓人完全忘記“我在看一本書”這件事,心神完全被故事和史實所牽引,那無疑是一次成功的閱讀體驗。好的版本,會讓讀者感到作者的文字是自然地流淌在紙麵上,而非被生硬地壓製上去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