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梦 想家:回家真好之二——home书系(欧阳应霁 著)
定价:28.00元
作者:欧阳应霁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5-12-01
ISBN:978710802340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300kg
编辑推荐
在《回家真好之二──梦·想家》中,欧阳应霁继续发掘中、港、台两岸三地有特色的家,探索居家的幸福与样貌;无论是图文作家红胶囊拥有大片落地窗的空中之城、作家蔡珠儿充满花花草草的园艺家居、与猫为伍的设计师Jim温暖舒适的家,还是画家郑在东既抽离又踏实的居家风景……,都有哲学,都有令人「想住」的魅力。
人的故事已令人目不暇给,人赋予家的创意和想象,更让人深深向往。一个舒服的家,原来像一首有味道的诗,吟咏时内心升起的澎湃,时时刻刻,让我们不断想要回味,回来……
内容提要
“你回来了?”
简单不过的一句,竟然在我这端巨大地轰了一下。
呵,回来了,出去了,离家了,返归了,可以是轻描淡写,也*敏感刺激。如果认定了一辈子都是游子,该怎么面对这一个或者多个叫做家的地方?家,究竟是什么?
我想,回家吸引人的一点,是一种确定感。确定有一肩可以完全独点发懒的角落,确定有双叫尼玛的狗儿忠心地守候,确定厨房里有每天习惯喝的茶,确定空气中有熟悉的薄荷味。爱做梦的人,只要回家,就接近天堂。
本书采录大陆、港、台十八位创作人的家居风景,展示两岸三地华人的精彩生活与艺术世界。
私生活怎么设计?时尚是不易由自己作主的,时尚就是在外头的一种气氛、它是一个大的社会环境,你没办法抗拒。而品位是你可以自己掌握的。所谓私生活就是跟社会化保持对立。当然你理想的状态是可以做一个平衡,面对这个平衡你还是要不断跟它对立或挑战。本书就是一本有关家庭设计的书,从中,你可以找到各一种品位。
目录
心之所安
拆建来回
幸福站台
硬汉本色
漫笔生活
你好我好
空中胶囊
换了天地
橘色行动
房间自己
边缘走向
我家有猫
山色远近
风月清明
全职生活
恋峦山居
宏观细看
花草自在
作者介绍
欧阳应霁,当被问到为什么要选择创作的路,他回答说,因为有趣。当被问到是什么叫他一直兴高采烈的走下去,他回答说:就是好玩。 他一路放肆贪玩,却又专一迷恋文字和图像之间的微妙暧昧,不小心也很自然的跨界破例── 相信旅行,钟情漫画,关注设计,沉迷杂志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长期在外打拼的异乡人,这本书带给我的治愈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它没有给我灌输任何“你必须成功”或者“你必须坚强”的鸡汤,反而非常坦然地接纳了“想家”这种柔软的情绪。我最欣赏它的地方在于,它探讨的“家”并非一个固定的物理坐标,而是一种流动的、可以随时被重建的心灵构造。书里描绘的那些充满烟火气的场景,并非完美无瑕的样板间,而是带有生活痕迹的,甚至有些凌乱但充满生机的空间。这种真实感让人倍感亲切,它告诉我,家不是一个需要达到的标准,而是我们卸下所有盔甲、可以最真实呼吸的地方。每次感到疲惫时,翻开几页,就能瞬间获得一种“被理解”的安慰,好像作者也曾站在我站过的那个深夜的窗前,望着远方的灯火,有着同样的迷茫和期盼。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有品味了,拿到手里就有一种被温柔包裹的感觉。封面那种淡淡的、略带暖意的色调,配上那个恰到好处的字体排版,简直是为“家”这个主题量身定做的视觉语言。我尤其喜欢它内页纸张的选择,那种略微粗粝但触感温润的质地,让人忍不住想用手反复摩挲,仿佛在触摸记忆里的老物件。每次翻开它,都能感受到一种宁静的力量,文字和图像的留白处理得极其到位,没有丝毫的拥挤感,让人可以非常放松地沉浸进去,去体会那种“回家”的仪式感。它不只是记录了某些故事或场景,更像是在教我们如何去“感受”家,去慢下来,去发现那些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美好细节。这本书的整体气质是内敛而深沉的,就像老房子里飘出的饭菜香,不张扬,却足以熨帖人心。这本书的视觉呈现,完全超越了一本普通读物的范畴,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值得放在客厅最显眼的位置。
评分我特别喜欢这本书在处理“时间”与“空间”关系时的处理方式。作者似乎拥有某种魔力,能将不同年代的记忆片段无缝地拼接在一起,使得老照片上的面孔和眼前的现实产生一种奇妙的对话感。比如,他会提到某件旧家具的某个划痕,然后立刻连接到童年时一次不经意的碰撞,这种跨越时空的连接,让“家”这个概念变得立体而厚重。阅读体验是渐进式的,它不会在你读完最后一页时就戛然而止,反而会让你合上书后,久久地盯着自己房间的某个角落发呆,开始在自己的记忆里进行类似的搜寻和重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重新认识“根源”和“安放自己”的视角,它让我们明白,无论脚步走得多远,内心深处总有一个坐标系,指向那个叫做“温暖”的地方。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说实话,有些出乎我的意料,它不像那种刻意煽情或者堆砌辞藻的散文集,而是用一种非常克制、近乎散文诗的笔调,娓娓道来那些关于归属感和空间的情感联结。作者的观察力极其敏锐,他总能精准地捕捉到那些微妙的情绪波动,比如推开老家木门时,空气中瞬间改变的湿度和气味,或是阳光斜射进书房时,落在灰尘上的光斑所蕴含的某种时间停滞感。这种叙述方式,极大地尊重了读者的想象空间,它不把话说死,而是留出大量的空白,让我们得以把自己真实的生活经验填补进去。我读到一些关于老物件、老家具的段落时,甚至能清晰地“闻”到那种老木头特有的清香,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文学体验,让人觉得作者不仅是在写作,更像是在进行一种心灵的考古。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巧妙,它不是线性叙事,更像是意识流的片段组合,每一次阅读都有新的发现。我注意到,作者似乎非常钟爱光影的描绘,无论是清晨第一缕穿过百叶窗的光束,还是黄昏时分窗台上那片逐渐拉长的影子,都被赋予了强烈的象征意义。这种对光影的偏执,使得整本书的基调显得既沉静又充满生命力。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居住的空间,思考哪些物品对我而言是真正不可或缺的,哪些是徒增负担的装饰。它引导我们进行一场“空间减法”的实践,通过清理物理空间,达到内心深处的释然。这本书带来的启发是建设性的,它不是空泛的哲学探讨,而是直接作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态度转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