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 文献(3)
定价:68.00元
作者: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出版社: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0657070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的《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文献(3)》选编了从1944年8月至1945年10月,中央、中央军委、中央领导人、总部、南方(长江)局对华南抗日武装斗争的决策、指示、批示及有关文电;华南各省区党组织与各抗日纵队、游击队领导机关关于华南抗日武装斗争的决定、指示、作战方案、总结、报告及来往文电;省委、省工委和纵队以上领导人的重要书信、总结、文章;中央、南方局及各纵队出版的报刊有关社论、评论共计123篇。文献保持了历史原貌。
目录
董必武关于南路特委直属南方局致电(1944年8月4日)中央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1944年8月18日)林平关于东江军政委员会及游击队活动情况致中央、中央军委电(1944年8月31日)东江军政委员会关于军事等工作的决定(1944年8月)东江纵队铁东大队一九四三年军事工作总结提纲(1944年夏)东江纵队政治部关于反内战动员工作的指示信(1944年9月4日)关于支持第三党在粤工作致林平电(1944年9月7日)林平关于潮梅工作致并转中央电(1944年10月10日)林平关于曾生同美军人员谈话情况致中央军委转和中央电(1944年10月17日)董必武关于东江应和南路保持联系致林平并电(1944年10月20日)曾生等关于东江纵队实力及分布地区致中央军委总参谋部电(1944年lO月24日)林平关于中区纵队成立宣言致转中央、中央军委电(1944年10月24日)中央关于发展广东游击战争等问题致林平转军政委等电(1944年10月26日)东江纵队关于一年来的工作给中央的报告(1944年10月)黄彰在桂东南各县组织负责人会议上的报告(1944年10月)林平、杨康华关于发动群众准备反攻争取胜利给东江纵队各部队的指示(1944年11月1日)林平关于落实中央向西发展打通琼崖联络指示情况致并转中央电(1944年11月11日)中央关于东江、琼崖工作给林平的指示(1944年11月14日)杨康华等关于加强党的工作给东江纵队各部队的指示(1944年11月19日)东江纵队政治部关于纵队成立周年纪念宣传教育大纲(1944年11月22日)广东省委为挽救广东全面沦陷危机坚持对敌斗争宣言(1944年11月25日)东江纵队关于国民党顽军勾结伪军向我进攻致中央电(1944年12月2日)东江纵队政治部关于肃清军阀主义、官僚主义的指示(1944年12月2日)琼崖特委关于当前局势与对策的紧急指示(1944年12月3日)东江纵队关于挽救广东危局的紧急宣言(1944年12月12日)……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深入研读这本书后,我最大的感触是它提供了一种多维度的历史观察视角。它成功地将军事行动置于当时的社会政治大背景之下,而非孤立地看待每一次交火。出版物中对敌我双方意识形态冲突的侧面描写,以及地方士绅、农民、文化精英在抗战中的复杂角色转换,都有着细致入微的描绘。这使得我们得以跳出非黑即白的传统二元对立框架,去理解那个复杂时代下,所有参与者的动机与挣扎。这本书不是简单地歌颂胜利,而是呈现了一部充满矛盾、牺牲和人性光辉的真实历史画卷。它促使读者思考,在极端的外部压力下,一个社会系统是如何自我重塑并爆发出巨大能量的。这份深刻的反思空间,远超了一本单纯的军事史料的范畴,它具有强大的现实启示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逻辑构建得极其严谨,它不像传统教科书那样采用宏大叙事,而是巧妙地将宏观战局的演变与基层游击队具体战役的细节交织在一起。阅读时,我仿佛能跟随那些在山林和乡村中穿梭的战士们的步伐,真切感受到那种长期处于敌后、物资匮乏却意志坚定的生存状态。作者或编者在梳理时间线索时,展现了极高的历史敏感度,对于不同阶段游击队战略方针的调整,都能给出令人信服的背景分析。特别是对于那些关键的军事行动,文本不再是简单的事件罗列,而是深入剖析了敌我双方的战术博弈和情报获取过程,使得整个阅读体验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和满足感。这种深入肌理的叙述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历史的鲜活性和可读性,让人在学习历史事件的同时,也领悟了游击战术的精髓。
评分这份文献汇编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原始资料的稀缺性和权威性上。很多我过去只在口述历史中模糊听闻的细节,在这里得到了确凿的文本支撑。例如,对于某个具体月份的兵力部署和物资调配记录,其精确度令人咋舌,这表明编纂团队投入了难以想象的精力去核对和交叉验证不同的档案来源。这种对“第一手证据”的执着追求,使得本书在学术界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提供的不仅仅是“发生了什么”,更是“是如何发生的”的具体操作层面信息,这对于进行微观史研究的学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我甚至发现了一些过去从未公开过的电报译文片段,其内容之详尽,足以重构当日指挥层的真实考量和压力。这份严谨性,是对历史真相最负责任的交代。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印刷质量非常出色,纸张的质感厚实,油墨的着色饱满有力,即便是久经战火的年代记录,也丝毫没有降低阅读的愉悦感。尤其是内页中那些历史照片和地图的排版,处理得十分考究,既保留了历史的粗粝感,又保证了图像的可辨识度。翻阅过程中,能感受到出版方在文物资料整理和呈现上的专业态度,这对于研究者而言是莫大的福音。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几幅老照片的清晰度,即便是年代久远的胶片翻拍,也能看出采用了精密的数字化处理技术,使得人物面部表情和战场细节得以清晰呈现。这种对细节的坚持,让每一页的翻阅都像是一次沉浸式的历史考察,远非一般文献汇编所能比拟。可以说,从拿到书本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这不是一本随便的印刷品,而是一份值得珍藏的史料宝库。装帧上的匠心,无疑为这份沉甸甸的历史记忆增添了一层庄重的仪式感。
评分从阅读的节奏感上来说,这本书的编排处理得相当有层次感。它不是那种一气呵成的通读文本,而是更像一个精密安排的资料库,引导读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点进行探索。前一部分可能侧重于组织机构的建立与人员构成,文字相对平实;而进入到具体的战斗记录部分,语言则变得更加紧凑和富有张力,充满了行动感和紧迫感。这种文风的自然切换,极大地避免了纯粹史料堆砌可能带来的枯燥。对我个人而言,我更偏爱其中关于根据地社会建设和群众动员的部分,作者在描述这些内容时,用词非常克制,没有过度渲染情感,而是通过具体的生产数据、医疗记录和教育普及的文字,展现了人民力量的韧性和创造力。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记录方式,比任何激昂的口号都更具感染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