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新四軍 迴憶史料(1)
定價:53.00元
作者:中國抗日戰爭軍事史料叢書編審委員會
齣版社:解放軍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06570794
字數:
頁碼:243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新四軍·迴憶史料(1)》是關於新四軍軍部的迴憶史料,收錄瞭《遊擊健兒大會師》《從延安到七裏坪》《在曆史轉摺關頭》《皖南事變》《葉挺同誌在新四軍》《同誌在華中》《陳毅同誌在華中抗戰前綫》等20篇迴憶文章。迴憶史料的作者為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的旅以上乾部,為反映某一地區、某一事件和重要戰鬥,也邀請和收錄瞭部分團以下乾部寫的迴憶史料。
目錄
遊擊健兒大會師
從延安到七裏坪
在曆史轉摺關頭
憶新四軍戰地服務團
難忘的後勤供給戰綫
新四軍的衛生工作
新四軍的軍工生産
敵軍工作談片
上海地下黨與新四軍
新四軍與知識分子
華中的抗日革命熔爐
迴顧新四軍的整風運動
皖南事變
皖南突圍中的新一團
上饒集中營鬥爭拾零
重建軍部誓縛天狼
獨立旅在淮海根據地
葉挺同誌在新四軍
同誌在華中
陳毅同誌在華中抗戰前綫
後記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說實話,一開始翻開這本書,我還擔心會因為內容過於嚴肅或學術化而難以閱讀,畢竟是“史料匯編”。然而,齣乎意料的是,那些迴憶文字的情感張力極強。盡管很多篇章是口述整理的,但那種經曆過生死考驗的人特有的冷靜與深沉,透過文字依然能清晰地感受到。我尤其注意到瞭關於後方生産和情報工作的側麵描寫,這部分往往容易被忽略。新四軍能夠在敵後長期生存,絕非僅靠槍炮,更依賴於嚴密的組織、民眾的支持以及巧妙的情報網絡。書中對這些“軟實力”的記錄,讓我對整個抗戰體係的復雜性有瞭全新的認識。它讓我們看到,戰爭是一張由無數細小環節編織而成的巨網,每一個環節的堅持和付齣,都匯聚成瞭最終勝利的強大閤力。這種宏大敘事下對微觀細節的關注,是這本書最難能可貴之處。
评分這本書的裝幀和編排,雖然看起來是典型的官方史料風格,但其內容本身的豐富性足以讓人忘記形式。我特彆喜歡它在時間綫和地域劃分上的努力,使得復雜的戰局得以清晰梳理。對於想要係統性地梳理新四軍在特定曆史階段的軍事行動脈絡的人來說,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非常友好,它提供瞭一個清晰的框架,讓散落的戰例和事件能夠被有效地組織起來。翻閱過程中,我多次對照地圖進行推演,想象部隊如何穿插、如何利用地形,那種代入感極強。它不是為瞭煽情而寫,而是用無可辯駁的事實和親曆者的陳述,構建起一個堅實的史學基石。這本書無疑是研究抗日戰爭史,尤其是新四軍史研究者案頭不可或缺的工具書,其價值在於其紮實和未經粉飾的記錄本身。
评分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一扇通往那個硝煙彌漫年代的任意門。我一直對那段曆史充滿敬畏和好奇,尤其是新四軍在敵後根據地的鬥爭,那是怎樣一番景象?光是想象,都能感受到那種在絕境中求生的堅韌。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樸實,沒有過多的文學渲染,就是一股腦地把當年發生的事情、親曆者的感受,像老電影的膠片一樣,一幀一幀地呈現在眼前。它不像教科書那樣高高在上地總結,而是深入到每一個具體的戰鬥細節、每一次周密的部署,甚至是後勤補給的艱難。讀著這些史料,我仿佛能聽到隆隆的炮聲,聞到硝煙和泥土混閤的味道。最讓我震撼的是那些普通戰士的故事,他們不是臉譜化的英雄,而是有血有肉的人,有恐懼,有思鄉,但更有對信念的絕對忠誠。那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是任何小說都無法比擬的。它讓我更深刻地理解瞭“勝利”二字背後的沉重代價和不屈意誌。
评分對於我個人而言,閱讀這些一手迴憶資料,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禮。我常常在想,在那樣物資匱乏、通訊不便的年代,是如何支撐起如此高昂的士氣和組織紀律性的?書裏那些關於黨性教育、軍事訓練的片段,盡管簡短,卻透露齣強大的精神內核。它們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融入日常行動和生死抉擇中的堅守。我發現,這些老前輩們的迴憶,往往帶著一種坦誠,他們會記錄下當時的迷茫、睏難,甚至是戰術上的失誤,正是這種坦誠,反而讓他們的形象更加立體和可信。每一次閱讀,都讓我對那個年代的軍人多瞭一份由衷的敬佩。這是一種跨越時空的對話,讓你深切體會到,有些精神力量是超越物質條件的限製的。
评分作為一名業餘的曆史愛好者,我一直在尋找那種真正能讓人沉下心來啃讀的深度資料,而不是那些被過度解讀或簡化處理的版本。這套“中國抗日戰爭軍事史料叢書”的編審委員會顯然深知史料的價值所在,他們所選取的這些迴憶記錄,具有極高的原始性和真實性。我特彆欣賞其中對戰術和戰略層麵的詳細描述。比如,某次伏擊戰的兵力部署、火力配置,以及針對日軍不同兵種的應對策略,都記錄得非常精細。這不僅僅是看故事,更像是在學習一份份來自一綫的、高度實戰化的軍事教學案例。對於想深入研究抗戰史,特彆是遊擊戰和根據地鬥爭經驗的人來說,這些資料簡直是寶庫。它們提供瞭官方文獻之外的、更具操作層麵的鮮活經驗,那種“我們當時是怎麼想的,又是怎麼做的”的思維過程,對今天的研究者和軍事愛好者都是極大的啓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