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心理理论与混龄教育
定价:45.00元
作者:武建芬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0-01
ISBN:978730816831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武建芬著的《心理理论与混龄教育》主要采用实验、观察、问卷和访谈等方法探讨了心理理论与混龄教育的关系,分析了心理理论视角下混龄班同伴之间教与学的行为特点,以同伴混龄中的冲突、合作及协商等为切入点,解读了大量隐藏在日常同伴混龄交往中的心理理论,提出了“儿童是个心理学家,教师应该成为解读儿童的心理学家”的命题,并结合我国幼教实践,总结出我国五类常见的混龄教育组织模式:全园性混龄编班模式、同龄编班和混龄编班共存模式、蒙氏混龄模式、间断性混龄编班模式及间断性混龄活动模式。*后,作者观点鲜明地提倡幼儿园可以进行混龄教育,尤其是间断性混龄教育,为我国幼教实践提供了可供借鉴的重要参考。
内容提要
目录
章 心理理论与混龄教育问题相关研究
节 心理理论及其研究范式
一、心理理论的由来
二、心理理论的模型
三、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范式
第二节 混龄教育及相关研究
一、混龄教育的由来
二、有关混龄教育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有关儿童早期心理理论与混龄教育问题的相关研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研究现状
三、已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四、本研究的意义及创新之处
第四节 本书的基本框架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同龄交往和混龄交往对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
节 同龄交往和混龄交往对幼儿心理理论发展影响的实践调查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过程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分析
五、研究结论
第二节 同龄交往和混龄交往对幼儿心理理论发展影响的实验证据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分析
五、研究结论
第三节 综合讨论
一、混龄交往对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
二、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混龄班与同龄班幼儿同伴交往特点的比较
节 混龄班与同龄班幼儿同伴交往特点的调查分析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第二节 混龄班与同龄班幼儿同伴交往特点的案例分析混龄班与同龄班幼儿同伴群体结构的比较
二、混龄班与同龄班幼儿同伴角色定位的比较
三、混龄班与同龄班幼儿同伴交往策略的比较
四、混龄班与同龄班幼儿问题解决方式的比较
五、混龄班与同龄班幼儿同伴交往过程的比较
第三节 讨论与分析
一、混龄班和同龄班幼儿同伴交往的共性
二、混龄班和同龄班幼儿同伴交往的差异
第四节 结论、建议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相关建议
三、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心理理论视角下混龄班同伴之间教与学的行为特点研究
节 幼儿园中的“小老师”现象
第二节 幼儿之间教和学的行为及其与心理理论关系的相关研究
一、幼儿之间教和学的行为研究
二、同龄幼儿之间教和学的行为与心理理论关系的研究
三、混龄幼儿之间教和学的行为与心理理论关系的研究
四、有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五、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工具
第四节 心理理论视角下混龄班同伴之间教的行为分析
一、混龄班幼儿心理理论得分状况
二、混龄班幼儿对教的概念的理解
三、混龄班幼儿教同伴的策略
四、混龄班幼儿教行为的主动性
第五节 心理理论视角下混龄班同伴之间学的行为分析
一、混龄班幼儿对学的概念的理解
二、混龄班幼儿向同伴学的行为策略
三、混龄班幼儿向同伴学习的主动性
第六节 结论、建议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相关建议
三、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解读日常同伴混龄交往中的心理理论
节 同伴混龄冲突中的心理理论
一、同伴混龄交往中的冲突及其价值
二、解读同伴混龄冲突中的心理理论
第二节 同伴混龄合作中的心理理论
一、同伴混龄交往中的合作及其特点
二、解读同伴混龄合作中的心理理论
第三节 同伴混龄协商中的心理理论
一、同伴混龄中的协商及其特点
二、解读同伴混龄协商中的心理理论
第四节 混龄同伴捉迷藏中的心理理论
一、初级水平的捉迷藏阶段
二、关键性转折的捉迷藏阶段
三、有意图的捉迷藏阶段
第五节 儿童是个心理学家,教师应该成为解读儿童的心理学家
一、儿童是个心理学家
二、教师应该成为解读儿童的心理学家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基于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的幼儿园混龄教育组织模式
节 幼儿园混龄教育模式现状调查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过程
三、结果与分析
四、相关建议
第二节 幼儿园常见的混龄教育组织模式案例
一、全园性混龄编班模式
二、同龄编班和混龄编班共存模式
三、蒙氏混龄模式
四、间断性混龄编班模式
五、间断性混龄活动模式
第三节 大力倡导混龄教育,特别是间断性混龄教育
一、为什么要实施混龄教育
二、何谓间断性混龄教育
三、间断性混龄:一种比较适合我国国情的幼儿园教育组织形态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武建芬,学前教育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副主任,兼任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附属幼儿园业务指导园长。浙江省学前教育研究会教师专委会副秘书长、理事会常务理事。幼儿园教师资格面试培训官、浙江省杭州市首席考官。研究方向为儿童发展与学前教育、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早期教育与培训等。先后在《心理学动态》《心理发展与教育》《学前教育研究》《上海教育科研》《学前教育》《幼儿教育》等专业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5篇被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专著《心理理论与同伴交往》1部,主编教材《学前语言教育》和《学前教育科研方法》2部,主持省部级课题2项。
文摘
序言
一直以来,我都在寻找能够让我对人类心理有更深入理解的书籍,尤其是那些能够解释我们如何解读他人意图、情绪和信念的理论。当我在书店看到《RTDK 心理理论与混龄教育》时,我的好奇心立刻被吸引了。书名中的“心理理论”几个字,就预示着这本书将深入探讨我们理解他人的能力,而“混龄教育”则让我联想到在多元化环境中如何运用这些理论。我一直对教育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关注如何在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和互动。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来解释为什么在混龄环境中,孩子们能够发展出更强的同理心和协作能力。我想象着书中的内容会详细阐述心理理论的各个方面,比如心智化(mentalizing)、归因(attribution)以及我们如何形成对他人心理状态的表征。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如此复杂的心理学概念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特别是对于混龄教育这种需要高度灵活和个体化教学模式的领域。这本书的出版方是浙江大学出版社,这让我对它的学术严谨性和内容深度有了初步的信心,毕竟这是一家享有盛誉的高等院校出版社。我期待着它能给我带来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尤其是与不同年龄同伴互动时,心理发展所经历的独特过程。
评分作为一个对教育心理学领域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在寻找那些能够为我提供深刻见解,又易于理解的著作。最近,《RTDK 心理理论与混龄教育》这本书引起了我的注意。虽然我并非专业研究者,但我一直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以及如何在教育环境中促进他们的成长感到好奇。尤其是“心理理论”这个概念,让我觉得非常新颖且重要。我听说过它与理解他人意图、情绪以及进行有效沟通有关,而“混龄教育”则让我联想到在不同年龄段孩子共同学习的环境中,这种心理理论会如何发挥作用。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清晰的解释,来阐述心理理论是如何在混龄教育的实践中得以体现和发展的。或许,书中会探讨年幼的孩子如何从年长的孩子那里学习社交技巧,而年长的孩子又如何在扮演“榜样”的角色中提升自己的领导力和同理心。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帮助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孩子们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需求,以及如何利用混龄教育的环境,创造一个更具包容性和启发性的学习氛围,从而促进孩子们全面而健康地发展,不仅仅在学业上,更在人际交往和情感认知上。
评分最近,我一直在探索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孩子的社交和情感发展,尤其是在他们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挑战。《RTDK 心理理论与混龄教育》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觉得它可能是我一直在寻找的答案。我对“心理理论”这个概念充满了好奇,知道它与我们理解他人想法、感受和意图的能力息息相关,这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尤为重要。而“混龄教育”这个关键词,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因为我觉得让不同年龄的孩子一起学习和玩耍,肯定会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产生独特的影响。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解释心理理论是如何在混龄的环境中得到发展的?比如,年幼的孩子是否能通过观察和模仿年长的孩子来学习社交规则和情绪表达?而年长的孩子又是否能在指导和照顾年幼的孩子时,提升自己的同理心和领导力?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例子和理论,帮助我理解这种教育模式对孩子心理成长的积极作用,并可能给我一些启发,如何在家庭教育或与社区合作中,创造更多类似混龄的互动机会,让孩子能够更自然地发展出强大的心理理论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评分我最近在为我的研究寻找一些能够帮助我理解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新材料,特别是那些能够将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书籍。当偶然看到《RTDK 心理理论与混龄教育》这本书的封面时,我的研究方向立刻被它所吸引。虽然我目前的研究重点并非直接聚焦于“混龄教育”,但“心理理论”这个核心概念对我来说至关重要。心理理论,即我们理解他人拥有独立心理状态(思想、情感、意图、信念等)的能力,是人类社会交往的基础。我一直对心理理论的发生发展,以及它在儿童早期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非常感兴趣。而“混龄教育”作为一个具体的教育情境,是否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心理理论的发展?书中会如何探讨不同年龄层儿童之间的互动如何帮助个体发展出更精细的心理洞察力?例如,年幼的孩子可能通过观察和模仿年长的孩子来学习社交规则和情绪表达,而年长的孩子则可能在指导和帮助年幼孩子时,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他们对他人需求的理解。我对书中关于心理理论的具体测量方法、发展阶段的划分,以及如何通过教育干预来提升儿童心理理论能力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希望能从中获得启发,为我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证依据,拓展我的知识边界。
评分我最近对跨学科研究的交叉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能够将认知科学、心理学与教育学相结合的著作。《RTDK 心理理论与混龄教育》这本书,以其独特的主题,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我对“心理理论”本身就充满了好奇,它涉及到我们如何理解他人拥有独立的思想、感受和意图,这对于任何形式的人际互动,尤其是在教育环境中,都显得尤为关键。而“混龄教育”作为一个具体的实践模式,似乎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实验场,来观察和研究心理理论在不同年龄儿童之间的相互作用。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深入探讨心理理论在儿童社会认知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混龄教育环境如何能够促进这种能力的培养。也许,书中会通过一些具体的教育策略,来展示如何引导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进行有效的合作和沟通,从而提升他们对他人心理状态的理解能力。我期待着书中能够提供一些科学的证据和理论支撑,来解释为什么混龄教育在这种能力的培养上可能比同龄群体教育更具优势,并可能分享一些前沿的研究成果,为教育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让我能更全面地认识到心理理论在促进儿童社会性和情感发展中的重要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