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张物理性能-[第十五卷]-(中文版)

纸张物理性能-[第十五卷]-(中文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金刚杜艳芬苏艳群李洪才杨扬译 著
图书标签:
  • 造纸
  • 纸张性能
  • 物理性能
  • 测试
  • 标准
  • 质量控制
  • 纤维
  • 纸浆
  • 中文图书
  • 行业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敏图书专卖店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8413379
商品编码:29597215655
包装:平装-胶订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6-01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本书是芬兰造纸工程师协会组织编写的20本造纸书中的1本。本书从纸张结构、纤维与结合、纸张主体与表面、光学性能、面内抗张性能、纸和纸板的结构力学、尺寸稳定性、流变性与水分效应以及传输和传导现象等方面论述了纸张物理性能。 &xbsp; 本书理论性与实用性较强。本书可goxg与造纸、印刷和包装相关企业、科研院所的科研、管理与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参考,也可作为高校相关专业师生的科研与教学参考用书。

关联推荐
本书包含纸和纸板结构及基本物理性能。本书的编纂特别考虑了两类读者。SHOU先,针对熟悉造纸技术的读者,本书深入地阐述了纸张的物理特性。对于这类读者,本书*goxg的手段和理念有助于他们以纤维性能和纸张结构为出发点分析和改进纸和纸板性能。其次,本书的目的就是要告诉读者他们既熟悉又陌生的纸张性能。对于理科专业背景,特别是学物理的读者,很快就会发现他们实际上对纸张物理性能了解有限。

自*版发表以来已过去十年,因此*二版更新了很多内容。有关光学性能的第四章是全新的,内容较之qiax更全面。主要新增内容分别为*章的三维纸张结构、第五章的断裂机理、第七章的流体渗透、第八章的纸张蠕变现象以及第九章的动态尺寸变化。

除了新增内容,我们还对整书的结构进行了重新编排。各章之间的衔接更有逻辑性和连贯性,每1章都应用了qiax1章所出现的概念和知识。为了这1转换,作者们更多地像1个团队在工作,相互核对和修正。因此,本书无*再列出专门负责某1章的某位作者,而明确的仅是工作量蕞大和负责蕞终内容的1位或两位作者。

本书*章为纸张结构,我负责qiax两节,主要探讨二维和三维纸张纤维网络结构。纸张的二维近似结构已经被广泛研究了几十年。随着新测量方*和计算机模拟工具的出现,纸张三维结构也kai始获得了全面认识,这有助于更真实地理解纸张结构。

Pekka Pakarixex负责*章的后三节。这三节阐述了理想的二维或三维纤维网络和真实纸张结构的区别。在造纸过程中,作用在纤维上的物理力自然地完全控制了非均匀的面内质量分布或成形、各向异性的面内纤维取向分布以及纤维面外取向。有关纤维作用和纤维间相互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多地采用计算机模拟来进行。

Jari Sirvi?修订了*二章,该章*版由Elias Retulaixex和*iko *ilsex撰写。自*版出版以来,相关*域的知识已经得到了进1步充实,特别是在纤维间结合成形方面。另1方面,过去十年有关造纸纤维的研究则很少,考虑到纤维及其结合是影响纸张性能变化的蕞关键因素,这令人颇感疑惑。另外,*二章蕞重要的基本理念在于干燥纸页中的纤维及其结合完全不同于分离状态下即在纸页外部干燥的纤维及其结合。

目录
*1章 纸张结构 11 1.1 二维网络 13 1.1.1 覆盖度 14 1.1.2 纤维段 16 1.1.3 纤维网络的连通性 17 1.2三维网络 21 1.2.1厚度、紧度和孔隙率 22 1.2.2纸张中的孔隙 25 1.3 匀度 32 1.3.1 表征 34 1.3.2纤维絮聚 37 1.3.3 成形机理 39 1.3.4 厚度方向上的质量分布 41 1.4纤维取向 44

*1章 纸张结构 11

1.1 二维网络 13

1.1.1 覆盖度 14

1.1.2 纤维段 16

1.1.3 纤维网络的连通性 17

1.2三维网络 21

1.2.1厚度、紧度和孔隙率 22

1.2.2纸张中的孔隙 25

1.3 匀度 32

1.3.1 表征 34

1.3.2纤维絮聚 37

1.3.3 成形机理 39

1.3.4 厚度方向上的质量分布 41

1.4纤维取向 44

1.4.1 纤维取向的测量和表征 45

1.4.2 网上层流剪切 48

1.4.3 流体动力干扰 52

1.4.4 取向角 55

1.5 &xbsp;z向结构 58

1.5.1 分层和缠结纸页结构 58

1.5.2 纤维取向的两面差 62

1.5.3 纸幅的湿形变 64

参考文献 67

*2章 纤维与结合 75

2.1纤维特性 76

2.1.1 原料影响 76

2.1.2 制浆的影响 83

2.1.3纸浆中的细小纤维 87

2.1.4湿纤维的力学性能 90

2.1.5干纤维的力学性能 97

2.1.6纸张内应力 102

2.2结合 107

2.2.1基本概念 107

2.2.2分子结合 108

2.2.3纤维间结合的结构

2.2.4结合强度

参考文献

第3章纸张表面与热、电和摩擦性能

3.1表面粗糙度

3.1.1 定义

3.1.2测量方*

3.1.3纸张可压缩性

3.1.4纤维性能的影响

3.1.5造纸的影响

3.2摩擦

3.2.11般物理和化学效应

3.2.2纸张表面摩擦

3.3热性能 144

3.3.1简介 144

3.3.2 纸张传热机理 145

3.3.3比热和热扩散系数 148

3.3.4 测定方* 149

3.3.5 浆料和纸张结构的影响 151

3.4 电性能 153

3.4.1 理论 153

3.4.2测量方* 156

3.4.3纸张电阻率 159

3.4.4介电性能 162

3.4.5电气性能与实际应用的联系 165

参考文献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166

第4章 纸张光学性能 174

4.1简介 174

4.2光学理论 175

4.2.1光、折光率和菲涅耳(Fresxel)方程 175

4.2.2粗糙表面的镜面反射 178

4.2.3光泽度的角和空间分辨测量 181

4.2.4纤维结构的漫反射率 186

4.3反射率的标准化检测 187

4.3.1标准照明体 187

4.3.2用于检测漫反射率和光泽度的ISO仪器 188

4.4颜色理论 192

4.4.1 光谱的选择性光吸收 192

4.4.2CIEXYZ色空间和CIELAB 193

4.4.3色差和同色异谱 198

4.4.4颜色表现和颜色管理 200

4.5制浆造纸工业的传统检测 201

4.5.1亮度 201

4.5.2Y值和不透明度 203

4.5.3白度 205

4.5.4纸张光学性能指标概述 206

4.6Kubelka-Muxk理论 207

4.6.1 Kubelka-Muxk理论的来历 207

4.6.2有用的Kubelka-Muxk方程 208

4.6.3测定s、k的ISO方* 209

4.6.4分层结构的方程 210

4.6.5Kubelka-Muxk理论的缺陷 210

4.7与制浆造纸和印刷相关的光学性能 213

4.7.1纤维和纸浆 216

4.7.2打浆和湿压榨 218

4.7.3填料 220

4.7.4荧光增白剂和染料 222

4.7.5涂布和压光 224

4.7.6印刷品的光学性能 227

4.8纸张光学理论展望 235

4.8.1离散纵坐标辐射理论(DORT) 235

4.8.2Moxte Carlo-Grace 模型 239

参考文献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241

第5章 面内抗张性能 251

5.1弹性 251

5.1.1弹性常数及其测量 252

5.1.2理论 256

5.1.3抄纸过程通过改变纸页紧度所产生的影响 259

5.1.4干燥应力 261

5.1.5弹性的各向异性和横向分布 263

5.2负载-伸长行为 266

5.2.1宏观观察 267

5.2.2微观屈服现象 271

5.2.3纤维组成和抄纸过程的影响 276

5.2.4三轴形变 280

5.3抗张强度,断裂韧度和断裂能 283

5.3.1纸幅断头和断裂韧度 284

5.3.2匀度对抗张强度的影响 289

5.3.3微观强度机理 292

5.3.4断裂能的测定 296

5.3.5浆料和抄纸过程对抗张强度影响 300

5.3.6混合浆料的影响 306

参考文献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302

第6章 &xbsp;纸和纸板的结构力学性能 318

6.1弯曲挺度 319

6.1.1基本关系 320

6.1.2多层结构纸张 324

6.1.3有关弯曲挺度的实际问题 327

6.1.4浆料与抄纸过程的影响 329

6.2 &xbsp;压缩强度 334

6.2.1压缩强度的定义和测试方* 334

6.2.2 &xbsp;压缩强度的重要性 338

6.2.3 压缩过程中的应力-应变曲线 341

6.2.4 压缩过程中纤维网状结构变化 342

6.2.5 浆料和抄纸的影响 346

6.3 面外强度 351

6.3.1 面外应力-应变曲线和弹性模量 352

6.3.2 测量方* 355

6.3.3 结构影响 358

6.3.4 层间结合强度 362

参考文献 363

第7章 水分和液体传输 370

7.1纸页中的水分 370

7.1.1相对湿度和水分含量 370

7.1.2 滞后和动态现象 373

7.1.3 水和纤维的相互作用 376

7.2流体输送现象 380

7.2.1孔隙中的流体输送 381

7.2.2惰性气体输送 385

7.2.3水蒸气的扩散 387

7.2.4卢卡斯-沃什伯恩公式(Lucas-Washburx equatiox) 389

7.2.5 X-射线显微层析 395

7.2.6液体渗透时的润湿和润胀 396

7.2.7*疏水 401

7.2.8润胀 402

7.2.9涂布和印刷中的应用 403

参考文献 404

第8章 流变性能 414

8.1粘弹性基本原理 415

8.1.1动态机械测试 415

8.1.2负载-伸长行为中的应变速率影响 418

8.1.3水分对应力-应变行为的影响 421

8.2蠕变和应力松弛 425

8.2.1蠕变的主曲线 427

8.2.2加速蠕变 430

8.2.3应力松弛 432

8.2.4内应力和干燥应力 435

8.2.5延迟恢复 438

8.2.6微观机理 442

参考文献 444

第9章 &xbsp;尺寸稳定性 449

9.1湿膨胀性 450

9.1.1普遍现象 450

9.1.2纤维网络的湿膨胀性 452

9.1.3干燥应力 455

9.1.4 浆料及抄纸的影响 457

9.2 卷曲 462

9.2.1表征及测试方* 463

9.2.2 卷曲的机理 465

9.2.3 屈曲性卷曲 470

9.2.4 斜向卷曲 472

9.3起皱和起楞 476

9.3.1 起皱的特性

9.3.2起皱和起楞的机理

9.3.3影响起皱的因素

9.4 动态的尺寸变化

9.4.1润湿和干燥时的卷曲

参考文献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显示全部信息

在线试读
*1章 纸张结构 结构1词可以解释为“架构或排列”和“组成或构成”。纸张结构由纤维、纤维碎片和细小纤维、填料颗粒、聚合物以及组成纸张的其他化合物构成。纸张结构会影响纸张的大部分物理性能,因此非常重要。例如,纸张强度取决于纤维彼此交织的程度、纤维本身强度以及交织结合的强度。表面粗糙度和松厚度则依赖于纸页的孔隙率以及纤维和其他颗粒的大小。光学性能取决于纸页中自由表面的数量。*二章到第九章将讨论结构和物理性能之间的这些关系以及其他类似的相关性。*代学者的观点详见参考文献[1]。 本章论述纸张几何结构,该结构主要为纤维所控制,如图1-1所示。纸页中纤维的空间分布是随机的且时常是不均匀的。其他颗粒和化合物再以某种随机方式附着于纤维上。对于由纤维构成的均匀纸张结构这1特例,统计学*则决定了不同几何性能间的*确关系。本章qiax两节阐述这些关联性。 图1-1纸张表面微观图,约1mm2 由于纤维长度(通常1~3毫米)远远大于纸页厚度,故纤维形成的网络是平面的,基本为二维。二维结构决定纸张的大部分性能,但三维多孔性结构也很重要。厚度方向上的kai放空间,在近似二维结构中被忽略,它可以赋予纸张不透明、松厚和挺硬性的结构,并决定了流体渗透纸页的方式。 qiax两节重点论述了纸张纤维网络的统计几何结构,没有过多地涉及数学细节,直接说明了平面随机纤维网络的主要几何结构特征。在醉简单的二维网络中,纤维为恒定长度的直线段。就几何结构而言,其他纤维性能及其分布并不重要。与此相反,三维多孔结构*大地受制于厚度和纤维的1致性。 纸张制造工艺导致了纸页结构的不规则或不均匀,也影响到非纤维颗粒和化合物的分布。*1.3和1.4节所论述的匀度和纤维取向是其中醉重要的两个方面。*1.3节说明了匀度如何造成实际纸张与随机纤维网络的不同。匀度是反映纸张定量空间分布的术语,并不考虑结构是否关联还是随机。

*1章 纸张结构

结构1词可以解释为“架构或排列”和“组成或构成”。纸张结构由纤维、纤维碎片和细小纤维、填料颗粒、聚合物以及组成纸张的其他化合物构成。纸张结构会影响纸张的大部分物理性能,因此非常重要。例如,纸张强度取决于纤维彼此交织的程度、纤维本身强度以及交织结合的强度。表面粗糙度和松厚度则依赖于纸页的孔隙率以及纤维和其他颗粒的大小。光学性能取决于纸页中自由表面的数量。*二章到第九章将讨论结构和物理性能之间的这些关系以及其他类似的相关性。*代学者的观点详见参考文献[1]。

&xbsp;

本章论述纸张几何结构,该结构主要为纤维所控制,如图1-1所示。纸页中纤维的空间分布是随机的且时常是不均匀的。其他颗粒和化合物再以某种随机方式附着于纤维上。对于由纤维构成的均匀纸张结构这1特例,统计学*则决定了不同几何性能间的*确关系。本章qiax两节阐述这些关联性。

&xbsp;

图1-1纸张表面微观图,约1mm2

由于纤维长度(通常1~3毫米)远远大于纸页厚度,故纤维形成的网络是平面的,基本为二维。二维结构决定纸张的大部分性能,但三维多孔性结构也很重要。厚度方向上的kai放空间,在近似二维结构中被忽略,它可以赋予纸张不透明、松厚和挺硬性的结构,并决定了流体渗透纸页的方式。

&xbsp;

qiax两节重点论述了纸张纤维网络的统计几何结构,没有过多地涉及数学细节,直接说明了平面随机纤维网络的主要几何结构特征。在醉简单的二维网络中,纤维为恒定长度的直线段。就几何结构而言,其他纤维性能及其分布并不重要。与此相反,三维多孔结构*大地受制于厚度和纤维的1致性。

&xbsp;

纸张制造工艺导致了纸页结构的不规则或不均匀,也影响到非纤维颗粒和化合物的分布。*1.3和1.4节所论述的匀度和纤维取向是其中醉重要的两个方面。*1.3节说明了匀度如何造成实际纸张与随机纤维网络的不同。匀度是反映纸张定量空间分布的术语,并不考虑结构是否关联还是随机。

&xbsp;

在造纸工艺中,纤维构成具有某种特征尺寸的絮聚团。纸幅成形工艺的流体动力学性能和纤维絮聚趋势导致了纸张局部定量上的相关性。如果给定纸张定量,无论高低,短距离上的定量值很可能是相似的。因此,定量并不是完全随机分布的。

即使不是完全随机,就纸张的多数用途而言,纸张结构还是不均匀的、无序的和不规则的。二维随机纤维网络较好地表征了小长度尺度下(小于纤维长度)的纸张结构。匀度则代表了大长度尺度上的结构不均匀性。

&xbsp;

纤维取向是纸张的另1项特征。手抄片不存在纤维取向,是各向同性的。机制纸在结构上zoxg是各向异性的,纤维更多地沿纵向取向,而不是横向取向。平面内纸张性能如强度、尺寸稳定性和流变性反映了纸张这种几何各向异性。

&xbsp;

纸张几何网络结构形成于纸机湿部。丛书第八部,造纸*1部分,浆料准备和湿部,详细阐述了纤维浆料的流动性能以及不同纸机的流体动力学过程。本文所讨论的纸幅成形过程仅用于说明可能产生的结构特征。

&xbsp;

1.1 二维网络

纸页结构醉简单的近似是二维、完全随机的网络,如图1-2所示。它由具有固定长度、零宽度的直线段构成。Kallmes等人[2]指出常规手抄片具有相同的平面内力学性能,如同通过层叠许多薄纸页制成同样定量的纸页1样。因此二维网络结构可以说明纸张面内力学性能。这种简化处理有助于理解纤维网络结构的统计几何基本原理。

显示全部信息
书籍简介:纸张的物理性能——探索现代印刷与书写世界的基石 《纸张的物理性能——第十五卷》并非一本单纯的材料科学手册,它是一次深度探索,一次对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却又常常被忽视的媒介——纸张——的科学解读。从古老的书写载体到现代高科技印刷的基石,纸张以其独特的物理性能,支撑起人类知识的传播、艺术的表达以及商业的运作。本卷深入剖析了构成纸张物理性能的众多关键要素,并追溯这些性能如何与纸张的生产工艺、使用环境以及最终的应用需求紧密相连。 纸张的微观结构:纤维的交织与性能的根源 理解纸张的物理性能,首先需要深入其微观世界。本卷详细阐述了纸张的主体——纤维的构成。无论是来源于木材的植物纤维,还是后加工的合成纤维,它们在纸张制造过程中的形态、长度、粗细、强度以及表面化学性质,都直接决定了纸张的最终性能。我们探讨了纤维在抄纸过程中的定向排列、纤维间的结合方式(氢键、范德华力等)以及填料、助剂的作用,这些微观层面的细节构成了纸张宏观性能的根基。 纤维的来源与特性: 详细对比了不同来源的纤维(如阔叶木浆、针叶木浆、棉短绒、麻纤维、竹浆、再生纤维等)在纤维长度、刚度、表面特性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纸张的湿强度、干强度、抗张性、撕裂强度等。 纤维的形态与排列: 深入分析了纤维的微观形态(如纤维壁厚度、截面形状)以及在纸页中三维空间的排列方式(如定向度、均一性)。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纸张的密度、孔隙率、透明度以及纸页的平整度。 纤维间的结合机制: 重点解读了纤维素羟基之间的氢键是纸张强度的主要来源。分析了湿法抄纸过程中,水作为桥梁促进氢键形成的过程,以及干法抄纸或粘合剂辅助抄纸机制的不同。 填料与助剂的影响: 探讨了碳酸钙、滑石粉、高岭土等无机填料在改善纸张白度、平滑度、不透明度方面的作用,以及它们对纸张强度的潜在影响。同时,分析了施胶剂(如松香、AKD、ASA)、助留助剂、增强剂等化学品如何调控纸张的吸墨性、湿强度、尺寸稳定性等关键性能。 关键物理性能的测量与解读 本卷着重介绍了评估纸张物理性能的经典方法和最新技术。我们不仅列举了各种测试仪器和标准(如ISO、TAPPI、GB标准),更重要的是,对每一项性能的测试原理、测试结果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的解读。 机械性能: 抗张强度与断裂伸长率: 详细阐述了纸张在受拉力时抵抗断裂的能力,以及在断裂前能够伸长的程度。这对于印刷品(如海报、包装)的耐用性至关重要,也影响着纸张在印刷机上的运行稳定性。 撕裂强度: 测量纸张抵抗撕裂扩展的能力。这项性能对于书籍、杂志等需要频繁翻阅的印刷品尤为重要,决定了纸张不易被撕破。 耐折度: 评估纸张在反复弯折下的持久性,是书籍、地图、货币等印刷品必须具备的特性。 耐破度: 测量纸张在均匀受压下的抗破裂能力,常用于包装纸板的评估。 挺度与刚度: 纸张抵抗弯曲变形的能力,影响纸张在堆叠、装订、印刷过程中的表现,也关系到印刷品的触感。 表面性能: 平滑度与粗糙度: 纸张表面光滑程度的量化,直接影响印刷油墨的转移均匀性和图像的清晰度。介绍了表面平滑度测试仪的原理与应用。 吸墨性(或称渗透性): 纸张吸收油墨的能力,对于印刷图像的清晰度、墨层干燥速度至关重要。分析了不同施胶程度对吸墨性的影响。 表面强度: 纸张表面抵抗印刷过程中油墨、涂层剥离的能力,尤其是在高品质印刷和柔版印刷中至关重要,避免印刷图像的“露白”现象。 摩擦系数: 纸张表面的光滑或粗糙程度,影响纸张在印刷机、复印机等设备中的运行顺畅度,以及堆叠时的稳定性。 光学性能: 白度与亮度: 纸张反射白光的程度,影响印刷品的视觉效果和色彩还原。介绍了白度与亮度测试的标准和影响因素。 不透明度: 纸张阻挡光线穿透的能力,对于双面印刷至关重要,避免正面印刷内容透到背面影响阅读。 色彩: 纸张本身的颜色及其对印刷色彩的影响,包括色调、饱和度等。 尺寸稳定性与含湿量: 尺寸稳定性: 纸张在湿度或温度变化时尺寸变化的抵抗能力。对于印刷过程中多色套印的精度、尺寸要求严格的特种纸等有重要意义。 含湿量: 纸张中水分的含量,影响纸张的物理性能、尺寸稳定性以及印刷过程中的静电问题。 性能与工艺、应用的协同作用 本卷强调,纸张的物理性能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其生产工艺、纸张结构以及最终应用需求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且相互制约的关系。 生产工艺的影响: 打浆度: 纤维在打浆过程中纤维结构的改变,如割裂、帚化,对纸张强度、吸墨性、润湿性产生深远影响。 抄造方式: 无论是气流抄造、湿法成网还是特殊网部结构,都直接影响纤维的定向度和纸页的均匀性,进而影响纸张的各项性能。 压榨与干燥: 压榨过程控制纸页的密度和孔隙率,干燥过程中的温度和压力则影响纤维间的氢键形成和纸页的最终尺寸。 表面处理(施胶、涂布): 纸张表面施胶可以控制其吸墨性,而涂布层(如涂布白卡、铜版纸)则能极大地改善纸张的平滑度、光泽度、印刷适性和尺寸稳定性。 应用需求驱动的性能选择: 印刷出版: 书籍、杂志、报纸对纸张的平滑度、吸墨性、白度、不透明度、耐折度有不同侧重。例如,新闻纸要求高吸墨性以快速干燥,而画册纸则追求高白度、高平滑度以呈现精美图像。 包装: 包装纸张(如卡纸、瓦楞纸)则更注重抗张强度、耐破度、挺度、抗冲击性,以保护商品。 特种纸: 如钞票纸、滤纸、包装纸、墙纸等,它们针对特定功能要求,在纤维配比、添加剂、特殊加工工艺等方面进行了高度定制,以满足独特的物理性能需求。 数字印刷: 随着数字印刷技术的发展,对纸张的尺寸稳定性、平滑度、抗静电性能、油墨附着性提出了新的要求。 超越基础:新材料与未来趋势 《纸张的物理性能——第十五卷》并未止步于传统理论,还前瞻性地探讨了纸张领域的新材料、新技术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功能性纸张的研发: 介绍了一些具备特殊功能的纸张,例如具备吸水性、透气性、抗菌性、导电性、阻隔性甚至智能响应性的新型纸张。 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讨论了再生纤维在纸张生产中的应用,以及生物基、可降解材料在未来纸张发展中的潜力。 精细化与智能化: 随着传感器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的发展,纸张的性能监测与控制将更加精细化,甚至可能实现对纸张使用过程的智能化管理。 总而言之,《纸张的物理性能——第十五卷》是一本为纸张研究者、生产工程师、印刷技术人员、材料科学家,以及所有对纸张科学充满好奇的读者精心打造的参考书。它以详实的理论、严谨的实验数据和深入的案例分析,揭示了纸张这一看似平凡材料背后蕴藏的丰富科学内涵,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纸张的本质,并为创新应用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纸张物理性能-[第十五卷]-(中文版)》后,我首先关注的是它的印刷质量。我一直对印刷行业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纸张与油墨的互动关系方面。这本书的印刷精度非常高,字迹清晰锐利,没有出现任何的重影或模糊。我特意翻阅了书中包含的一些表格和图例,发现其中的线条和数字都表现得极其细腻,这表明其所采用的印刷技术和纸张承载能力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书页的平整度也做得很好,没有任何起皱或卷曲的现象,这让我非常满意。我是一名印刷技术的研究者,一直想深入了解不同纸张的物理性能是如何影响最终印刷效果的,以及如何通过优化纸张选择来提升印刷品的高级感。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学习和参考平台。我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关于纸张耐久性、抗老化性以及表面涂层处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以便更好地指导我的实际工作。

评分

我一直对纸张这个看似平凡却又至关重要的材料充满好奇。《纸张物理性能-[第十五卷]-(中文版)》这本书,从其厚度和尺寸来看,就透露着一股专业和严谨的气息。拿到书本,我最先感受到的便是它在触感上的温和与细腻。不同于一些工业化生产的纸张,它似乎保留了一种天然的纤维质感,摸上去不会有过分的滑腻感,反而有一种温润的亲切。书本的装帧同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页的边缘处理得十分规整,而且翻阅时非常顺畅,没有那种卡顿或撕裂的担忧。我尤其喜欢它在光线下的呈现,纸张的白度适中,既不会刺眼,又能很好地衬托文字,并且在翻动书页时,能够看到一种微妙的光泽变化,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哑光”质感吧。我是一名对阅读体验有较高要求的普通读者,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对“好纸”有一个更清晰的定义,或许以后在选择读物时,我也会开始留意纸张的品质,去感受不同纸张带给我的阅读上的细微差异。

评分

终于拿到这本《纸张物理性能-[第十五卷]-(中文版)》了!我可是期待了好久,毕竟之前几卷的内容就让我受益匪浅。这次拿到手,感觉这套书的纸张选择也非常讲究,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非常有质感。书的封面设计一如既往地简洁大气,黑白相间的色调,配上烫金的标题,显得非常专业。书的装帧也十分牢固,一看就是经过精心制作的,翻阅起来非常顺滑,不用担心书页脱落。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探索纸张物理性能的更多奥秘。虽然我是一名普通的读者,但对纸张的细微差别总是有着莫名的好奇心,从印刷的质感到书本的触感,似乎都能透露出不一样的信息。我希望这本书能带给我更多关于纸张的深度认识,或许下次在选择书籍时,我会多一份专业考量,不再仅仅是被内容所吸引,更能从其载体的根本属性去品味阅读的乐趣。这本书的重量和尺寸也非常适合在家中书架上陈列,与我的其他专业书籍放在一起,显得格外协调。我喜欢这种厚重感,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叠,更是对知识的一种尊重和呈现。

评分

拿到《纸张物理性能-[第十五卷]-(中文版)》后,第一感觉就是它的分量。翻开第一页,就被书本的装订方式吸引了。线装的工艺,让书本能够完全摊平,这对于经常需要对照、查阅资料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之前看的一些书,翻起来总是很不方便,尤其是涉及到图表和公式的时候,非要压着才能看清楚。但这本就完全没有这个问题,而且书页的裁切也非常整齐,边缘光滑,没有一点毛糙感。我特别注意到,书中的插图和图表都印刷得十分清晰,色彩的还原度也很高,这在技术类书籍中尤为重要,能够帮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复杂的概念。而且,书本的字体大小和行间距也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是一名业余的造纸爱好者,一直对纸张的各种性能指标很感兴趣,希望这本书能够填补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我尤其期待能看到关于纸张强力、耐折度、吸水性等方面更深入的探讨,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纸张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表现的。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本书的阅读体验,除了内容本身,载体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纸张物理性能-[第十五卷]-(中文版)》给我带来的,便是这样一种对载体本身的深刻体会。从书本的握持感来说,它不像一些廉价书籍那样轻飘飘,而是有种实在的厚重,这种厚重感恰恰传递了一种扎实、严谨的学术氛围。我喜欢它的书脊设计,即便是不打开书,也能从书脊上清晰辨认出书名和卷号,这在满架的书本中寻找特定资料时,无疑节省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当手指拂过纸张的表面,能够感受到一种细腻而微的纹理,这种触感是如此真实,让人忍不住想要反复摩挲。它不是那种光滑得有些虚假的触感,而是一种带着天然纤维气息的温润。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一些关于纸张“性格”的描述,比如它在不同湿度环境下的表现,或者是在光线照射下呈现出的微妙色泽变化。这些细微之处,往往是决定一本好书的“灵魂”的关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