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家书(典藏版)

梁启超家书(典藏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启超 著
图书标签:
  • 梁启超
  • 家书
  • 近代史
  • 书信集
  • 文化
  • 思想
  • 历史
  • 传记
  • 典藏
  • 清末民初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夜语笙箫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ISBN:9787518035212
商品编码:29570840210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梁启超家书(典藏版)

定价:35.00元

作者:梁启超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1803521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梁启超家书(典藏版)》是一部关于子女修身、养性、齐家的立世箴言
传统家教与现代家教结合的典范,既有生命的大方向感,又有生活的细腻感。

内容提要


《梁启超家书(典藏版)》梁启超不仅是中国近代的思想家、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他还是一位教育家,一位开明的父亲。梁启超共有9个子女:诗词研究专家梁思顺,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梁思忠,图书馆学家梁思庄,经济学家梁思达、梁思懿、梁思宁,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他们之所以能个个成才,与梁启超的言传身教、耳提面命息息相关。梁启超在给子女的信中,字字珠玑,饱蘸慈父之爱和人生指导,本书从保留至今的400封家书中甄选200封有关梁启超的为父之道和家风家教的家书以飨读者。梁启超是我国近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梁启超一生忧国忧民、勤奋著书、匡国济世,同时还十分注重对下一代的教育。他将自己的学识和感悟润泽在儿女身上,言传身教,悉心培养,使九个子女各有自己的成就。本书为梁启超与九个子女间的精神接触和思想交流的信件实录。从保留至今的这些家书中,可看出满是父亲对孩子的期许。他对每位子女都有周到的考虑和安排,从学业、人生、情感到健康与理财观念,细细叮咛,如《寄小读者》般清新自然。

目录


卷一 

与娴儿书?人贵自立也 / 003

与娴儿书?汝须知汝乃吾之命根 / 004

与娴儿书?吾每遇有拂意事,辄思汝耳 / 006

与娴儿书?每周受业时间万不须加增 / 007

与娴儿书?名师不易得,岂可交臂失之 / 008

与娴儿书?因所绘为名媛,故吾专为汝购之 / 010

与娴儿书?吾每不适,则呼汝名聊以自慰 / 011

与娴儿书?汝之精室,吾布置得极为满意 / 013

与娴儿姊弟书?此间于旧历十八为祖父祝寿 / 014

与思顺、思成书?极欲汝姊弟来一同游,能行否 / 016

与娴儿书?吾虽不见,可想象得之 / 017

与娴儿书?处忧患是人生幸事 / 018

与娴儿书?终日孜孜,而无劳倦,斯亦忧患之赐也 / 019

与娴儿书?此记无副本,宜宝存之 / 019

与娴儿书?人生惟常常受苦乃不觉苦,不致为苦所窘 / 020

与娴儿书?自此以往皆坦途,可勿念 / 022

与娴儿书?汝辈学业,切宜勿荒 / 023

与思成、思永书?以年幼姑勿责也 / 023

与娴儿书?汝宜严加督责 / 024

与娴儿书?作官实易损人格,易习于懒惰与巧滑 / 025

与思顺书?既抵所向地,心当宁静 / 025

卷二 

与娴儿书?相去咫尺,恨不能一见也 / 029

与娴儿书?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才不愧为我之爱儿 / 030

与思顺书?惟汝不在旁,美犹有憾耳 / 030

与娴儿书?以久不得汝书,颇悬悬 / 032

与娴儿书?吾将以此为终身事业,必能大有造于中国 / 033

与娴儿书?聊书数行,慰汝远念耳 / 034

与娴儿书?学问是生活,生活是学问 / 035

与娴儿书?吾日来极感希哲有辞职之必要 / 036

与思顺书?思成和徽音已有成言 / 037

与思顺书?我想破戒饮一回,你答应不答应 / 038

与思顺书?两个孩子真勇敢得可爱 / 039

与思顺书?真顽皮得岂有此理 / 041

与思成书?可益神智,且助文采也 / 043

与思顺书?这几日常常想我的思顺 / 043

与思顺书?我和你母亲都有点着急了 / 044

与思成书?人生之旅历途甚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 / 044

与思顺书?随意写几句告诉你 / 045

与思顺书?前几天,天天记挂你打电 / 046

与思顺书?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 / 047

与思顺书?但我的孩子怕受不了那种炎热,我有点不愿意 / 049

与思顺书?偷空写这两张纸给我的宝贝 / 050

与顺儿书?赶回来过你的生日 / 050

与思顺、庄庄书?你们走后,我狠寂寞 / 051

卷三 

与顺儿书?把他身体实在情形报告我,我才真放下心哩 / 055

与思顺、思成、思永、思庄书?我晚上在院子里徘徊,对着月想你们 / 056

与思顺书?小乖乖你赶紧收好吧 / 059

与孩子们书?这些话都是我切实受用的所在 / 059

与孩子们书?你们若愿意,我便把他留下 / 064

与思顺书?房子我实在爱他不过,已决定买了 / 067

与顺儿书?我想你们听见喜欢,不过现在经济上吃点力罢了 / 069

与顺儿书?我现在觉得有点苦,但我努力兼顾 / 071

与思顺书?这种子弟之礼是要常常在意的 / 074

与思顺、思成、思永、思庄书?汝等不必以我过劳为虑也 / 075

与思顺书?万不可以自馁 / 078

与思顺、思成、思永、思庄书?我实在哀痛之极、悔恨之极 / 079

与思顺、思成、思永、思庄书?从此之后,你妈妈真音容永绝了 / 080

与孩子们书?这才是我们忠厚家风哩 / 084

与思成书?我从今以后,把他和思庄一样的看待 / 087

与思成书?今天谁也料不到明天的事,只好随遇而安罢了 / 089

与孩子们书?全家都变成美国风,实在有点讨厌 / 091

与孩子们书?不必着急,只须用相当的努力便好了 / 092

与孩子们书?永、庄两人当专作这种预备 / 094

与孩子们书?我写这封信,是要你们知道我的快活顽皮样子 / 096

与顺儿书?日来甚安好 / 097

与顺儿书?既不能也不必着急,日子多着哩 / 098

卷四 

与思顺书?我这病绝不要紧,已经证明了 / 103

与思忠书?吾病虽未痊愈,比前次确减轻 / 104

与大小孩子们书?你们十二分放心罢 / 104

与孩子们书?择交是要紧的事,宜慎重留意 / 105

与孩子们书?想来你们姊弟五人正围着高谈阔论,不知多少快活哩 / 107

与孩子们书?我看着狠喜欢,但也有点惦念 / 112

与孩子们书?昨夜十二时半,你们又添一个小弟弟 / 113

与孩子们书?你们大的都不在跟前,狠有点感寂寞 / 113

与孩子们书?我昨天做了一件极不愿意做之事,去替徐志摩证婚 / 116

与思顺书?你不安,我当然也不安 / 117

与孩子们书?现在每日有相当的工作,我越发精神焕发了 / 119

与孩子们书?我这几天忙得要命 / 120

与孩子们书?你们那种活泼亲热样子,活现在纸上 / 121

与思永书?怕你悬望,先草草回此数行 / 122

与孩子们书?我实在想你们,想得狠 / 123

与孩子们书?老白鼻每天总逗我笑几场 / 125

与思永书?把中国考古学的常识弄丰富一点 / 129

与孩子们书?现在将你们的生日照阳历都算出来 / 132

与孩子们书?关于编这两部书,我要放许多心血在里头才能成 / 133

与孩子们书?现在处这种困难境遇正是磨练身心好机会 / 134

与思顺书?你们看着欢喜得连觉也睡不着 / 136

与孩子们书?我生平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 138

卷五 

与孩子们书?不是“得过且过”,却是“得做且 做” / 147

与孩子们书?我若不把他做成,真是对国民不住,对自己不住 / 149

与孩子们书?总是随遇而安,不必事前干着急 / 151

与孩子们书?北京正是满地,待时而发 / 153

与孩子们书?正在靠临帖来镇定自己 / 154

与顺儿书?老白鼻平安,真谢天谢地 / 155

与庄庄书?学自然科学的人,先得些社会科学常识,也是好事 / 156

与顺儿书?请你们全权替我经营 / 157

与孩子们书?常常盼望你们在苦困危险中把人格能磨练出来 / 158

与顺儿书?总要常常保持着元气淋漓的气象 / 163

与孩子们书?我本身无特别危险 / 165

与孩子们书?但我已领受你的孝心,一星期来已实行八九了 / 166

与顺儿书?决俟秋凉后,乃着手工作 / 170

与顺儿书?与我的性格太不相容了 / 171

与庄庄书?你应该自己体察做主,不必泥定爹爹的话 / 172

与孩子们书?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 / 173

与孩子们书?要在起居饮食上调节,令其逐渐恢复平衡 / 178

与孩子们书?独始终没有接到思成的,令我好生悬望 / 180

与孩子们书?昨日又得加拿大一大堆信,高兴得我半夜睡不着 / 182

与孩子们书?你们个个都是拿爹爹当宝贝,我是狠知道的 / 184

卷六 

与孩子们书?今将告庙文写寄,可由思成保藏之作纪念 / 195

与思顺书?你几十年来常常给我精神上无限的安慰喜悦 / 197

与思成书?这几天为你们聘礼,我精神上非常愉快 / 199

与顺儿书?你的健康和我的幸福关系大着哩 / 201

与思成书?我总要玉成你,才尽我的责任 / 203

与孩子们书?趁今天过年时,和你们谈谈 / 204

与思成、徽音书?你们结婚后,我有两件新希望 / 208

与思顺书?你瞧着该怎么办便怎么办 / 211

与思顺书?我生性爱管闲事,尤其是对于你们的事 / 213

与思成书?不过我看见有机会不能放过,姑且替你预备着一条路罢了 / 214

与思顺书?阖家争观,皆大欢喜 / 215

与思成书?我颇不愿汝消磨于彼中,谅汝亦同此感想 / 216

与顺儿书?你们弟兄姊妹个个都争气 / 217

与思成、徽音书?用点心做去,可成为极有价值的作品 / 219

与思成书?我觉得为你前途立身计,东北确比清华好 / 221

与思顺书?我想有志气的孩子,总应该往吃苦路上走 / 223

与孩子们书?和我们家的孩子像同一个模型铸出来 / 225

与思顺书?我太爱替亲爱的人管闲事、担忧虑 / 226

与顺儿书?我平常想你还自可,每到病发时便特别想得厉害 / 229

与思成书?再有余力不妨在交际上稍注意 / 231

附录 北海谈话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梁启超家书(典藏版)》并非一本简单的书信集,它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近代中国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梁启超的内心世界,以及他在波澜壮阔的人生舞台之外,作为一个父亲、一个丈夫、一个兄长的温情与担当。这本书所承载的,不仅仅是文字本身,更是那个时代巨人的家国情怀、人生智慧以及对下一代的殷殷期盼,这一切都通过他与家人之间真挚朴实的通信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 家书:历史洪流中的温情絮语 梁启超先生一生致力于革新中国,他的名字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紧密相连。然而,在这些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下,他亦是血肉之躯,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牵挂与思念。这本《梁启超家书(典藏版)》收录的,便是他在时代洪流之中,与家人传递情感、交流思想、指导生活的珍贵书信。这些家书,跨越了地域与时间的阻隔,真实地记录了梁启超在不同时期、不同境遇下的心路历程。 从家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梁启超对家人深沉的爱。无论是远在海外的奔波,还是身处囹圄的磨难,亦或是晚年病榻的静养,他对妻儿的挂念从未停止。他会细致询问家中琐事,关心儿女的学业、健康,甚至细致到生活起居的点滴。这些看似平凡的叮嘱,却饱含着一位父亲望子成龙、期盼家人安康的殷切之心。他不仅仅是那个叱咤风云的“饮冰主人”,更是那个体贴入微、充满父爱的梁先生。 思想的传承:家书中的智慧光芒 《梁启超家书(典藏版)》并非仅仅是情感的流露,更是一座思想的宝库。梁启超以其广博的学识和深刻的洞察力,在家书中融入了他对人生、社会、国家乃至世界的大量思考。他对子女的教育,尤为用心。他鼓励儿女勤奋读书,不仅要学习“有用之学”,更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他常常在信中探讨时事,分析国际风云,引导孩子们关注国家命运,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书信中,梁启超的教育理念也得以清晰展现。他反对填鸭式的灌输,提倡启发式、引导式教育。他鼓励孩子们多阅读、多观察、多思考,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他对子女的期望,并非仅仅是物质上的富足,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富足,是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有担当的人。他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以及家书中的字字句句,将这种理念深入人心。 我们可以看到,梁启超在指导子女学习时,并非简单地要求他们背诵书本,而是引导他们理解知识的本质,培养批判性思维。他会鼓励他们广泛涉猎,接触不同领域的知识,拓宽视野,激发兴趣。他对子女的学业,既有高要求,也有充分的理解与支持。当子女遇到困难时,他会给予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挫折。 时代的回响:历史的见证者 作为一位身处时代风口浪尖的先驱者,梁启超的家书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在动荡不安的年代,他时常要在革命事业与家庭责任之间寻求平衡。家书中,我们能看到他对于国家前途的焦虑,对于改革艰难的感慨,以及对未来中国的无限憧憬。这些情感的流露,让我们更加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为之奋斗的意义。 他身在海外,心系家国。在国难当头之际,他总是不遗余力地奔走呼号,宣传救国救民的思想。同时,他也会在家书中向家人讲述他在异国他乡的见闻,分享他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思考。这些内容,不仅是他个人思想的记录,更是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之际,寻求出路、探索未来的一个缩影。 他的家书,也记录了他与家人共同经历的岁月变迁。从早年的辛亥革命,到后来的北洋政府时期,再到抗日战争前夕,每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几乎都能在家书中找到蛛丝马迹。他会在信中向家人描述当时的社会状况,分析政治局势,也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和心路历程。这使得《梁启超家书(典藏版)》不仅仅是一本家庭读物,更是一部生动、鲜活的历史教科书。 人性的光辉:超越时代的温度 《梁启超家书(典藏版)》最动人的地方,或许在于它所展现的超越时代的普遍人性光辉。无论是作为政治家,还是思想家,梁启超都有其光鲜的一面,但在家书中,他展现的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凡人。他对家人的思念,对子女的关怀,对妻子的体贴,都如同涓涓细流,滋润着字里行间。 他会在信中表达对妻子的歉意,因为自己常常为了国事而奔波,无法给予家庭更多的陪伴。他会鼓励妻子坚强,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他对子女的教育,也充满了耐心和理解,即使在子女犯错时,也总是以宽容和引导为主。这些细节,展现了他作为一个人,一个家庭成员的真挚情感。 他的文字,朴实无华,却充满力量。没有矫揉造作,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真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正是这种真实,使得他的家书具有了穿越时空的魅力,能够引起当下读者的强烈共鸣。我们能从他的文字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体会到家人的重要,感受到传承的意义。 典藏的价值:传承与启迪 “典藏版”的意义,在于其珍贵性与传承性。这本家书集,汇集了梁启超一生中最重要的通信,是研究他个人思想、家庭生活以及那个时代的重要文献。它的出版,不仅是对一位伟人的纪念,更是对一种精神的传承。 对于研究者而言,《梁启超家书(典藏版)》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有助于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梁启超的生平事迹和思想体系。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它更是一本充满智慧和温情的读物,能够从中汲取人生的养分,感悟亲情的珍贵,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 翻阅《梁启超家书(典藏版)》,就像走进一位伟大的心灵深处,与他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你会被他的博学多识所折服,会被他的家国情怀所感染,更会被他作为父亲、丈夫、兄长的温情与担当所打动。这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精神的滋养。它教会我们如何去爱,如何去思考,如何去承担,如何去面对生活的风雨。 这本书,就像一面古老的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的面貌,也折射出人性的光辉。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宏大理想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身边最平凡的幸福;在投身社会变革的同时,也应承担起家庭的责任。梁启超先生的家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智慧,为我们提供了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这份财富,值得我们细细品读,用心传承。它不仅仅属于梁启超先生的家人,更属于每一个渴望理解历史、探索人生、珍视亲情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纸张质量和印刷精度,是衡量一本“典藏版”是否名副其实的关键指标,而这套书在这两方面都表现得无可挑剔。油墨的渗透均匀,没有出现任何重影或模糊的现象,即便是最小的标点符号都清晰锐利。纸张的白度控制得非常好,既不会白得刺眼造成视觉疲劳,又能充分衬托出文字的清晰度,这对手部和眼部的友好程度很高。我特别留意了折页的处理,书页之间的连接自然流畅,完全没有硬扯着书本才能摊开阅读的窘迫感。这说明在胶装或锁线的工艺上,他们是下了大成本的。拥有一本制作如此精良的书,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传递出的信息是:出版方对所承载的知识是极其尊重的,值得被世代珍藏和认真阅读。

评分

我必须称赞一下这个版本在细节处理上的极致追求。书脊的装订方式,坚固耐用,即使经常翻阅,也不会有松散的迹象,这对于我这种喜欢反复查阅的读者来说至关重要。内封面的烫金工艺,低调而不张扬,在不同的光线下会呈现出微妙的光泽变化,这让这本书在众多藏书中独树一帜。更让我感到贴心的是,一些关键部分的注释和索引被放置在了非常合理的位置,它们不会打断主线的流畅阅读,却在需要时能迅速提供背景信息支持。这种对读者使用习惯的洞察,远非一般出版物所能企及。很多出版社只是简单地把内容堆砌上去,但这个版本显然是在思考“如何让读者更好地与文本对话”,这种专业和敬畏之心,是值得所有内容创作者和出版人学习的榜样。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从封面到内页的排版,都透着一股沉静而典雅的气息。我尤其喜欢那种略带粗粝感的纸张触感,仿佛每一次翻阅都能感受到时光的重量。书中的字体选择也十分考究,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在细节处流露出一种对经典的敬意。很多地方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让原本可能略显密集的文字拥有了呼吸的空间,这在快节奏的阅读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我甚至花了不少时间去欣赏那些精心设计的插图和版式,它们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与文字内容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呼应,让整本书的阅读体验从单纯的知识获取升华为一种艺术鉴赏。可以说,光是捧着它,就已经能感受到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文化底蕴,收藏价值极高,即便是静静地放在书架上,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一次我看到这个版本,都会忍不住想,设计者在创作时一定倾注了大量心血,力求在形式上完美承载这份厚重的精神遗产。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布局,讲真,是让我这个习惯了电子阅读的“新新人类”都感到惊喜的。它没有采用那种为了塞进更多内容而挤压字距的传统做法,而是给了每一个字、每一个段落足够的空间去“站稳”。我注意到,有些章节的划分和标题的层级处理得非常精妙,读起来逻辑性极强,即便内容跨度较大,也不会让人感到迷失方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那些似乎是手写体的引文或者批注,那种墨迹的浓淡变化和笔触的飞扬顿挫,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特定的历史情境中,仿佛能听到作者在耳边低语。这种排版上的“用心良苦”,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让我愿意放慢速度,细细咀嚼每一个词句背后的深意。它不仅仅是一本可以阅读的书,更像是一件精心策展的艺术品,每一个细节都在无声地讲述着关于时间、关于传承的故事。

评分

从整体的气质上来说,这本书散发着一种沉静的力量感。它不像那些色彩斑斓的畅销书那样喧哗夺目,而是像一位历经风霜的老者,默默地矗立在那里,散发着不可替代的权威感和历史厚重感。封面材质的选择,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覆膜,使得指尖的触感非常舒适,不容易留下明显的指纹,保持了书籍长久的整洁。而且,它的开本设计也恰到好处,既方便单手持握,又保证了足够的阅读视野,无论是在沙发上还是在灯下细读,体验都非常棒。我甚至觉得,光是放在桌面上,它就能为整个空间增添一份儒雅的书卷气。这绝不是那种随随便便就能被替代的批量生产品,它凝结了编辑、设计师对“典藏”二字的深刻理解与实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