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87503849336 森林防扑火概论(精) 中国林业出版社 巴树桓

9787503849336 森林防扑火概论(精) 中国林业出版社 巴树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巴树桓 著
图书标签:
  • 森林防火
  • 森林火灾
  • 扑火
  • 林业
  • 安全生产
  • 应急管理
  • 灾害防治
  • 巴树桓
  • 中国林业出版社
  • 专业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聚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9787503849336
商品编码:29561920619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07-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森林防扑火概论(精)

定价:98.00元

作者:巴树桓

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8-01

ISBN:9787503849336

字数:

页码:316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巴树桓同志在牧区、林区担任地方、党委领导期间,曾多次参与重、特大火灾扑救指挥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森林防火工作经验。他编著的《森林防扑火概论》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一是理论结合实际,特别是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防扑火的实际;二是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很适合基层各级森林防火机构专业人员的工作需要;三是对如何解决目前森林防火工作中面临的矛盾与问题,在理论与实践上,均做出了有益的探讨与研究。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章 绪论
节 森林的作用
一、经济效益
二、生态和社会效益
第二节 我国森林火灾概况
第三节 我国森林火灾特点
一、森林火灾表现为东部多西部少
二、森林火灾集中发生在少数地区
三、南方森林火灾次数多
四、东北和内蒙古林区森林火灾受害面积大
五、规模较小的火灾基本上能得到控制
六、引起森林火灾的主要原因是人为火源
七、具有周期性变化,总的趋势是逐年下降
八、受气候因素影响明显
九、森林火险期差异大
第四节 人类对火认识的发展
第五节 我国古代防火概况
一、设火官
二、立火禁
三、修火宪
第六节 我国森林防火的发展历程
一、基本空白阶段(1840~1949年)
二、初步开展阶段(1949~1956年)
三、全面建设阶段(1957~1965年)
四、陷于停顿阶段(1966~1976年)
五、恢复发展阶段(1977~1986年)
六、历史转折阶段(1987~2007年)
第七节 森林防火工作现状
一、森林防火工作的主要成就
二、森林防火工作的主要经验
三、森林防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森林防火工作面临的形势

第二章 林火基础理论
节 林火原理
一、森林燃烧
二、森林可燃物
三、火源
四、林火行为
第二节 林火环境
一、林火气象
二、地形与林火
三、林火发生时间与地理分布
第三节 林火的影响与作用
一、林火对森林土壤的影响
二、林火对水文的影响
三、林火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四、林火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五、林火对植物及植物群落的影响与作用
第四节 林火的两重性
一、森林火灾对人类生存发展有重大危害
二、有控制地用火可以变害为利
第五节 森林防火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森林防火有自然科学的属性
二、森林防火有社会科学的属性
三、森林防火属于森林保护范畴
四、森林防火是一门边缘学科

第三章 森林火灾预防
节 森林火灾预防的基础措施
一、依法管火、治火
二、建立高效的森林防火组织机构
三、加强森林防火的宣传教育活动
四、严格火源控制
五、加强森林可燃物管理
第二节 林火预测预报
一、林火预报的概念和类型
二、林火预报的要素
三、林火预测预报中的稳定因子和不稳定因子
四、林火预报研究方法与常用方法
五、林火预测预报存在的突出问题
第三节 林火监测
一、地面巡护
二、嘹望台监测
三、航空巡护
四、卫星监测
五、林火探测新技术
第四节 森林防火通讯
一、森林防火通讯的种类
二、森林防火通讯网络
三、组建防火通讯网的原则
四、森林扑火现场的移动通讯
五、林火通讯存在的问题
第五节 林火阻隔
一、林火阻隔网
二、绿色防火
三、黑色防火

第四章 森林扑火安全与指挥扑救
节 森林扑火安全
一、森林扑火安全工作基础
二、火线安全
三、伤病事故处理
四、迷山事故处理
第二节 森林扑火组织指挥
一、森林扑火组织指挥基本内容
二、森林扑火组织指挥体系
三、森林扑火指挥员
第三节 森林火灾扑救
一、森林火灾扑救的基本内容
二、森林火灾扑救的战略与战术
三、扑火基本战术
四、森林扑火常用方法
第四节 东北和内蒙古林区森林火灾扑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火场通讯不畅
二、指挥协调不顺
三、扑火经验不足
四、盲目以火攻火
五、火场清理不
六、防火道路不成网
七、防火阻隔网建设滞后
八、航护飞机载量小
九、后勤给养补给不及时
十、重扑救、轻预防

第五章 森林火灾调查与统计
节 森林火灾调查
一、火灾调查概述
二、火因调查
三、火灾现场调查
四、火灾现场勘查
五、火灾痕迹与物证
六、火灾现场分析
七、火灾调查文书
第二节 过火面积和林木损失调查
一、过火面积调查
二、林木损失调查
三、森林损失评估
第三节 森林火灾档案与报表
一、森林火灾档案
二、森林火灾统计
三、森林防火数据库

参考文献
附录:森林防火基本概念
后记

作者介绍


巴树桓,男,蒙古族,1957年8月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温克族自治旗,1982年1月毕业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师范学院物理系,理学学士。1975年参加工作,曾务过农,教过书,从事过群团、组织工作,担任过牧区苏木(乡)领导。1990年后历任共青团呼伦贝尔盟委员会副书记、书记,陈巴尔虎旗委常委、副旗长(正处级),呼伦贝尔盟旅游局局长、牙克石市委书记等职务。巴树桓同志长期担任基层党政领导职务,对呼伦贝尔的地理、经济、文化有深刻的了解。特别是2002年3月担任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中心城市牙克石市委书记以来,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大胆创新发展思路,深入研究林业、林区、林业职工和生态建设。森林防扑火、森林经济等问题。经过五年的探索与实践,带领全市各级干部同43万各族人民一道,扭转了因林木资源枯竭造成的经济下滑局面,完成了林木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探索出了一条林区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

文摘


序言



好的,以下为您创作的图书简介,该书内容与《9787503849336 森林防扑火概论(精)》无关: --- 书名:山海之约: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意境与技法探微 作者:李文涛 出版社:翰墨轩文化 ISBN:9787550712345 内容提要 《山海之约: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意境与技法探微》是一部深入剖析中国山水画发展脉络、审美哲学与核心技艺的权威著作。本书不仅梳理了自唐代“青绿山水”的恢宏气势,到宋代“全景式”的理性构建,再到元代“抒情写意”的文人风骨,直至明清“南北宗论”的争辩与融合,力求为读者勾勒出一幅清晰而立体的中国山水画发展史图景。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对“意境”的深度挖掘。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山水画绝非对自然景观的简单摹写,而是画家“胸中山水”的投射与生命体验的物化。作者旁征博引,从魏晋的“气韵生动”谈起,阐述了中国画家如何通过“墨分五色”的微妙变化,以及“留白”的哲学运用,来营造超越视觉感知的精神空间。这种空间,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物化体现,是“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理想境界。 全书结构严谨,分为上、中、下三编,系统性地涵盖了理论、技法与鉴赏三个维度。 第一编:意境的哲学基石 本编着重于理论溯源。首先探讨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特别是道家“自然无为”与儒家“中和之美”对山水画的塑造作用。继而详细解读了谢赫“六法”中“气韵生动”的现代诠释,并引入了宗炳“卧游”理论,解释了山水画作为一种自我修养和精神寄托的载体功能。我们探讨了不同历史时期(如唐、宋、元)对“真景”与“理景”的认知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直接影响了笔墨语言的取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编对“计白当黑”的审美观进行了深入辨析,论证了留白在中国艺术中不仅是空间处理,更是对“虚空”与“无限”的哲学表达。 第二编:笔墨的语言构建 这是全书技术层面最为详尽的部分。作者深入解析了传统山水画的“笔墨”体系,将其视为画家思想的直接载体。 在“笔法”方面,作者细致区分了披麻皴、斧劈皴、荷叶皴等数十种皴法,强调了每一种皴法背后所蕴含的不同地域风貌和画家气质。例如,对董源、巨然“披麻皴”的温润内敛与李唐、刘松年“斧劈皴”的刚劲峻峭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皴法如何服务于意境的表达。 在“墨法”方面,本书对“墨分五色”进行了实践性的探讨,从焦、浓、重、淡、清五个层次,阐释了墨色在表现山石、树木、云水时的具体应用技巧。此外,本书还引入了“墨晕法”、“破墨法”等核心技法,并详细指导了如何通过控制水分和墨的比例,在宣纸上营造出湿润迷蒙或干涩苍茫的特殊肌理。 第三编:技法实践与风格流变 本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剖析了中国山水画在不同媒介和地域中的发展脉络。 树法与水法: 树法部分,对“点叶法”、“介字点”、“胡椒点”等点法进行了分类解析,并探讨了不同树种(如松、柏、柳)在传统语境中的象征意义。水法部分则着重于表现云雾的“烘染法”和溪流的“界线法”,指导读者如何营造出动静相宜的水体效果。 地域风格与流派: 本编详述了以“南宗”与“北宗”为代表的风格差异。对以黄公望、倪瓒为代表的“元四家”的内敛含蓄、笔简意赅的风格进行了深入解读,并分析了其在精神层面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同时,本书也涵盖了晚明以董其昌为代表的“文人画”理论,以及清代“四王”的集大成与程式化探索。 现代视野下的传承与创新: 最后一章探讨了近现代山水画家的革新之路,如徐悲鸿的写实融入与齐白石的大写意突破,以及当代艺术家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继续激活传统笔墨的生命力。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中国画初学者、艺术史研究者、美术教育工作者,以及所有对东方美学和传统山水画怀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阅读。通过本书,读者不仅能掌握系统的技法知识,更能深刻理解中国山水画背后的文化精神与哲学意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胸中山水”。 ---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一些关于林业的书籍,总会让我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尤其是在了解到森林火灾一旦发生,可能造成的巨大破坏后,这种感受就更加强烈。书本中描绘的火灾场景,虽然只是文字和图片,却足以让人心有余悸。我想象着,那些在熊熊大火中化为灰烬的森林,那些失去家园的野生动物,还有那些为了扑灭大火而奋不顾身的人们。这种画面感,让我深刻地意识到,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要性,不仅仅是保护一片片绿色的土地,更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保护无数的生命。它让我明白,预防远比救火更重要。那些关于防火措施、预警机制的介绍,在我看来,是至关重要的知识。我开始更加关注身边的森林防火宣传,也开始在心里默默提醒自己,要时刻保持警惕,不随意用火。这种责任感的产生,让我觉得自己不再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应该成为森林保护的积极参与者,哪怕只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评分

在浏览一些关于林业管理的著作时,我被作者们对于细节的严谨态度所吸引。很多章节都花了大量篇幅去阐述各种具体的操作规程和技术要点,这让我看到了在看似宏大的“森林保护”背后,有着无数细致而专业的工作。我常常在想,一处防火隔离带的修建,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土壤的性质、坡度、风向,甚至植被的种类,都会影响到最终的效果。还有关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那种系统性的分析和逐步递进的解决方案,让我看到了科学的力量。书本中那些详实的图表和数据,仿佛是在向我展示,每一个决策背后都有着充分的考量和科学依据。我开始体会到,做好一项工作,尤其是一项关乎公共利益的工作,需要的是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精益求精的态度。这让我对那些默默在岗位上付出的专业人士充满了敬意,他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辛勤劳动,守护着我们的绿色家园。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也让我反思自己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是否也能做到更加严谨细致,把事情做得更好。

评分

近期阅读的一些林业类书籍,让我对“生态平衡”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以前觉得“平衡”是个很抽象的词,但在了解了森林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后,我才真正明白它的重要性。比如,一棵树的生长,不仅仅是它自身的变化,它会影响土壤的结构,会为鸟类提供栖息地,会参与到空气的循环中。如果森林遭到破坏,那么依赖森林生存的无数物种,它们的生存也会受到威胁,这就会引发一连串的连锁反应。我尤其对书中提到的一些关于生物多样性的章节印象深刻。它们详细阐述了不同植物、动物之间是如何相互依存,形成一个精妙的网络。一旦这个网络中的某个环节断裂,整个系统的稳定性都会受到影响。这让我意识到,保护森林,不仅仅是保护树木,更是保护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生命共同体。我开始思考,我们人类在发展经济、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是否也考虑到了对这些生命共同体的影响?我们是否应该更加审慎地规划我们的活动,尽量减少对自然界的干扰?这种对生态系统整体性的关注,让我对“可持续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可延续,更是对自然环境长远的责任。

评分

作为一个对森林保护和防火工作充满兴趣的普通读者,我最近翻阅了几本关于林业的书籍,其中一本让我印象深刻。虽然我不能直接谈论这本书的具体内容,但我可以分享一些阅读这些书籍时产生的联想和思考。 每一次翻阅一本关于自然的书籍,总会让我对脚下的土地和头顶的蓝天产生更深的敬畏。我常常想象,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有多少生命在默默地繁衍生息。而森林,作为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承载了太多的责任。它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我们人类的生存环境。最近接触到的几本关于林业的书籍,让我对“护林”这个词有了更直观的理解。我开始思考,在我们享受森林带来的清新空气、宁静时光和丰富资源的同时,我们又为它付出了多少?我经常在想,那些守护森林的人们,他们是怎样日复一日地巡逻,怎样用他们的汗水和智慧,筑起一道道防火墙?他们的工作,是多么地平凡却又如此伟大。我开始关注更多与森林相关的公益活动,也开始在生活中更加注意自己的行为,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每一次看到关于森林火灾的新闻,内心都无比揪心,仿佛那是自己家园的伤痛。我想,这大概就是阅读这些书籍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吧,它让我从一个旁观者,逐渐变成了一个更具责任感的参与者。

评分

读到一些关于森林的著作,常常会引发我对于“传承”这个概念的思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承,更是对自然的一种尊重和守护的传承。我想到,那些古老的森林,它们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见证了历史的变迁。而我们,作为这一代人,有责任将这份宝贵的自然遗产,完好地传承给下一代。书中可能提到的那些关于森林管理的历史沿革,或者关于老一辈林业工作者的奉献精神,都让我深受感动。我能感受到,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使命,一种代代相传的责任。我想象着,一个孩子,在成年后,也能够走进这片熟悉的森林,感受到它的呼吸,守护它的安宁。这种传承的意义,让我觉得,保护森林,就是在为未来播下希望的种子。我开始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将这种对自然的敬畏和保护的意识,传递给我们的后代?是不是应该让他们从小就了解森林的重要性,了解守护的意义?这种对传承的期盼,让我对林业工作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期待,相信这份守护的力量,会一直延续下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