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87122115959 西南地区特色蔬菜营养与栽培技术 化学工业出版社 徐卫红

9787122115959 西南地区特色蔬菜营养与栽培技术 化学工业出版社 徐卫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卫红 著
图书标签:
  • 蔬菜栽培
  • 西南地区
  • 营养学
  • 农业技术
  • 园艺
  • 蔬菜营养
  • 特色蔬菜
  • 栽培技术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徐卫红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聚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15959
商品编码:2956335069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1-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西南地区特色蔬菜营养与栽培技术

定价:30.00元

作者:徐卫红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9-01

ISBN:9787122115959

字数:

页码:

版次: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徐卫红主编的《西南地区特色蔬菜营养与栽培技术》以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为编写出发点,选取了西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12种特色蔬菜品种,阐述了其栽培历史、现状与展望、育苗技术、各种蔬菜的新优品种、生物学特征、营养特性、栽培与施肥要点、病虫害防治以及贮藏与加工等现代实用技术。书中既展现特色蔬菜的传统品种及加工工艺,又有**的研究成果和新的应用技术,在广泛搜集外有关资料基础上,撰写初稿,多次讨论后修改成书。在编写中注意由浅入深,程度适中,是一本易于推广使用的普及型农技图书。

内容提要


徐卫红主编的《西南地区特色蔬菜营养与栽培技术》系统介绍了西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十二种特色蔬菜品种,包括叶用芥菜(芽菜)、茎用芥菜(榨菜)、根用芥菜(大头菜)、辣椒、竹笋、魔芋、黄花菜、蒜薹、菊芋(洋姜)、蕨菜、莼菜、藠头等蔬菜的生物学特征、营养特性、主要品种及其栽培季节和制度、栽培技术、施肥与病虫害防治,以及采后贮藏与加工等现代实用技术。
《西南地区特色蔬菜营养与栽培技术》内容充实、科学实用、技术规范、通俗易懂,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既可作为高等农林院校农学、园艺等专业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使用,也可供农业科技人员及菜农阅读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中国古代园林史论》 作者: 李明 著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2456789 字数: 约 650 千字 --- 内容提要: 《中国古代园林史论》是一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中国古代园林发展脉络、审美特征与文化内涵的权威性著作。本书立足于深厚的历史学、建筑学、文学及艺术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基础之上,旨在全面展现中国园林作为中华文明独特载体的辉煌历程与不朽价值。 全书共分十二章,结构严谨,脉络清晰。作者从早期自然形态的萌芽谈起,历经秦汉的宫苑初创,魏晋南北朝的文人山水意趣的注入,隋唐的恢弘气象与技术成熟,宋代的私家园林的精致化与理论体系的建立,元明的融合与创新,直至清代的集大成与地域风格的定型,对中国园林史的各个重要阶段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第一部分:理论基石与源流探析 本书伊始,作者首先探讨了中国园林“天人合一”的核心哲学思想,阐释了儒、释、道三家思想对园林空间布局、意境营造的影响。通过对《周礼》《山海经》等早期文献的考据,勾勒出中国园林对自然摹拟的原始动机。重点分析了“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造园总纲,揭示了中国园林区别于西方古典园林的根本特征——精神性与象征性高于纯粹的写实性。此外,书中还详细梳理了历代重要的造园专著,如苏轼的《园记》、计成的《园冶》,并对其理论进行了现代解读,奠定了全书的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历史阶段的深度剖析 秦汉的奠基与气魄: 详细考察了上林苑、未央宫苑等皇家园林的规模、功能及其营造技术。强调了汉代园林中神仙思想的体现,如采石堆山、凿池引水等工程技术的进步。 魏晋风度的融入: 重点阐述了玄学兴起后,文人士大夫对园林审美观念的深刻转变。竹林七贤的旷达情怀如何投射到园林空间之中,从追求壮丽转向追求简朴、自然与个性的表达。 隋唐的盛世气象: 描绘了洛阳、长安等地的宫苑群落的宏大规模,以及园林建筑技术的大幅跃升。分析了佛教寺院园林在融合异域元素方面的贡献,以及皇家园林中功能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宋代的转折与精微: 本章是全书的重点之一。作者深入研究了宋代私家园林(如苏州米芾园、朱熹的沧州书院)的兴盛,论证了宋代园林如何实现了“理学精神”与“审美趣味”的统一。对宋代叠山理水的精妙技法,如“瘦、皱、漏、透”的运用,进行了细致的技术分析和案例解读。 元明的交融与成熟: 探讨了蒙元统治时期汉族士大夫在园林中寄托的文化情感,以及明代园林对宋代传统的继承与发展。通过对拙政园、留园等经典园林的实例分析,阐明了明代园林在空间组织、花木配置上的成熟与定型,标志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巅峰。 清代的集大成与地域分化: 分析了清代皇家园林(如颐和园、圆明园)的集大成特点,其博采众长、气象万千。同时,深入探讨了江南、岭南、巴蜀等地的园林风格差异,揭示了地域文化与自然环境对园林艺术的塑造作用。 第三部分:核心要素的专题研究 本书的后半部分采取专题研究的视角,对构成中国园林艺术的几个核心要素进行了深度挖掘: 1. 山石与水体(“骨架”与“血脉”): 详细考察了太湖石的审美哲学、堆山技艺(如“堆叠法”与“驳岸法”)的演变,以及理水艺术对园林气氛的决定性影响。 2. 建筑与空间序列(“形体”与“步移景异”): 研究了园林建筑的“借景”、“对景”手法,分析了亭、台、楼、榭等建筑类型在空间序列中的功能和象征意义,特别是“曲径通幽”的空间心理学效应。 3. 文学、诗词与匾额楹联(“意境”的载体): 阐释了中国园林作为“凝固的诗歌”的特质,分析了文学修养如何渗透到造园的每一个细节,以及楹联匾额在点明主题、深化意境中的作用。 4. 花木配置与物候美学: 探讨了不同花木(如松、竹、梅、牡丹)在园林中的象征意义,以及中国园林对四季更迭、物候变化的敏感捕捉与艺术化处理。 学术价值与阅读对象: 本书不仅是园林史、建筑史专业的必备参考书,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美学思想感兴趣的广大读者的绝佳读物。作者以严谨的考据和流畅的文笔,将复杂的历史演变和精深的理论思考融为一体,使读者能够深刻理解中国古代园林何以成为世界园林艺术史上独树一帜的瑰宝。全书配有大量珍贵的手绘图、历史照片和园林平面图,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直观性和学术说服力。通过本书,读者将能真正领略到“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趣”的东方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深深吸引了我,我一直对西南地区独特的地貌和与之孕育出的多样化食材充满好奇。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这本书的封面,那种朴实而又充满地域特色的设计,瞬间勾起了我探索的欲望。我尤其关注那些被人们遗忘的、但又蕴含着丰富营养的蔬菜,比如一些生长在高山峻岭、贫瘠土壤中的野菜,它们是如何适应恶劣环境,又保留了哪些不为人知的营养价值?书中提到的“栽培技术”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在追求绿色、健康、有机食品的大背景下,了解这些特色蔬菜的种植方法,对于我们如何在餐桌上重拾那些失传的味道,或是推广更可持续的农业模式,都具有非凡的意义。想象一下,能够亲手种植出那些在普通市场上难得一见的美味,并从中汲取健康的源泉,这本身就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生活体验。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开西南地区蔬菜世界的神秘面纱,让我领略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先人的智慧结晶。

评分

作为一名健康生活方式的践行者,我总是积极寻找那些能够提升生活品质、改善身体健康的途径。这本书的标题,特别是“营养”和“特色蔬菜”的组合,立即引起了我的共鸣。我时常在想,除了我们熟知的几种蔬菜,世界上还有多少未被发掘的“超级食物”?西南地区,作为我国物种多样性非常丰富的地区,无疑隐藏着许多营养价值极高的蔬菜。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介绍这些蔬菜的营养成分,比如它们是否富含抗氧化剂、是否对特定疾病有预防作用,或者是否含有某些独特的营养素,能够满足我们身体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而且,考虑到“栽培技术”的提及,我更期待能够了解,这些特色蔬菜是如何在特定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下生长,以及它们的种植过程是否能够保证其天然的营养价值不被破坏。这种对食物本源的探索,让我看到了回归自然、回归健康饮食的希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的健康生活增添更多精彩的篇章。

评分

从一个普通食客的角度来看,我对“营养”这个词总是抱着极大的兴趣。特别是当它与“特色蔬菜”相结合时,更是激发了我对健康饮食的无限遐想。我经常会想,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不到的蔬菜,它们究竟蕴含着怎样的能量?比如,有没有一些蔬菜富含我们身体急需但又难以从常规食材中获得的维生素或矿物质?“西南地区”这个地理标签,本身就暗示着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这无疑会孕育出与众不同的农作物。我对书中所提及的“营养”的解读,不仅仅局限于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这些宏观概念,我更希望能够了解到那些具体的、能对人体健康产生积极影响的微量元素,甚至是那些尚未被科学界广泛认知但可能具有神奇功效的植物化学物质。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食物世界,一个充满未知和惊喜的领域,我期待着它能为我打开一扇了解健康饮食新维度的大门。

评分

作为一个对烹饪充满热情,并且热衷于探索不同地域美食的业余爱好者,这本书的标题“西南地区特色蔬菜营养与栽培技术”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坚信,食材的品质是决定一道菜肴灵魂的关键,而特色蔬菜往往蕴藏着最地道、最纯粹的风味。西南地区,特别是那些鲜为人知的山区和高原地带,肯定孕育着许多令人惊艳的蔬菜品种,它们的口感、香气、甚至色泽,都可能与我们习惯的食材大相径庭。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些“特色”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是那种独特的微甜,还是带有淡淡的苦涩,亦或是某种难以言喻的鲜味?更重要的是,书中提到的“栽培技术”,这让我看到了将这些“特色”带入自己厨房的可能性。我希望能够学习到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或者在自家阳台上,种植出这些充满地域风情的蔬菜,让自己的餐桌也能充满异域情调,同时也能品尝到最新鲜、最原汁原味的美味。

评分

我一直对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可持续农业的理念非常关注,而这本书的出现,恰恰触及了我一直以来思考的核心问题。“栽培技术”这几个字,让我联想到如何在保证蔬菜品质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西南地区,往往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那么这些特色蔬菜的栽培,是否采用了更加环保、更加精细化的方式?例如,是否利用了当地的自然资源,是否注重水土保持,是否减少了农药的使用?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分享一些创新的栽培理念和实践方法,这些信息对于推动我国农业向绿色、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我也想了解,这些特色蔬菜在经济上是否具有一定的推广潜力,它们能否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新途径,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蔬菜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更好地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构建更美好农业未来的宝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