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热带农林复合生态工程
定价:32.00元
作者:胡耀光
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2-01
ISBN:978750384696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共11章。章绪论,主要讨论了农林复合生态工程的意义、作用、发展简史、研究内容与方法以及同其他学科的关系。第2章是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其作用。主要介绍了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概念、外发展近况以及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在农村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第3章是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类型。特别指出了热带地区与非热带地区的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在结构、功能方面所存在的差异。第4章是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种群互作。除介绍了种群互作的分类外,还重点讨论了植物的种间竞争、邻体干扰、密度效应和化感作用。第5章是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基本性质。重点讨论了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稳定性和经济效率。第6章是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数学模型。主要介绍了数学模型的一般知识,以及*规划模型、时间序列模型、动态系统模型和分室模型的构建方法和应用实例。第7章是农林复合生态工程建设常用农业生态技术。主要介绍了协调生态位技术、生物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技术\有机废弃物的生物利用技术、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技术、种植多用途树种技术以及能量利用技术等。第8章是农林复合生态工程设计,除讨论了农林复合生态工程设计的原理原则、目标任务、设计内容与步骤外,还重点讨论了结构设计的意义与内容。第9章和0章分别是农林复合生态工程的管理与综合效益评价,前者主要讨论农林复合生态工程的项目及信息管理方法、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写以及工程的优化调控等内容,后者即结合实例,重点介绍了农林复合生态工程的能流、物流分析以及综合效益的评价方法。1章是中国热带、南带地区的主要农林复合生态工程。重点介绍了林农复合、林牧复合、农林牧(渔)复合、特种农林复合以及农户庭院农林复合生态工程等多种生态工程类型。
农林复合生态工程,是在同一土地管理单元上,人为地将农、林、牧、副、渔各业,或部分地结合在一起,实行一地多用、立体生产的一种复合工程。本书以推动我国农林复合生态工程为研究对象,主要介绍了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其作用、结构、功能,生态工程建设、设计等内容。目的在于让读者通过让读者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能够进一步地开展对农林复合生态工程的研究和实践,并创造出更加辉煌的科研和生产成果。
目录
前言
章 绪论
1.1 热带农林复合生态工程的意义和作用
1.2 农林复合生态工程发展简史
1.3 热带农林复合生态工程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尺度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
1.3.4 研究方式
1.4 农林复合生态工程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4.1 农林复合工程与生态工程的关系
1.4.2 农林复合生态工程与农业生态工程和种植业生态工程的关系
1.4.3 农林复合生态工程与林业生态工程的关系
1.4.4 农林复合生态工程与生态工程、环境工程及生物工程的差异
本章参考文献
第2章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其作用
2.1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概念
2.2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产生和外发展近况
2.2.1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崛起的历史背景
2.2.2 世界各地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发展状况
2.2.3 我国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发展状况
2.3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在农村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3.1 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
2.3.2 推动林业的持续发展
2.3.3 促进畜牧业的持续发展
本章参考文献
第3章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类型
3.1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
3.1.1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基本特点
3.1.2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
3.1.3 热带地区与非热带地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结构的异同
3.2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功能
3.2.1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自然功能
3.2.2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保护功能
3.2.3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生产功能
3.2.4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文化功能
3.3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分类
3.3.1 分类的原则和依据
3.3.2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分类方法及类型
本章参考文献
第4章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种群互作
4.1 种群互作的分类
4.1.1 生物与非生物的互作
4.1.2 生物型互作
4.2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竞争
4.2.1 竞争的形式
4.2.2 植物对环境资源的竞争
4.2.3 竞争的影响因素
4.3 植物的邻体干扰
4.3.1 邻体干扰的一般概念
4.3.2 植物邻体干扰强度的度量
4.3.3 邻体干扰与群落动态
4.4 植物的密度效应
4.4.1 终产量恒定法則
4.4.2 -3/2自疏法则
4.4.3 描述林分密度效应的其他数学模型
4.5 植物的化感作用
4.5.1 植物对植物的化感作用
4.5.2 植物与微生物的化感作用
4.5.3 植物与草食动物间的化学相互作用
本章参考文献
第5章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基本性质
5.1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5.1.1 生产力的基本概念
5.1.2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特点
5.1.3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潜力和现状
5.1.4 提高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生产力的途径
5.2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2.1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內涵和外延
5.2.2 人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评价方法
5.2.3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子
5.2.4 提高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途径
5.3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率
5.3.1 生态系统经济效率的概念及內涵
5.3.2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率
本章参考文献
第6章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数学模型
6.1 数学模型的一般知识
6.1.1 模型的基本概念
6.1.2 模型的特征
6.1.3 数学模型的类型与用途
6.1.4 数学模型的建立步骤
6.2 优规划模型
6.2.1 线性规划(LP)模型
6.2.2 整数规划(IP)模型
6.3 时间序列模型
6.3.1 灰色模型(GM)
6.3.2 灰色关联度分析
6.4 动态系统模型
6.4.1 动力学模型的描述
6.4.2 建模步骤
6.4.3 应用实例
6.5 分室模型
6.5.1 确定系统的边界和分室
6.5.2 构建系统模型
6.5.3 进行模拟实验
6.5.4 敏感性分析
6.5.5 应用实例
本章参考文献
第7章 农林复合生态工程建设常用农业生态技术
7.1 中国农业生态技术的特点
7.1.1 继承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
7.1.2 较充分的利用和合理保护自然资源
7.1.3 可以有效地连接不同的农业组分
7.2 几种常用农业生态技术
7.2.1 协调生态位技术
7.2.2 生物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技术
7.2.3 生产自净技术
7.2.4 有机废弃物的生物利用技术
7.2.5 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技术
7.2.6 种植多用途树种技术
7.2.7 能量利用技术
7.3 现代农业技术的生态化改造
7.3.1 控效肥料
7.3.2 生物肥料
7.3.3 新型农药
7.3.4 降解膜
本章参考文献
第8章 农林复合生态工程设计
8.1 设计的原理和原则
8.1.1 设计原理
8.1.2 设计原则
8.2 工程设计的目标任务、内容与步骤
8.2.1 工程设计的目标和任务
8.2.2 设计的内容与层次
8.2.3 设计的具体步骤
8.3 农林复合生态工程的结构设计
8.3.1 结构设计的意义与内容
8.3.2 平面结构设计
8.3.3 垂直(立面)结构设计
8.3.4 时间设计
8.3.5 食物链结构设计
8.4 农林复合生态工程设计的选优
8.4.1 经验判断法
8.4.2 层次分析法
8.4.3 灰色系统方法
8.5 农林复合生态工程建设方案的组织实施
本章参考文献
第9章 农林复合生态工程的管理
9.1 农林复合生态工程管理的基本内容
9.1.1 农林复合生态工程管理的目标、任务与特点
9.1.2 农林复合生态工程管理的基本过程
9.1.3 农林复合生态工程管理的基本原则
9.2 农林复合生态工程的项目管理
9.2.1 项目管理的一般知识
9.2.2 农林复合生态工程规划
9.2.3 农林复合生态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9.2.4 农林复合生态工程的施工管理、竣工验收及后评价
9.3 农林复合生态工程的信息管理
9.3.1 信息的管理过程
9.3.2 农林复合生态工程信息管理的基本要求
9.3.3 现代管理信息系统
9.4 农林复合生态工程可行陸研究
9.4.1 可行性研究的概念和作用
9.4.2 可行性研究的程序和內容
9.4.3 农林复合生态工程项目的财务分析与经济评价
9.4.4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写和报审
9.5 农林复合生态工程的优化调控
本章参考文献
0章 农林复合生态工程的分析与综合效益评价
10.1 农林复合生态工程的能流和物流分析
10.1.1 模型图解法能流分析
10.1.2 能值分析
10.1.3 物质循环分析
10.2 农林复合生态工程的综合评价
10.2.1 评价的基本原则
10.2.2 农林复合生态工程的评价方法
10.3 农林复合生态工程综合评价的若干实例
本章参考文献
1章 中国热带、南带地区的主要农林复合生态工程
11.1 林(果)农复合生态工程
11.1.1 林(果)农间作型
11.1.2 林农轮作型
11.1.3 绿篱型
11.1.4 农田林网型
11.2 林牧复合生态工程
11.2.1 林草结合型
11.2.2 林牧结合型
11.3 农林牧(渔)复合生态工程
11.3.1 基塘系统
11.3.2 猪—沼—果复合生态工程
11.3.3 多层次利用山地,林、农、牧、渔立体开发生态工程
11.4 特种农林复合生态工程
11.4.1 林林间作型
11.4.2 林—藤混交型
11.4.3 林药间作型
11.4.4 林—切叶花卉间作型
11.4.5 林—菌结合型
11.4.6 林(果)—经济昆虫结合型
11.5 农户庭院农林复合生态工程
本章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一直对环境科学和可持续发展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切实解决现实问题的研究。这本书的书名“热带农林复合生态工程”非常吸引我,因为它触及到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热带生态系统和复合生态工程。我深知热带地区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同时也认识到它们对全球气候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因此,任何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这些宝贵资源的研究都非常有价值。而“复合生态工程”这个词,则让我联想到了一种更加综合、系统化的方法,它可能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林业或农业范畴,而是将两者甚至更多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更加稳定、高效、并且能够自我维持的生态系统。我非常期待能够从这本书中,了解到更多关于如何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创新性实践和理论。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吸引力,那种浓郁的热带风情色彩,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对热带地区独特的生态系统和那些充满生命力的植物很感兴趣,总觉得那里藏着很多我们日常生活中难以想象的奥秘。想象一下,在广阔的绿色海洋中,各种树木、藤蔓、灌木层层叠叠,与那些奇特的动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又和谐的生命网络。我特别好奇,在这样极端的气候条件下,生命是如何繁衍、适应,并形成如此丰富多样的生物群落的。这本书的标题“热带农林复合生态工程”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在描绘热带的风光,更是在探讨一种如何将农业和林业巧妙结合,以一种更可持续、更环保的方式来利用和管理这些宝贵的热带资源的科学方法。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对热带雨林的生态结构有更深入的了解,甚至能学到一些关于如何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实际案例。
评分这次偶然翻阅,被这本书的封面所吸引,那充满异域风情的色彩和细腻的笔触,让我对书中所描绘的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充满生命力的自然环境着迷,尤其是那些不同于我所熟悉的地域的生态系统。热带,对我来说,是一个充满神秘感和无限可能性的地方,那里孕育着丰富多样的生命,隐藏着无数令人惊叹的自然法则。这本书的标题,特别是“复合生态工程”几个字,更是引起了我强烈的探究欲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一个更加宏观的视角,去理解如何将看似独立的农业和林业活动,通过科学的设计和严谨的工程,融合成一个能够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有机整体。这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渴求,更是一种对未来发展模式的探索。
评分最近我对生态农业这个概念越来越关注,特别是如何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来提高农业的效率和可持续性。这本书的名字里出现了“复合生态工程”,这让我觉得非常契合我的兴趣点。我一直认为,单一种植或者掠夺式的资源开发,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反而会破坏生态平衡,带来长远的负面影响。而“复合”这个词,暗示着多种元素的巧妙结合,比如林下种植、间作套种、或者将经济作物与固氮植物、药用植物等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我非常想了解,在热带这样独特的地理环境下,具体是如何实现这种“农林复合”的呢?是通过选择特定的植物组合来提高土壤肥力吗?还是通过构建多层次的植被来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这本书或许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大门,让我看到一种更聪明、更符合自然规律的农业发展模式。
评分我对可持续农业和生态修复领域一直有着浓厚的关注,尤其是那些能够切实改善环境、提高生产力的创新方法。这本书的书名“热带农林复合生态工程”深深吸引了我,因为它点出了几个我非常感兴趣的关键点:热带的独特环境,以及“复合生态工程”所蕴含的系统性思维。我一直认为,未来的农业发展必须走生态化、可持续的道路,而“复合”的概念,恰恰符合了我对多功能、多效益生态系统的设想。我期待这本书能详细阐述如何在热带地区,通过巧妙的农林结合,实现土壤改良、生物多样性增加、水土保持以及经济效益的提升。我非常好奇,这种工程化的方法,是如何将理论付诸实践,并且在实际操作中克服热带地区特有的挑战,例如高温、高湿、病虫害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