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亲密育儿经
定价:42.00元
作者:王友爱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56414626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 妈妈到底能不能和宝宝同睡?
◇ 袋鼠抱抱,宝宝有多需要?
◇ 吃奶影响着宝宝和妈亲密关系?
◇ 断奶也能充满爱意?
——儿科专家给您*贴心的解答
亲密养育,爱有章法
父母与孩子关系越亲密,教育起来越容易
儿科专家倾情打造,*适合中国孩子的养育方法
《母子健康》 《父母必读》 《女友·亲子》 《好孕妈妈》/新浪育儿/父母在线/贝瓦网/太平洋亲子网/摇篮网/宝宝树 十大亲子媒体联合推荐!!!!
内容提要
亲密的亲子关系会对宝宝的性格产生良好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会对宝宝的一生带来益处,可谓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越亲密,孩子教育起来就越容易”。
本书是作者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和体会,以宝宝0~6岁各个年龄段的发育特点为主线,通过宝宝的喂养、营养和护理、教育以及及时回应宝宝需求等方式等诸多方面,帮助父母与幼儿及早建立亲密关系,让孩子在充满关爱的环境里长大。
目录
作者介绍
王友爱,1988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儿科专业,曾在北京儿童医院、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医学院从事儿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多年,现为中国气象局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对儿童健康保健指导(包括儿童健康检查、健康保健咨询指导、智力筛查等项目)、儿科常见病处理和小儿疑难性皮肤病的诊断和治疗颇有心得。有多篇专业性论文参加外学术研讨会议,并在国外核心期刊上发表。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实践操作性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很多育儿书都会提供一些理论框架,但很少有能提供如此细致入微的“行动指南”。我特别关注了关于“培养自驱力”的那几个章节,它没有空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是提供了一套可执行的“任务分解法”和“阶段性奖励系统”。比如,针对孩子拖拉作业的习惯,书里建议了一个“五分钟启动法”,即无论多不想做,先强迫自己只做五分钟,往往一旦开始,惯性就会带动后面的进程。我试着在陪孩子学习时运用这个方法,效果立竿见影,最难的第一步被轻松化解了。此外,书中附带的那些“亲子活动灵感清单”也超级实用,涵盖了从室内手工到户外探索的各种低成本、高互动的项目,彻底拯救了我每周五晚上“不知道该带孩子玩什么”的绝望时刻。这本书,与其说是理论,不如说是一本“育儿实战手册”,每一页都写满了“你可以马上试试看”的建议。
评分我读过不少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书籍,但这本书在“情感联结”这块的深度挖掘是少见的。它强调的不是“高质量陪伴”的时间长度,而是陪伴时的“心流状态”。作者用生动的比喻描述了“心不在焉的陪伴”对孩子造成的隐形伤害,让我猛然惊醒——原来我边看手机边陪娃玩积木,在孩子眼里是多么敷衍。它引导我从“完成任务式育儿”转向“沉浸式体验育儿”。特别是关于“建立家庭仪式感”的那部分,提供的那些简单但充满意义的小建议,比如固定的“周日早晨薄饼时间”或是“睡前故事的特定灯光”,这些细微的构建,竟然对构建孩子的安全感和家庭归属感有着惊人的长期效果。这本书真正让我理解了,育儿的最高境界,不是教会孩子多少知识,而是让他们知道,无论世界如何变化,在这个家里,他们是被无条件接纳和深爱的存在。这种从内心深处被触动的感受,是任何技巧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没得挑,封面那种柔和的米白色调,配上手绘风格的插画,一下子就给人一种温暖、宁静的感觉,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翻阅起来很舒服,一点都不刺手。我特别喜欢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字号适中,行距拉得恰到好处,即便是晚上在昏暗的灯光下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而且,这本书的目录编排逻辑性很强,从理论基础到实际操作,层层递进,让人很容易就能找到自己当下最需要关注的部分。我记得我一开始被一个关于“共情式倾听”的章节深深吸引,作者用了很多非常生活化的场景来举例,不像有些育儿书写得那么高高在上、不接地气,读完后我立刻就尝试在和孩子的日常互动中应用,效果出奇地好,感觉我们之间的沟通障碍瞬间减少了许多。这本书的整体阅读体验,从触感到视觉,都是一种享受,绝对是那种愿意放在床头,随时翻开来看一看的“良心之作”。
评分我最近一直在探索如何平衡“科学育儿”和“顺应天性”这两条看似矛盾的路径,这本书在这方面给出了非常独到的见解。它没有一味地推崇某种绝对化的育儿流派,而是鼓励父母像一个侦探一样,去观察和理解自己孩子的独特性。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情绪接纳”的论述,它没有简单地告诉我们要“控制”孩子的情绪,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一种负面情绪背后的需求是什么。比如,它详细解释了为什么三岁的孩子会无缘无故地发脾气,那背后往往是语言表达能力的局限和对边界感的试探。书里提供的那些“镜映反馈”技巧,听起来复杂,但实际上在实践中非常有效,它教会我如何先“看见”孩子的感受,再引导他们处理感受,而不是急着去“解决问题”。这套方法论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把权力还给了孩子,让他们在安全的环境中学会自我调节,而不是依赖外部的约束,这对我这种“控制欲”比较强的家长来说,简直是一剂温柔的“解药”。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实在是太接地气了,完全没有那种学术著作的枯燥感,读起来就像是邻家那个经验丰富、又特别会说话的阿姨在跟你掏心窝子聊天。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那些育儿“翻车”现场时的坦诚。她没有把自己塑造成一个育儿圣人,反而分享了自己过去犯过的错误,比如焦虑过度、要求过高,正是这些真实的“不完美”,让读者感到无比的亲近和放松。记得有一章讲到“如何应对来自老一辈的育儿建议冲突”,作者的应对策略非常高明,既尊重了长辈的情感,又坚定地维护了自己家庭的育儿主张,那个处理婆媳关系的小技巧,我立刻抄写下来贴在了冰箱上,简直是育儿+家庭关系处理的“双重秘籍”。这种亦师亦友的写作态度,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充满了安全感,感觉自己不是在接受说教,而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和共同成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