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丁丁上学记1:让小学生受益一生的60种学习习惯
定价:26.80元
作者:刘蕾
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2-01
ISBN:978753516436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28开
商品重量:0.4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我这次是被朋友安利的,她家孩子比我娃高一年级,她信誓旦旦地说这本书是她家“家校合作”的秘密武器。我原本对这类“学习方法论”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毕竟理论和实践之间总是有鸿沟的。然而,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艳的地方在于它对“非智力因素”的深度挖掘与实用指导。它没有仅仅停留在强调“努力”这种空泛的概念上,而是细致入微地剖析了专注力是如何涣散的,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坐姿、设定“番茄钟”的简化版来重塑注意力。比如,书中关于“情绪管理”那一章节,它没有用心理学术语,而是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把沮丧比作一块粘在鞋底的口香糖,教孩子如何识别它、然后用一个简单的动作(深呼吸)把它“刮掉”。这对于正处于敏感期的小学生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发现,自从我们按照书中的建议,在孩子遇到难题时,先不急着给出答案,而是引导他描述“我感到很生气/很挫败”,这种情感的被接纳,使得孩子反而能更快地从情绪中抽离出来,重新投入到解题中。这种对孩子内心世界的细腻捕捉和有效干预,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作者绝对不是一个“理论家”,而是一个真正的“陪伴者”。
评分作为一名资深教育工作者,我对市面上所有声称能“改变孩子学习轨迹”的读物,都抱着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我关注的焦点往往在于其理论基础的稳固性和长期实践的可行性。这本书最让我欣赏的一点是,它摆脱了传统应试教育的桎梏,将“学习”的定义拓宽到了“终身自我迭代”的范畴。它非常巧妙地在不增加孩子学习任务量的前提下,通过优化学习的“入口”和“过程”,间接地提升了效率和质量。例如,书中有一章详细讨论了如何“高质量地完成作业”,它强调的重点不是速度,而是“反馈回路”的建立——即如何让孩子主动去检查错误,并从错误中提取信息,而不是依赖老师或家长的批改。这种引导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动反馈者”的思路,是未来教育的核心素养。我甚至发现,在和同事们讨论教学策略时,书中的某些关于“如何向他人有效提问”的技巧,也被我们借鉴并应用于课堂互动中,效果显著。这表明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家庭教育的范畴,具有一定的专业参考意义。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们家那个刚上小学的小豆包量身定做的!我一开始还担心,市面上这么多号称能“改变一生”的书,是不是都太夸张了点。但读完这本书的引言和前几章,我彻底放下了心,也充满了期待。它完全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腔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和蔼可亲的学长,手把手带着新生们走进小学这个奇妙的新世界。全书的叙事节奏非常贴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语言生动活泼,充满了各种他们能理解的场景和比喻。比如,书中提到如何管理自己的书包,不是用枯燥的清单,而是描绘成“给你的学习工具找一个舒适的家”,这个细节真是太戳人了。我尤其欣赏它强调的“习惯的微小力量”,它没有一下子抛出几十条宏大的目标,而是将“受益一生”的目标拆解成了每天都能完成的小任务。我儿子现在已经开始尝试书中教的“五分钟预习法”,虽然刚开始还有点抵触,但很快就被那种“抢先知道”的成就感吸引住了。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教会孩子知识本身,而在于构建起一套支撑未来学习的底层操作系统,让人觉得学习不是负担,而是一场可以被掌控的游戏。这种潜移默化的引导,远比死记硬背的口号有效得多。
评分我是一个对书籍的装帧设计也有一定要求的读者,坦白说,市面上很多面向低龄儿童的工具书,封面设计往往流于俗套,内容排版也常常让人眼花缭乱。但这本《丁丁上学记1》在视觉传达上做得非常出色,简直是一股清流。它的整体色调柔和、明快,采用了大量手绘风格的插图,这些插图不仅是装饰,更是对文字内容的补充和强化。举个例子,当讲到“时间规划”时,它不是画一个死板的表格,而是用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时间探险地图”,将每一项任务标记为不同的“关卡”。这种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孩子的阅读兴趣,让他不再把这本书当作一本“教我做功课”的教材,而是当成一本“探险日记”来翻阅。更重要的是,很多方法是通过“故事化”呈现的,每个学习习惯的建立,都围绕着一个虚构的小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展开。我儿子已经开始模仿书里那个叫“小机灵”的角色说话,这说明书中的角色设定非常成功,让抽象的学习理念具象化、可亲近化了。这种将美学教育、阅读引导与学习方法完美融合的尝试,值得高度赞扬。
评分我本来对这种“入门级”的学习习惯书籍不抱太大期望,觉得无非是一些老生常谈的技巧集合。但读完之后,我的看法完全转变了,这本书真正的高光时刻在于它对“家庭氛围”的营造提供了详尽的指导方针,这往往是其他书籍所忽略的薄弱环节。书中清晰地阐述了父母在孩子学习习惯养成中的“角色错位”现象,比如,很多家长过度扮演了“监督员”的角色,反而扼杀了孩子的内驱力。作者提出了一个非常实用的概念——“共学伙伴”模式。这意味着家长需要放下身段,与孩子一起学习新东西,一起犯错,一起分享进步的喜悦。我们家庭采纳了书中关于“周末学习区”的布置建议,将客厅一角重新规划,强调“专注”而非“完成任务”。我们不再用“你今天学得怎么样”来提问,而是改为“你今天有什么新发现”或者“你今天遇到了什么有趣的难题”。这种提问方式的转变,让孩子感受到了学习是一种探索,而不是一种汇报。这本书的魔力就在于,它不仅教育了孩子,更重要的是,它成功地“再教育”了焦虑的家长,帮助我们找回了教育的初心和乐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