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不在纸上的教育
定价:32.0元
作者:许云杰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515338231
字数:13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澳洲父母的42个教养故事,给孩子成长的无限可能
★以生活学习中的实际故事,为我们呈现一个“没有教科书,处处是教材”的澳洲教育!
★以长期教育工作者的视角,将观察到、实际遇到的教育问题在这本书中为父母找到答案!
★只有2300万人口,却是世界第三大留学国家
★只有2300万人口,却已产生15位诺贝尔奖得主
★只有39所高校,却有8所名列世界百大名校
内容提要
《不在纸上的教育》从生活的角度切入,展现澳洲教育的各个面向,书中以客观、专业、学习、认错、规矩、探索、阅读、尊重、干净等主题揭示澳洲教育的特质,告诉读者如何教出孩子有创意、但生活上也要守规矩,如何对事物尊重、学习更专心,如何培养孩子有礼貌、人际关系的应对,如何引导孩子管理发怒的情绪,以及如何在麻烦中找乐趣!
《不在纸上的教育》告诉我们澳洲教育强调“先快乐,才能坚持”;注重“框架下的自由学习”;让孩子在实际操作中学习;让孩子“从小就得自己好好的‘学习’做”,孩子可以自己做的事情,鼓励孩子自己做,陪孩子做,做给孩子看,引导孩子做,但是偏偏就不会帮孩子做……
目录
作者介绍
许云杰,生于1975年。台湾政治大学商学院、澳洲昆士兰科技大学电脑资讯研究所毕业。2009年移居澳洲,后来转做教育工作。现在是一家小型出版社的负责人,专门出版澳洲当地的教育类书籍。著有《没有教科书:给孩子无限可能的澳洲教育》。
文摘
女儿是班上**的亚洲人,但是出乎意料的是,今年她却是代表班级参加英文诗朗诵的代表。这个结果,引起许多女儿同学的母亲七嘴八舌的议论。
许多金发碧眼的母亲,纷纷在放学的时候跑过来向内人请教女儿学习的状况。有一天,内人和我去接她放学的时候,正好遇到女儿同学葛瑞丝的母亲凯萨琳,她在停车场的接送区看到我们,就跑过来跟我们聊天。
“*近葛瑞丝的心情很不好,她觉得自己很失落。”凯萨琳说。
“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事吗?”内人关心地问她。
凯萨琳说:“我想是因为汉娜参加英文诗朗诵比赛的事情。”随后她又继续说:“因为汉娜的数学好,英文也好,*近又被老师指派去参加绘画与英文诗朗诵比赛,让葛瑞丝觉得很忌妒,你知道的,小孩子就是这样,尤其她们又是**的朋友。”
她接着又说:“所以我想我应该为葛瑞丝做些什么,帮助我自己的孩子建立信心,你有什么看法吗?”
内人说:“你有陪她每天阅读故事书吗?我觉得那是**的方法。”
凯萨琳想了想,接着说:“老实说,没有,你觉得那有帮助吗?有时候葛瑞丝会要求,但你知道的,一旦到了晚上,我就常常累得受不了了。”接着,她带着点腼腆却又坚定地说:“但我还是会试试看。”
“当然,我觉得那是**的方法。”内人鼓励她说。
听到这里,我突然发现,这个澳洲妈妈很棒。她让我觉得很棒的地方,在于她愿意很诚实而且坦然地面对“比较”这个问题,而她选择用很正面积极的方式,来帮助孩子们找出处理“忌妒”这种情绪的方法。父母们应该先检讨自己的行为是否不足,才去比较孩子们的优缺点。
看到了澳洲教育的光明面,也看到了这个国家的许多阴暗面,深入接触了这个国家的教育制度以后,我发现,在这个国家,孩子与孩子之间一样有许多的竞争存在,到了高中后一样得互相比较,才能分出高下,取得好的成绩才能进入大学,要不然就是进入专科就读,学习技能。
当然,因为制度的设计衔接,专科与大学之间的转换跑道相对容易。但是,深入接触过许多澳洲人以后,我发现这个国家的人,一样有人类自然的喜怒哀乐,一样也有人类自然的竞争与比较情绪。但是,这几年,我一直在思索这样一个问题,这个国家的比较与竞争,有什么不同呢?
通过这个母亲,我突然发现我找到了答案。这个国家的人民真的没有什么不同,一样得“争”,一样得“赢”,但是,澳洲人能比较坦然地面对与承认“比较”与“忌妒”的情绪。因为“坦然”,自然会进而寻求问题所在,或是改进的方法,而不是矫揉造作的一脸和善,却一味地呼喊口号,或是找寻借口。
通过这个澳洲妈小故事,我想告诉自己的孩子两件事情。
首先,活在世上,哪个人能够不比较呢?人类从原始时代一直发展到现代,进步的动力之一就是比较与竞争。我不想不负责任地告诉孩子们“不要去比较”,因为那根本是不太可能的事情。我们都希望住在比较干净、比较漂亮的房子里,有比较好的职业、吃比较好的食物,给孩子们比较好的东西……
但是,我希望我的孩子当有一天开始懂得什么是“忌妒”与“比较”的情绪时,她能够用正面积极的态度,坦然地去处理这些情绪。因为坦然地去面对竞争与比较,让人感受到的是磊磊落落的良性竞争,而不是矫揉造作的虚伪。
其次,扪心自问,父母之间可能不拿孩子们互相比较吗?孩子们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当自己的孩子取得傲人一等的成绩时,哪对父母会不高兴、不得意?尽管表面碍于教养不能得意忘形,心里总是会高兴的吧。
然而,在期望自己的孩子成绩、远超同辈之前,父母应该先比较自己的付出,有比别人的父母付出多吗?不要要求孩子学业成绩好,自己却在旁边整天看韩剧;不要要求孩子努力上进,自己却假借应酬之名,拍拍屁股出门打麻将。
我曾经在澳洲看见一位华裔父亲在表演前是怎么教孩子跳舞的,他坐在地上,指挥孩子抬手,指挥孩子举脚,足足“叫”了十分钟,孩子笨拙地听不懂口令,父亲气得当众大骂孩子,*后是内人看不下去,站起身来走过去,当场示范给孩子看,三十秒,孩子就会跳了。那个父亲很介意孩子的表演,他很怕孩子表演不好,但是他忘了一件事:教育不能只是坐着动一动嘴。
澳洲人能够很坦然地面对比较与竞争这种心态。我很感谢葛瑞丝的母亲,她让我了解到如何处理孩子们面对比较与竞争时的态度,也让我了解到比较与竞争这种心态本身并不讨厌,真正令人不舒服的,应该是裹在“比较”外的那一层层的矫揉造作。
序言
说实话,我很少读关于教育的书,我更偏爱文学和历史,但最近总觉得生活好像少了一点“深度”。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种更具人文关怀的视角来看待“成长”这件事。我不在乎具体的教学技巧,我更想知道,教育的终极意义是什么?它应该如何帮助一个人建立起强大的内在世界,抵御外界的喧嚣和不确定性?我喜欢那种文笔优美、富有哲理性的文字,读起来像是在与一位睿智的长者进行深度对话。我期待它能探讨“意义感”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阅读经典、艺术鉴赏等“慢”的方式,滋养一个年轻的心灵。如果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的塑造和生命的启蒙,那么它就成功地抓住了我这个“边缘读者”的心。
评分作为一个深陷“鸡娃”焦虑的家长,我买这本书的初衷其实非常功利——想知道别人家“别人家的孩子”是怎么培养出来的,特别是那些没有花大价钱上昂贵补习班的孩子。我一直在琢磨,那些看似“佛系”的父母,为什么他们的孩子反而表现出更强的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本书的标题就很有吸引力,暗示着真正的成长发生在那些未被量化的日常瞬间。我希望它能拆解一些常见的育儿误区,比如过度干预和“表演式教育”的危害。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情商、韧性和创造力培养的章节。如果它能提供一套清晰的、可操作的家庭教育“心法”,帮助我把关注点从下一张试卷的分数,转移到孩子未来的幸福感和终身学习能力上,那这本书的价值就无可估量了。我对那些倡导回归生活、强调体验式学习的内容抱有极大的热情。
评分从一个社会学研究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可能在于它对教育权力结构和文化资本流动的批判性审视。我关注的焦点在于,现有的教育体系是如何不自觉地再生产社会阶层固化。那些“不在纸上”的教育资源,比如高端社交网络、文化品位和审美熏陶,是如何通过非正式渠道被少数精英家庭继承,并最终转化为制度性成功的?我期待作者能提供扎实的社会数据或案例研究来支撑其论点,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哲学思辨层面。如果它能深入剖析在信息爆炸时代,教育公平面临的新挑战——比如数字鸿沟对学习机会的影响,那将是非常及时的。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个宏观的框架,让我们理解个体教育选择背后的社会驱动力,那么它就不只是一本教育读物,更是一份社会观察报告。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给我一种很清新的感觉,淡雅的蓝色调搭配着简洁的字体,仿佛能让人一下子从纷繁复杂的日常中抽离出来,静下心来思考教育的本质。我是在朋友圈看到有人推荐的,说它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应试教育的视角,这正是我一直以来都在寻找的。我特别关注那种探讨“隐形课程”和“非正式学习”的理论,比如家庭环境、社会互动对孩子成长的深远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读完前言后,我感觉作者的切入点非常犀利,直指当前教育体系中那种“重分数轻能力”的弊端。尤其欣赏作者对“学习者主体性”的强调,认为教育的成功与否,最终要看学生是否成为了一个独立、有思考力的个体,而不是一个知识的容器。这种理念上的契合,让我对后续内容的期待值非常高,我相信这本书会给我带来很多启发,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对“教育成功”的定义。
评分我是一位长期在教育一线摸爬滚打的老师,老实说,现在每天被各种教学任务和考核压得喘不过气来,很少有时间能静下来读大部头的理论著作。但这本的篇幅和结构看起来很适合碎片化阅读,而且它似乎更侧重于实践层面的反思,而不是晦涩的学术探讨。我最感兴趣的是其中关于“技术融入教育”的部分,但不是那种教你怎么用某个软件的指南,而是探讨技术如何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师生关系和知识的获取方式。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打破现有课堂僵局的有效策略,比如如何利用项目式学习(PBL)真正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而不是靠外部奖励或惩罚来维持课堂秩序。书中的一些观点似乎暗示着,真正的教育创新,往往来自于对现有规则的勇敢“不遵守”,这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于按部就班的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触动和挑战。希望它能给我带来一些“破局”的勇气和方法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