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不在紙上的教育
定價:32.0元
作者:許雲傑
齣版社:中國青年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515338231
字數:130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澳洲父母的42個教養故事,給孩子成長的無限可能
★以生活學習中的實際故事,為我們呈現一個“沒有教科書,處處是教材”的澳洲教育!
★以長期教育工作者的視角,將觀察到、實際遇到的教育問題在這本書中為父母找到答案!
★隻有2300萬人口,卻是世界第三大留學國傢
★隻有2300萬人口,卻已産生15位諾貝爾奬得主
★隻有39所高校,卻有8所名列世界百大名校
內容提要
《不在紙上的教育》從生活的角度切入,展現澳洲教育的各個麵嚮,書中以客觀、專業、學習、認錯、規矩、探索、閱讀、尊重、乾淨等主題揭示澳洲教育的特質,告訴讀者如何教齣孩子有創意、但生活上也要守規矩,如何對事物尊重、學習更專心,如何培養孩子有禮貌、人際關係的應對,如何引導孩子管理發怒的情緒,以及如何在麻煩中找樂趣!
《不在紙上的教育》告訴我們澳洲教育強調“先快樂,纔能堅持”;注重“框架下的自由學習”;讓孩子在實際操作中學習;讓孩子“從小就得自己好好的‘學習’做”,孩子可以自己做的事情,鼓勵孩子自己做,陪孩子做,做給孩子看,引導孩子做,但是偏偏就不會幫孩子做……
目錄
作者介紹
許雲傑,生於1975年。颱灣政治大學商學院、澳洲昆士蘭科技大學電腦資訊研究所畢業。2009年移居澳洲,後來轉做教育工作。現在是一傢小型齣版社的負責人,專門齣版澳洲當地的教育類書籍。著有《沒有教科書:給孩子無限可能的澳洲教育》。
文摘
女兒是班上**的亞洲人,但是齣乎意料的是,今年她卻是代錶班級參加英文詩朗誦的代錶。這個結果,引起許多女兒同學的母親七嘴八舌的議論。
許多金發碧眼的母親,紛紛在放學的時候跑過來嚮內人請教女兒學習的狀況。有一天,內人和我去接她放學的時候,正好遇到女兒同學葛瑞絲的母親凱薩琳,她在停車場的接送區看到我們,就跑過來跟我們聊天。
“*近葛瑞絲的心情很不好,她覺得自己很失落。”凱薩琳說。
“怎麼瞭,發生瞭什麼事嗎?”內人關心地問她。
凱薩琳說:“我想是因為漢娜參加英文詩朗誦比賽的事情。”隨後她又繼續說:“因為漢娜的數學好,英文也好,*近又被老師指派去參加繪畫與英文詩朗誦比賽,讓葛瑞絲覺得很忌妒,你知道的,小孩子就是這樣,尤其她們又是**的朋友。”
她接著又說:“所以我想我應該為葛瑞絲做些什麼,幫助我自己的孩子建立信心,你有什麼看法嗎?”
內人說:“你有陪她每天閱讀故事書嗎?我覺得那是**的方法。”
凱薩琳想瞭想,接著說:“老實說,沒有,你覺得那有幫助嗎?有時候葛瑞絲會要求,但你知道的,一旦到瞭晚上,我就常常纍得受不瞭瞭。”接著,她帶著點靦腆卻又堅定地說:“但我還是會試試看。”
“當然,我覺得那是**的方法。”內人鼓勵她說。
聽到這裏,我突然發現,這個澳洲媽媽很棒。她讓我覺得很棒的地方,在於她願意很誠實而且坦然地麵對“比較”這個問題,而她選擇用很正麵積極的方式,來幫助孩子們找齣處理“忌妒”這種情緒的方法。父母們應該先檢討自己的行為是否不足,纔去比較孩子們的優缺點。
看到瞭澳洲教育的光明麵,也看到瞭這個國傢的許多陰暗麵,深入接觸瞭這個國傢的教育製度以後,我發現,在這個國傢,孩子與孩子之間一樣有許多的競爭存在,到瞭高中後一樣得互相比較,纔能分齣高下,取得好的成績纔能進入大學,要不然就是進入專科就讀,學習技能。
當然,因為製度的設計銜接,專科與大學之間的轉換跑道相對容易。但是,深入接觸過許多澳洲人以後,我發現這個國傢的人,一樣有人類自然的喜怒哀樂,一樣也有人類自然的競爭與比較情緒。但是,這幾年,我一直在思索這樣一個問題,這個國傢的比較與競爭,有什麼不同呢?
通過這個母親,我突然發現我找到瞭答案。這個國傢的人民真的沒有什麼不同,一樣得“爭”,一樣得“贏”,但是,澳洲人能比較坦然地麵對與承認“比較”與“忌妒”的情緒。因為“坦然”,自然會進而尋求問題所在,或是改進的方法,而不是矯揉造作的一臉和善,卻一味地呼喊口號,或是找尋藉口。
通過這個澳洲媽小故事,我想告訴自己的孩子兩件事情。
首先,活在世上,哪個人能夠不比較呢?人類從原始時代一直發展到現代,進步的動力之一就是比較與競爭。我不想不負責任地告訴孩子們“不要去比較”,因為那根本是不太可能的事情。我們都希望住在比較乾淨、比較漂亮的房子裏,有比較好的職業、吃比較好的食物,給孩子們比較好的東西……
但是,我希望我的孩子當有一天開始懂得什麼是“忌妒”與“比較”的情緒時,她能夠用正麵積極的態度,坦然地去處理這些情緒。因為坦然地去麵對競爭與比較,讓人感受到的是磊磊落落的良性競爭,而不是矯揉造作的虛僞。
其次,捫心自問,父母之間可能不拿孩子們互相比較嗎?孩子們都是父母的心肝寶貝,當自己的孩子取得傲人一等的成績時,哪對父母會不高興、不得意?盡管錶麵礙於教養不能得意忘形,心裏總是會高興的吧。
然而,在期望自己的孩子成績、遠超同輩之前,父母應該先比較自己的付齣,有比彆人的父母付齣多嗎?不要要求孩子學業成績好,自己卻在旁邊整天看韓劇;不要要求孩子努力上進,自己卻假藉應酬之名,拍拍屁股齣門打麻將。
我曾經在澳洲看見一位華裔父親在錶演前是怎麼教孩子跳舞的,他坐在地上,指揮孩子抬手,指揮孩子舉腳,足足“叫”瞭十分鍾,孩子笨拙地聽不懂口令,父親氣得當眾大罵孩子,*後是內人看不下去,站起身來走過去,當場示範給孩子看,三十秒,孩子就會跳瞭。那個父親很介意孩子的錶演,他很怕孩子錶演不好,但是他忘瞭一件事:教育不能隻是坐著動一動嘴。
澳洲人能夠很坦然地麵對比較與競爭這種心態。我很感謝葛瑞絲的母親,她讓我瞭解到如何處理孩子們麵對比較與競爭時的態度,也讓我瞭解到比較與競爭這種心態本身並不討厭,真正令人不舒服的,應該是裹在“比較”外的那一層層的矯揉造作。
序言
作為一個深陷“雞娃”焦慮的傢長,我買這本書的初衷其實非常功利——想知道彆人傢“彆人傢的孩子”是怎麼培養齣來的,特彆是那些沒有花大價錢上昂貴補習班的孩子。我一直在琢磨,那些看似“佛係”的父母,為什麼他們的孩子反而錶現齣更強的適應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本書的標題就很有吸引力,暗示著真正的成長發生在那些未被量化的日常瞬間。我希望它能拆解一些常見的育兒誤區,比如過度乾預和“錶演式教育”的危害。我尤其關注那些關於情商、韌性和創造力培養的章節。如果它能提供一套清晰的、可操作的傢庭教育“心法”,幫助我把關注點從下一張試捲的分數,轉移到孩子未來的幸福感和終身學習能力上,那這本書的價值就無可估量瞭。我對那些倡導迴歸生活、強調體驗式學習的內容抱有極大的熱情。
评分我是一位長期在教育一綫摸爬滾打的老師,老實說,現在每天被各種教學任務和考核壓得喘不過氣來,很少有時間能靜下來讀大部頭的理論著作。但這本的篇幅和結構看起來很適閤碎片化閱讀,而且它似乎更側重於實踐層麵的反思,而不是晦澀的學術探討。我最感興趣的是其中關於“技術融入教育”的部分,但不是那種教你怎麼用某個軟件的指南,而是探討技術如何潛移默化地改變瞭師生關係和知識的獲取方式。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打破現有課堂僵局的有效策略,比如如何利用項目式學習(PBL)真正激發學生的內在驅動力,而不是靠外部奬勵或懲罰來維持課堂秩序。書中的一些觀點似乎暗示著,真正的教育創新,往往來自於對現有規則的勇敢“不遵守”,這對於我們這些習慣於按部就班的教師來說,無疑是一種觸動和挑戰。希望它能給我帶來一些“破局”的勇氣和方法論。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給我一種很清新的感覺,淡雅的藍色調搭配著簡潔的字體,仿佛能讓人一下子從紛繁復雜的日常中抽離齣來,靜下心來思考教育的本質。我是在朋友圈看到有人推薦的,說它提供瞭一種不同於傳統應試教育的視角,這正是我一直以來都在尋找的。我特彆關注那種探討“隱形課程”和“非正式學習”的理論,比如傢庭環境、社會互動對孩子成長的深遠影響。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而不僅僅是停留在理論層麵。讀完前言後,我感覺作者的切入點非常犀利,直指當前教育體係中那種“重分數輕能力”的弊端。尤其欣賞作者對“學習者主體性”的強調,認為教育的成功與否,最終要看學生是否成為瞭一個獨立、有思考力的個體,而不是一個知識的容器。這種理念上的契閤,讓我對後續內容的期待值非常高,我相信這本書會給我帶來很多啓發,讓我重新審視自己對“教育成功”的定義。
评分說實話,我很少讀關於教育的書,我更偏愛文學和曆史,但最近總覺得生活好像少瞭一點“深度”。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種更具人文關懷的視角來看待“成長”這件事。我不在乎具體的教學技巧,我更想知道,教育的終極意義是什麼?它應該如何幫助一個人建立起強大的內在世界,抵禦外界的喧囂和不確定性?我喜歡那種文筆優美、富有哲理性的文字,讀起來像是在與一位睿智的長者進行深度對話。我期待它能探討“意義感”在學習過程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過閱讀經典、藝術鑒賞等“慢”的方式,滋養一個年輕的心靈。如果這本書能讓我感受到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精神的塑造和生命的啓濛,那麼它就成功地抓住瞭我這個“邊緣讀者”的心。
评分從一個社會學研究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價值可能在於它對教育權力結構和文化資本流動的批判性審視。我關注的焦點在於,現有的教育體係是如何不自覺地再生産社會階層固化。那些“不在紙上”的教育資源,比如高端社交網絡、文化品位和審美熏陶,是如何通過非正式渠道被少數精英傢庭繼承,並最終轉化為製度性成功的?我期待作者能提供紮實的社會數據或案例研究來支撐其論點,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哲學思辨層麵。如果它能深入剖析在信息爆炸時代,教育公平麵臨的新挑戰——比如數字鴻溝對學習機會的影響,那將是非常及時的。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個宏觀的框架,讓我們理解個體教育選擇背後的社會驅動力,那麼它就不隻是一本教育讀物,更是一份社會觀察報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