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好的教育是信任
定价:19.80元
作者:(韩)李宗哲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0-01
ISBN:978754474270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300kg
编辑推荐
孩子在学校表现不好、成绩不佳,甚至成了问题学生,怎么办?
孩子在外面交了什么样的朋友?该不该干涉?
孩子到底能不能自学?该不该课外辅导?报不报特长班?
你觉得自己是对的,孩子却嗤之以鼻, 到底谁对谁错?
……
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父母。作者从全新视角,解读了当下常见教育问题。告诉为子女教育焦头烂额的父母们要信任自己的儿女,相信“天赋的施展,源于父母的信任”。
父母是弓,孩子是箭。让爱指对方向!
内容提要
《好的教育是信任》是一本关于亲子教育的书。父母虽然疼爱自己的子女,但很多时候也会感到身不由己。子女总是对父母抱有所求。而父母即便付出自己的所有,也会对孩子感到亏。针对这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作者想通过本书去安慰那些因为子女教育问题而伤透脑筋的父母。父母只有把持好重心,子女才能够随之绽放自己的能力。当父母以无条件的信任去爱孩子的时候,孩子必会走向成功之路。
目录
前 言
1 父母是弓
审视父亲的角色
要做孩子的后盾
不做跟风的家长
完整的家庭是给孩子的爱
2 孩子是箭
孩子不是你的所有物
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天赋
没有“问题学生”
抓住教育的关键期
3 让孩子抱有愿望
幸福的标杆人生
从长远的角度去展望人生
正义的失败比不义的成功更美
让孩子铭记家训
从小培养孩子的奉献精神
4 由父母来拉弓弦
将孩子培养成自信热情的孩子
信他,才能教好他
减少父母与孩子之间矛盾的沟通方法
一起思考
教育实际情况1:早期教育,英语教育
教育实际情况2:培训学校,非传统学校
寄语 相信子女能够取得成功
作者介绍
李宗哲,毕业于首尔大学微生物系,后就读于韩神大学神学院,攻读神学硕士。如今在攻读新约学博士课程,同时也是韩国“光和生命”教会的牧师。身为两个孩子的父亲,他非常关心如何培养孩子,并为此不断学习。
文摘
序言
坦白讲,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会罗列各种成功案例的励志读物,但事实证明我的预判完全错了。这本书更像是一部深刻的批判性反思录,它冷静地剖析了现代教育体系中那些被过度包装的“进步”口号背后的逻辑谬误。作者对“衡量标准”的质疑尤为尖锐,他指出,我们总是忙于测量那些容易测量的东西,却恰恰忽略了教育中最核心、也最难量化的部分——比如创造力、韧性和内心的平静。这种“反向工程”式的分析,让我对那些光鲜亮丽的教育数据产生了本能的警惕。书中的论证逻辑严密得令人佩服,它不是靠情绪驱动,而是像一个冷静的法官,在证据和推理的基础上,对既有的教育实践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审判”。它的文字节奏感把握得极好,时而如涓涓细流般引导你进入情境,时而又如惊雷般击碎你的固有观念。读完后,我的行动指南并没有变得更明确,但我内心深处对“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图景却变得无比清晰和坚定。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提供了一种“抵抗平庸”的文化武器。它没有提供速效药方,而是教会读者如何保持一种健康的怀疑精神,尤其是在面对教育领域的“时髦”趋势时。作者对“知识的占有”与“智慧的形成”之间的鸿沟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探讨,让我意识到,单纯的信息堆砌永远无法等同于真正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我尤其欣赏它对“失败”的重新定义,书中将之视为学习曲线的必然组成部分,而不是需要被掩盖的污点。这种对脆弱性的接纳,是整本书中最具人文关怀的部分。行文之间,作者保持了一种恰到好处的距离感,既不显得高高在上,也不过度亲近,让读者能够保持充分的思考空间。这本书的排版和用词也体现了其内核的审美:简洁、有力、不拖泥带水。它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反馈模式,思考我们是否无意中扼杀了他们探索未知的好奇心。这是一本需要反复阅读,并随着自身阅历增长而不断有新感悟的经典之作。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那种被深深触动的,源自内心深处的共鸣。它没有宏大的叙事或者激动人心的口号,而是专注于那些微小、却决定性的瞬间——一个眼神的交流,一次耐心的等待,一句不带评判的倾听。作者对“个体差异”的尊重,绝非流于表面的口号,而是渗透在每一个细微的观察和分析之中。我感觉作者像是站在每一个教育现场的角落里,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着学习者与环境的微妙互动。书中对“环境塑造人”的论述尤其深刻,它提醒我们,教育的本质可能并非“灌输”,而是“设计一个有益于成长的生态系统”。这种系统性的思考,将传统的师生关系、课程设置乃至整个社会文化都纳入考量范围,展现出极高的理论自觉性。文字风格非常洗练,没有一句废话,每一个词语的选取都像是经过了反复的锤炼,确保信息最大化的传递,同时避免了学术著作常见的枯燥感。对于那些在实际工作中感到迷茫,渴望寻找更人性化、更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教育工作者或家长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它提供的不是简单的操作手册,而是一种更深刻的“存在方式”。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独特,它像是一部结构精巧的音乐作品,主题在不同的乐章中反复出现、变奏和深化。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教育的终极目的”这一宏大命题所采取的解构手法。它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通过引入跨学科的视角——从认知心理学到社会人类学——来拓宽我们的思考边界。其中关于“非预期学习”的章节,让我印象极其深刻。作者论证了那些计划之外、甚至被视为“失误”的经历,往往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塑造力量。这与我们追求的“可控性”和“标准化”教育路径形成了强烈的张力,迫使读者去质疑:我们到底是在培养符合规范的机器,还是在扶持一个能够独立探索世界的生命?这本书的语言充满了思辨的力量,它不迎合读者的既有认知,反而常常提出一些令人不安却又振聋发聩的问题。阅读它就像进行一场高强度的智力体操,虽然过程略感吃力,但完成后的精神上的舒展和清晰感是无与伦比的,它提升了我对“好”与“坏”教育的判断标准。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一场思维的冒险,它没有给我任何预设的答案,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把我带入一片充满挑战和惊喜的知识森林。作者以一种近乎哲学的姿态,探讨了我们习以为常的那些教育概念,比如“效率”、“目标”和“成功”。我特别欣赏它对“过程”的推崇,那种不急于求成、允许犯错、甚至鼓励偏离轨道的态度,与当下社会对快速出成果的集体焦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阅读过程中,我经常停下来,对着书页沉思良久,它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对学习和成长的理解。比如,书中对“无用之学”价值的辩护,就让我这个长期被功利主义熏陶的人耳目一新。它不是在说教,而是在用一系列精妙的论证和生动的案例,构建了一个更宽广、更具包容性的教育图景。那些复杂的理论被作者用极其克制的笔触娓娓道来,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让人在阅读的每一个章节都能感受到思想的火花被点燃的喜悦。这本书需要的不是快速浏览,而是沉浸式的体验,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在教育观念上的局限与渴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