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前必读】:
本店销售的书籍包含(二手旧书、新书)均为正版,品相可能因为存放时间长短关系会有成色不等,请放心选购。
付款后,不缺货的情况下,48小时内发货,如有缺货的情况下,我们会及时在聊天窗口给您留言告知。
发货地为北京,一般情况下发货后同城次日可以到达,省外具体以快递公司运输为准。
二手书籍,8成新左右,不缺页,不影响阅读和使用,发货前会再次检查。
二手书籍,没有光盘、学习卡等附带产品。
二手书籍,或多或少都有笔记和重点勾画,比较挑剔和习惯用新书的买家请谨慎购买。
望每位读者在收货的时候要验货,有什么意外可以拒签,这是对您们权益的保护。
注意:节假日全体放假,请自助下单;如需帮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祝您购物愉快!商家热线: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书名:诸城刘氏家风(中国名门家风丛书)
定价:26.00元
作者:张其凤,屠音鞘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01015095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张其凤、屠音鞘编*的《诸城刘氏家风》讲诸城刘氏家风,诸城刘氏一门共出了42个举人(含11个进士),152个监生(含18个贡生),59个庠生,计264个科名。其次是仕宦望族:刘氏自五世至十四世,有7人官至二品以上,3人官至一品。刘统勋、刘墉父子先后入相,且为贤相。再次为文化世家:刘统勋为有清一代水利、刑名名臣,刘墉书法为清代帖学之冠,刘奎为清代瘟疫学家,刘喜海为钱币学的奠基人、的金石学家、大藏书家。家风是:清廉爱民的为官之道,慎终追远的处世之道,孝悌为本的睦族之道,令德不磨的女眷风范。本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是了解刘氏家风的一本很好的通俗读物。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不得不说,这本书在细节上的考究达到了令人赞叹的程度。作者似乎是把每一位刘氏先辈都当做了一个独立的、复杂的人来描绘,而非扁平化的符号。书中对于不同时代背景下,家族成员在职业选择、婚姻观念上所经历的思想挣扎和妥协,都有细致入微的刻画。这让“家风”这个抽象的概念,落到了实处的、可感知的行为和思想模式上。它让我明白了,一个强大而有韧性的家族,必然是能够容纳不同声音,并能通过内部的辩论和修正来适应外部环境的。其中一章专门探讨了刘氏家族对知识分子的态度,那种既推崇学问又警惕清高自傲的复杂心态,简直是古代精英阶层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家族史范畴,它为我们研究中国传统士大夫阶层的生存智慧提供了珍贵的微观样本。读完后,我感到自己对“传承”二字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那是一种需要不断努力、用心去浇灌的生命活动。
评分这本讲述弘诸城刘氏家风的书,真是让我茅塞顿开,尤其是在阅读那些关于家族精神和代代相传的理念时,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先辈们的智慧。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家风”这个概念很感兴趣,因为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规矩,更是一种浸润在生活细节中的价值观。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它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流水账式的记录,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将刘氏家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挑战与应对展现得淋漓尽致。比如,书中对“耕读传家”的深刻阐释,让我重新思考了教育在现代家庭中的位置。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保持专注和定力,坚持对知识的追求,书中给出的答案是如此的朴实而有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先人如何处理家族内部矛盾时所展现的克制与智慧,那种平衡了家族荣誉感与个体需求的艺术,真是高明。这本书不仅仅是为刘氏后人而写,更像是对所有渴望构建稳固家庭基石的现代人发出的一份邀请函,邀请我们一同回溯时光,汲取古老智慧的养分。
评分读罢此书,内心涌动着一股对历史的敬畏之情。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在史料的梳理和解读上的功力,那些看似零散的家族信件、族谱片段,经过精心编排和润色,竟然能构建出一个如此立体、有血有肉的家族群像。书中对于刘氏家族如何适应社会变迁的描绘,尤其让我感到震撼。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一个家族如何既能坚守核心价值观,又不至于被时代洪流所淘汰,这其中的平衡术,实在值得深思。书中对一些关键人物的性格侧写极其到位,比如某一代的族长,他那种“刚柔并济”的领导风格,既能以身作则,又能体恤下属(族人),让人不禁联想到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以人为本”。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最大的价值不在于它记录了一个家族的历史,而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可以被提炼和借鉴的“生存哲学”。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家族力量,源于代代相传的责任感和对共同目标的执着。
评分我通常不太容易被这种偏重家族历史的书籍完全吸引,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和叙事节奏,却牢牢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它的语言风格是那种沉静而有力量的,如同陈年的老酒,初闻清冽,细品则醇厚悠长。书中对于刘氏族人在处理社会责任和宗族义务之间的关系的探讨,非常发人深省。在古代社会,宗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如何处理好对外的“义”和对内的“和”,是一个永恒的难题。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美化历史,而是坦诚地揭示了一些家族内部曾经出现的裂痕和挑战,这使得整个叙事更加真实可信。特别是当描述到某个关键时刻,家族成员如何通过集体智慧化解危机时,那种集体主义的温情与力量感扑面而来。这本书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现代人日益原子化的家庭结构中缺失了哪些连接和支撑。它让人开始反思,我们今天所追求的“自由”与“独立”,是否是以牺牲更深层次的归属感为代价的。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触动,在于它对“精神遗产”的定义。它远超出了物质财富的传承,而聚焦于那些无形的、看不见的精神财富如何塑造一代又一代的个体。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家训的解读部分,那些看似简单的格言警句,被放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进行剖析,才明白其背后蕴含的复杂决策逻辑。比如,关于“勤俭持家”的篇章,它不是空洞地要求节约,而是阐述了勤劳如何带来独立自主的尊严,以及节俭如何是对未来负责任的态度。这种将道德准则与现实生存紧密结合的论述方式,极具说服力。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地会停下来,对比一下我自己的家庭教育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感受颇深。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有匠心,它不是简单地按时间顺序排列,而是像一幅精美的织锦,将不同主题的线索巧妙地穿插在一起,使得阅读体验层层递进,充满了发现的乐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