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儿子“教”我学:北外教授妈英语教养日记

英语,儿子“教”我学:北外教授妈英语教养日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曹文,肖博文 著
图书标签:
  • 亲子教育
  • 英语学习
  • 母子关系
  • 语言学习
  • 家庭教育
  • 北外
  • 育儿经验
  • 英语口语
  • 学习方法
  • 教育日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乐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ISBN:9787513524162
商品编码:2950354410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英语,儿子“教”我学:北外教授妈英语教养日记

定价:38.00元

作者:曹文,肖博文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0-01

ISBN:9787513524162

字数:

页码:20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之后,外研社携好老师+好妈北外教授曹文,以亲历教养故事为您指点孩子英语成长正确之路!
   一个小男孩的英语成长(从几个单词——到创作数万字小说,玩转英语、英语!)
   一个孩子的教育成长(从依赖妈妈——到自主探究、阅读、思考)
   一位英语教授对传统英语学习方式的颠覆与思考(记单词、学语法、背课文?还是……)
   一位既是老师又是妈北外教授,在孩子英语成长之路上投入的爱、智慧与坚持!

内容提要


《英语,儿子“教”我学:北外教授妈英语教养日记》以青少英语教育这个“一发不可收拾”的话题的开端,特意把焦点放在了儿子英语成长的故事上,因为他的点滴进步时刻发生在我的身边,这种亲历就像整天拿着放大镜做研究一样,让我看得通通透透;更因为我对青少英语教育事业的热爱由他而起,也随着他的成长而欲罢不能,我首先是作为一个妈妈,而不是一名老师来体验这一切的……
   《英语,儿子“教”我学:北外教授妈英语教养日记》以日记的形式,从妈妈和英语老师的双重视角,真实记录了儿子肖博文从8岁到12岁英语成长的点点滴滴。孩子从仅认识几个英语单词到独立创作累计20多万字英文小说的“飞跃”实例,颠覆了作者对英语学习方法的认知,也引发了其对少儿英语教学的思考、探索与实践。
   作为“英语可以这样学”丛书的部,作者希望通过分享她的故事与思考,让家长朋友们相信:英语的奇迹属于孩子,孩子的奇迹英语——而这和父母懂不懂英语无关,只与爱、智慧和坚持有关。只要父母有心,这样的奇迹就会发生在我们身边!

目录


引子
前言
1 起步篇
1.妈妈,我害怕……
2.赢得开门红
3.儿子的次作业
4.约见班主任
5.怎么可以没有教材?!
6.不同颜色的测验卷子
7.谁说英餐不好吃
8.次课堂发言
9.看不懂的英语
10.我的“重大发现”
11.上学忘带书包,却赢得彩蛋
12.博士论文不过如此
13.儿子八岁了!
14.情迷尼斯湖
15.儿子开始写了
16.悄然而生的梦想
17.英语是这么琢磨出来的
18.英语“爆炸”
19.让儿子成长的伦敦之旅
20.一套神奇的书
……
博文妙语录1
2 成长篇
1.读物!读物!
2.拼字游戏我又输了
3.“不务正业”的想法开始萌发
4.儿子的新“事业”
5.我和儿子每天的英语生活
6.无师自通学英语
7.自然习得多美妙
8.学校开放日的英语课
9.魔幻钥匙开始发光了
10.黄金年龄意味着什么?
11.我和儿子去“卧底”
12.兴趣有多重要
13.让阅读就是阅读
14.山寨版《堂吉诃德》
15.“头发”非“头上的毛”
16.当学英语不再是学英语
17.拥抱胜利
18.用英语去学与学英语去用
19.备战PET考试
20.少年无畏
……
博文妙语录2
3 篇
1.我和儿子一起成长
2.小升初在英国
3.什么是学校的骄傲?
4.参加小学结业式
5.欧洲再一回
6.中国人无处不在
7.小小历史学家
8.“懵喳喳”的儿子
9.湖光山色
10.一天走三国
11.威尼斯“诗人”
12.诗意沉醉的比萨和佛罗伦萨
13.永恒罗马城
14.中国孩子美如仙
15.没谱妈妈和博学儿子在巴黎
16.拦也拦不住的激情
17.阅读是金
18.“龙”腾“虎”跃的圣诞
19.儿子去“交换”了
……
博文妙语录3
结束





作者介绍


曹文,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英国诺丁汉大学博士,北外网络教育学院院长,北京外国语大学青少英语(E-plusfor K-12)教学顾问,北京外国语大学PASS(Program for Academic Success)留学基地教学顾问。
从事大学专业英语教学20多年,2008年开始,亲历8岁儿子在英语阅读及写作方面的突破和,备受启发,开始“不务正业”地关注青少英语教育,并被这一事业深深吸引。
曹文在少儿英语教育领域参与的主要项目包括:
“北京外国语大学青少英语”(E-plusforK-12)教学顾问;
北京外国语大学少儿英语教师能力证书设计师,授课专家;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中小学英语网络教学模式研究”项目负责人;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中小学生英语阅读分级阅读体系标准研制”项目参与人;
2010年和2011年,“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北京外国语大学全国中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授课专家;
剑桥国际少儿英语网络学习平台(.kidsbox365.)设计师;
2009年“外研社朗文杯”全国新概念英语背诵比赛全国总决赛评委。

文摘


引子
儿子今年12岁,酷爱写作。从8岁到现在已累计创作了约20万字的英文小说。我问他奇思妙想从何而来,他写下这段古文:
安居,而思天下惊异神奇之物。
东海有鱼,其名为匆。匆居东海之渊,食长须之鲸,饮七海之水。千年而化为虹,始于东海之渊而止于西海之滨。西海者,异域也。有士邺陀生于西海,而欲之东海,遂入大虹而行之,过六年而未能至也。七年,入仙境。见一仙木顶天,其果落而生梧桐,其叶落而生醴泉,其枝落而生练实,三江出之根系,有蝶绕仙木而行,是以思之蝶。邺陀欲近之,以观其奇景,见一巨蝶而问曰:“此乃仙境乎?”蝶答曰:“万物有奇思,而其思皆化为蝶,以盘庄子之木。庄子者,梦蝶之人也,其道莫测。”邺陀居于此数年,思庄子之至道,其奇思化为巨石,石落,而坠于北京之城。后有民以之为屋,吾居之,日梦其源,遂欲思天下奇物以作《安居思奇物录》。
您会问,这不是一本关于孩子学英语的书吗?怎么谈古文?您说的没错,请接着往下看。
我挑战儿子:“你写的都是英文小说,怎么会是庄子给你的灵感呢?”于是他又写下这段英文:
Thousands of years ago, Athena, the Goddess of Knowledge, gave the Greek city Athens a gift—aolive tree. This tree was the symbol of peace and knowledge. A dove came dowto the tree and took a seed. It flew the seed into the sky. Years had passed. There came the new Norse gods and the tree that carried the world—Yggdrasil. Yggdrasil symbolized power and energy. The seed oits highest branch was caught by the gravity of the earth and fell dowinto the soil. Meanwhile, Adam and Eve ate aapple from the tree of knowledge and dropped its seed into Tigris. I2008, the seeds ithe sky, ithe soil and ithe river met at a tree iOxford. A boy happened to be sitting under that tree, meditating. The seeds dropped ohis head and all of a sudden, he was inspired. That boy was me. From theon, I started to write English stories to release this power of inspiration.
中译文
很久很久以前,智慧女神雅典娜送给希腊城市雅典一份礼物——一棵橄榄树。这棵树是和平和智慧的象征。一只鸽子飞到树上,衔起了一粒种子,把它带到空中。很多年过去了,出现了新的北欧诸神和能够托起世界的一棵树——世界之树。世界之树代表着权力和力量。它高枝上的种子受地心引力的影响,掉到了土壤里。此时,亚当和夏娃吃了智慧树上的一个苹果,并把它的种子丢到了底格里斯河中。2008 年,天空、土壤和河流中的种子在牛津的一棵树上会合。一个男孩恰巧坐在这棵树下冥想。种子掉到了他的头上,忽然间,他有了灵感。那个男孩就是我。从那时起,我开始创作英文故事,来释放这灵感的力量。
我感叹:“希腊神话、北欧传说、故事,还有牛顿那棵树,不管是真是假,这些事碰在一起没有奇思妙想也难呀,用英文写出来也算是名副其实吧。”
本书讲述的正是儿子四年间从英语零起点到创作约20万字英文小说的故事。
……

序言


曹老师,拜读了您的文章,我有想成为老师的欲望,更有想成为妈欲望,犹如心中燃起了小太阳。
   ——匿名网友
  
   博文的经历不可能复制给每个孩子,但曹老师的爱、智慧与坚持却深深打动了我。“父母可以不会说英语,却不可以不懂英语教育!”这一点我严重同意!
   ——网友大重
  
   曹老师,我是在附小的讲座上知道您的故事和观点的。很多年了,听完讲座让我由衷地而不仅仅是出于礼貌鼓掌的,您是一个。
   ——网友yayfeng
  
   毕竟大多数孩子无法出国,既然呆在,就要适应的体系。曹老师的故事让我看到寻求这个体系与我们信念间对大平衡的希望。
   ——网友靖熙妈妈


《英语,儿子“教”我学:北外教授妈英语教养日记》 内容梗概: 本书并非一本枯燥乏味的英语教材,也不是一本高屋建瓴的教育理论著作。它是一位母亲,一位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英语教授,在与儿子共同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记录下的真实、鲜活、充满智慧与温情的教养日记。在本书中,您将看不到那些冰冷的单词列表、晦涩的语法规则,也看不到家长对孩子严苛的督促和命令。取而代之的,是母子二人之间平等、有趣的互动,是学习英语过程中一次次出乎意料的“反转”,是家长在孩子身上重新发现英语魅力、重拾学习热情的过程。 作者本身是英语教育领域的专家,拥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然而,当面对自己的孩子时,她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似乎不再适用。儿子对英语的学习,并非一蹴而就,也非一帆风顺。他会有自己的节奏,有自己的兴趣点,也会遇到瓶颈和挑战。正是这些“意外”和“挑战”,促使作者不得不放下“教授”的身段,以一个“学生”的姿态,跟随儿子的脚步,重新审视和体验英语学习。 本书的核心在于“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在日常生活中,儿子以他独特的视角和方式,引导着母亲学习英语。他可能会因为一部动画片而对某个英文单词产生浓厚兴趣,会因为游戏中的英文提示而主动去查阅词典,会因为一句流行歌曲的歌词而反复哼唱并试图理解其含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点滴,却成为了母亲重新发现英语的契机。她开始关注儿子真正的兴趣所在,并以此为出发点,将英语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例如,当儿子迷恋上某个英文动画片时,母亲不再仅仅关注其情节,而是会和他一起抠细节,模仿人物的发音,讨论台词的含义。当儿子因为某个英文游戏而苦恼于无法理解游戏指令时,母亲会耐心和他一起查找字典,甚至一起学习相关的游戏术语。当儿子因为英文歌词而产生共鸣时,母亲会和他一起研究歌词的意境,感受语言的魅力。在这个过程中,母亲的角色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陪伴者、引导者和共同学习者。她从儿子身上学到了如何用更轻松、更具象、更贴近生活的方式去理解和运用英语,也重新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和动力。 本书的价值体现在多个层面。 首先,它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亲子英语学习模式。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学英语,家长就应该扮演“老师”的角色,严格要求,反复纠正。然而,本书告诉我们,家长也可以是“学生”,与孩子一同成长。这种“反向教学”的模式,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孩子的学习压力,更能够建立起更加平等、友好的亲子关系。当家长能够放下身段,以欣赏和学习的眼光看待孩子的进步时,孩子会感受到更多的鼓励和自信。 其次,它提供了大量接地气的英语学习方法和案例。 书中没有虚头巴脑的理论,而是充满了具体、生动的例子。例如,如何利用孩子喜欢的卡通人物来学习词汇,如何通过一起看电影、听音乐来提升听力和语感,如何通过简单的英语对话来练习口语,如何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来创造英语环境等等。这些方法不仅易于操作,而且效果显著,能够为广大家长提供可行的借鉴。 再者,它强调了英语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很多时候,我们强迫孩子学习英语,是为了应试,是为了升学,却忽视了语言本身的魅力。本书通过母亲和儿子共同学习的经历,展现了当学习与兴趣结合时,所产生的强大内在驱动力。儿子对英语的热爱,并非源于家长的高压,而是源于他对世界的好奇,对新事物的渴望,以及对通过语言去探索更广阔世界的向往。母亲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能够放下功利心,全身心地投入到这场特殊的“英语学习之旅”中。 此外,本书还触及了“教授妈妈”的成长。 作为一个在英语教育领域浸淫多年的专家,作者在与儿子共同学习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观念的挑战和认知的刷新。她开始反思自己过往的教学方法是否过于僵化,是否忽略了学习的本质。她从儿子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英语的表达方式,更是教育的初心和智慧。这种“回炉重造”式的学习,让她的教育理念更加成熟和完善,也让她对英语这门语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本书的语言风格轻松幽默,充满生活气息。 作者用朴实而富有感染力的文字,记录下母子二人的点滴日常。那些幽默的对话,那些温馨的瞬间,那些充满智慧的顿悟,都将读者带入到他们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您会不时地被母子间的互动逗乐,也会被作者的教育智慧所打动。这种亲切的叙事方式,使得本书读起来丝毫不会感到枯燥,反而引人入胜,爱不释手。 本书的目标读者非常广泛。 家长们: 无论是正在为孩子英语学习发愁的家长,还是对亲子教育有独特见解的家长,本书都能提供宝贵的参考和启发。您将在这里找到培养孩子英语兴趣的有效方法,学习如何与孩子建立更和谐的亲子关系,以及如何成为孩子学习道路上的最佳伙伴。 英语学习者: 即使您已经脱离了应试教育,对英语学习仍抱有热情,本书也能为您带来新的视角和学习灵感。您或许能在书中的案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或许能从中学习到更具趣味性和实践性的学习技巧。 教育从业者: 本书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方法,对于英语教师、教育研究者而言,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它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的视角,强调了学习的个体化和趣味性。 总而言之,《英语,儿子“教”我学:北外教授妈英语教养日记》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育儿百科”和“英语学习指南”。它以一位母亲的真挚情感和一位教授的专业智慧,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有趣的亲子英语学习画卷。它告诉我们,学习不应该成为负担,而应该是快乐的旅程;教育不应该只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是心灵的陪伴和共同的成长。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学好英语,更是关于如何用爱和智慧,与孩子一同探索世界,一同收获成长。 在这本书中,您不会找到“标准答案”,但您会找到无数的“可能”。您会看到,当家长放下“权威”,拥抱“好奇”,当学习不再是“任务”,而是“乐趣”,当英语不仅仅是语言,更是连接心灵的桥梁时,一切都会变得不同。这本笔记,是母爱的见证,是教育的探索,更是关于爱与学习最美好的诠释。 让我们一起跟随这位“北外教授妈”,踏上这场充满惊喜与感动的英语学习之旅吧!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此书,我感受到一种被“赋权”的力量。作者没有贩卖焦虑,反而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坐在我对面,分享她的“不完美”的成功。她所倡导的教育观,是建立在对个体差异的充分尊重之上的。她似乎在告诉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复制自己,而是帮助孩子发展出他们自己最独特的潜力。书中对亲子关系中“松弛感”的追求,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为了追求效率而牺牲了陪伴的质量。作者通过她的日记,展示了如何平衡高要求和高质量的亲密关系,如何在学习的“严肃性”中穿插轻松和乐趣。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英语学习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在爱与规则中,培养一个独立、自信且富有韧性的人的深刻哲学实践记录。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充满了英式幽默的轻快感,即便是在探讨一些看似严肃的教育问题时,也总能找到恰到乌云的诙谐点缀。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家庭互动时的那种画面感,仿佛每一个场景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她的观察角度非常独特,总能从孩子的视角去理解某些行为背后的动机,而不是简单地用成人的逻辑去评判。这种“换位思考”的能力,是这本书中反复强调却又难以言传的精髓。此外,书中穿插的那些关于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流的思考,也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它让我意识到,学习一门语言,绝不仅仅是掌握词汇和语法,更是一场深入理解另一种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的旅程。这种宏大的视野,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育儿指南范畴,成为了一本关于如何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下一代的宝贵参考书。

评分

这本记录了母亲在教育过程中展现的智慧与坚持的书,读来让人感到一股暖流。它不仅仅是关于语言学习的技巧分享,更深刻地触及了家庭教育的核心——如何以一种尊重、理解且充满爱意的方式引导孩子成长。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贴近生活,那种在日常琐事中发现教育契机的能力,让人不禁反思自己在陪伴孩子时的态度。比如,她如何巧妙地将生活中的挑战转化为提升孩子能力的契机,而不是简单地施加压力,这一点尤其值得称道。从文字中,我能感受到一种非常细腻的情感流动,作者对儿子成长的每一个微小进步都倾注了由衷的喜悦和思考,这种真诚的记录,远比任何枯燥的说教来得有力。读完后,我仿佛也完成了一次与自己内心深处教育理念的对话,受益匪浅。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范例,证明了教育的成功并非取决于昂贵的课程或复杂的理论,而是源于父母的用心和持续的陪伴。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在结构安排上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时间线或者主题分类的僵硬模式,而是像一本精美的散文集,每一篇都能独立成章,但又相互呼应,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哲学体系。最打动我的是作者对于“鼓励”这一教育工具的深度挖掘。她展示了如何将表扬从空泛的赞美,转化为具有具体指导意义的反馈。例如,她会细致地描述自己是如何引导儿子发现自己努力的过程,而不是仅仅聚焦于结果的好坏。这种对过程的肯定,极大地增强了孩子的内在驱动力。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记录,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和教育学素养的完美结合。对于渴望提升亲子沟通质量的父母而言,这本书提供的那些实操性的语言范例,简直就是一本活的“情商手册”,值得反复研读和模仿实践。

评分

整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种非常放松且富有启发性的过程。我欣赏作者那种将专业知识与个人生活完美融合的笔法。她似乎没有刻意去“指导”读者该怎么做,而是通过分享自己真实的经历和心路历程,让读者自然而然地吸收养分。特别是那些关于如何应对孩子学习中出现的挫折和反复的章节,写得尤为深刻。她没有美化“完美育儿”的假象,反而坦诚地记录了自己作为母亲也会有的焦虑和自我怀疑,但更重要的是,她展示了如何克服这些情绪,并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这种坦率让这本书充满了人情味,让人觉得这位北外教授的身份光环褪去后,她首先是一位有血有肉、在摸索中前行的母亲。这种可复制的经验,对于那些在鸡娃与放养之间摇摆不定的家长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指引我们回归教育的本质——理解孩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