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不娇不宠,培养女孩的50个细节
定价:12.8元
作者:《微经典》编委会
出版社:江苏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753448759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怎样让不同性别的孩子实现优势**化,这是值得每个家长深思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我国传统家教古训“女孩富养”是深具现实意义的。针对家庭教育的被忽视与不得法,本书将中国传统家教古训延展、深入,书中先阐明了女孩富养的必要性,又对富养女孩的着重点进行了详尽论述。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既有极具代表性的亲子教育案例,也有简单实用、操作性强的教育方法。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说实话,现在的育儿书籍汗牛充栋,很多都是换汤不换药的重复论调,让人读着读着就昏昏欲睡。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和切入点,相当有新意。它没有采用那种居高临下的“专家指导”口吻,反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阅历深厚的长辈,在跟你娓娓道来她多年来观察到的现象和总结出的真知灼见。我最欣赏它在“自立”这个议题上的阐述。很多家长在培养女孩独立性时,往往只注重生活技能,比如自己叠被子、自己收拾房间,这些固然重要,但这本书更深入地探讨了“精神独立”的重要性。它似乎在暗示,一个真正强大的女性,首先是思维上的独立,不依附于他人的评价,不被外界的眼光所裹挟。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边界感”的探讨,这一点在我的家庭教育中一直是个薄弱环节。我总担心拒绝孩子的要求会显得我不够慈爱,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清晰且坚定的边界,才是给予孩子安全感和尊重他们自主权的最佳方式。读完这部分,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在处理一些“不合理要求”时,是不是过于软弱,反而剥夺了孩子学习拒绝和尊重的机会。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清新自然,没有那种生硬的理论说教,读起来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但其内核却非常坚实有力。其中关于“抗挫折能力”的章节,对我来说是醍醐灌顶。我们常常把挫折教育理解为“故意制造困难”,但这本书显然提升了层次。它强调的不是“制造”困难,而是“正确应对”已发生的困难。我记得书中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关于“如何对待失败的考试成绩”,它建议家长应该把重点放在分析过程而非评判结果上,引导孩子去找出“可控因素”并制定下一步改进计划。这种“成长型思维”的植入,对于一个正在建立自我认知体系的孩子来说至关重要。它教会孩子,失败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明确指向下一步行动的信号。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孩子未来人生的深切期盼,希望她们能成为一个可以自我修正、持续迭代的“终身学习者”,而不是一个害怕犯错的完美主义者。这种细腻的引导,比严厉的训斥有效百倍。
评分翻阅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它在“规则意识”的建立方面,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并且将它与“爱”的关系处理得极其巧妙。很多父母在执行规则时,总会因为心软而半途而废,导致孩子反复试探底线。这本书提出的观点是,严格执行规则,恰恰是表达深沉而理性的爱的最高形式。因为你是在为她未来的社会适应性做铺垫。它不会直接告诉你“你要惩罚孩子”,而是会提供一系列非常人性化的沟通策略,如何在坚持原则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去共情孩子的情绪。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延迟满足”的讨论,它不是单纯地要求孩子等,而是教会孩子理解“等待的价值”和“规划的乐趣”。这种将“约束”转化为“赋能”的思维转变,彻底打消了我对“严厉教育会伤害亲子关系”的担忧。我感觉自己像是拿到了一份行动纲领,不仅知道“该做什么”,更明白了“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如何优雅地去做”,这对于一个渴望平衡爱与管教的家长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礼物。
评分我是一个对“文化素养”非常看重的家长,总觉得现代教育里对人文精神的培养有所缺失。这本书在处理“娇惯”与“修养”的关系时,展现出了一种非常微妙的平衡感。它并非提倡要将孩子塑造成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书呆子,而是强调内在的涵养如何支撑起外在的坚韧。读到关于“审美教育”的那几章,我深受触动。审美不仅仅是关于艺术品鉴赏,更是关于对生活细节的敏感度,对真、善、美的基本判断力。书中提到的如何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去引导孩子建立自己的“品味系统”,非常具体实用。比如,如何选择书籍、如何布置自己的小天地,这些看似琐碎的事情,实则构筑了孩子未来的精神底色。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不娇”不是粗放散养,而是需要用高标准的精神滋养去雕琢,让孩子的心灵世界足够丰盈,自然就不会轻易被外界的浮华所迷惑或打倒。这种由内而外的贵气,才是现代父母应该追求的目标。
评分这本书拿到手里,首先就被它的名字吸引了,那个“不娇不宠”四个字,简直像一声警钟,瞬间把我从那些充满“小公主”幻想的育儿观念里拉了出来。我一直觉得,现代社会对女孩的保护似乎有点过度了,生怕磕着碰着,生怕受委屈,结果养出来的孩子,要么是玻璃心,要么就是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本书显然是站在一个非常清醒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的。我特别欣赏它强调的“细节”二字,教育孩子,尤其是培养女孩子的品质,从来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藏在每天的柴米油盐、晨起睡醒的习惯里。比如,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情绪韧性,书中提到的那些具体场景,让我一下子就找到了共鸣点。我记得有一次我女儿因为玩具坏了而大哭不止,我当时的处理方式就是赶紧买个新的,结果反而助长了她“用物质解决问题”的倾向。这本书里的某些观点,指引我未来应该如何引导她去面对“失去”和“不完美”,而不是简单粗暴地用补偿来平息风波。这种由内而外的塑造,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教育,它不是空泛的说教,而是落地到生活中的每一步操作指南,让人读起来踏实,充满了行动的动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