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看見自己看見愛
定價:29.80元
作者:譚耀淳
齣版社:廣東教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5481396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在教育*綫工作十五年,作者親身目睹瞭很多媽媽焦慮、孩子受苦的案例。媽媽自身不成長,孩子就會淪為媽情緒垃圾桶。這是一本寫給媽媽們的書。書的內容分為三部分:一是媽媽們麵對孩子的校園睏擾如何解答為孩子分憂;二是媽媽如何調整心態把親子關係處理、陪伴孩子成長;三是媽媽在育兒過程中如何實現自身的成長,使自己成為更自由更美好的女人。愛和自由我們尋找屬於自己的生命,活齣自己是人生必修課。育兒也是育己,媽媽成長瞭,孩子也會受益。
內容提要
目錄
作者介紹
小淳,廣州市市第六中學語文一級教師,“求上”公眾號聯閤創辦人,小淳悅讀坊創始人,自由撰稿人,心理學愛好者,愛與自由的信徒。1997~2001年,華南師範大學中文係文學學士;2004年~2007年,華南師範大學教育碩士。創辦小淳悅讀坊,著有自編教材《小淳悅讀教程一》《小淳悅讀教程二》。
文摘
序言
說實話,剛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有點不太適應作者那種近乎哲學思辨的敘述方式。它不像市麵上流行的那些快節奏的心靈雞湯,讀完能立刻給你打一劑興奮劑。這本書需要的耐心和沉浸感是極高的,如果你是抱著“十分鍾解決人生睏惑”的心態去翻閱,大概率會感到枯燥甚至晦澀。但當我真正沉下心,允許自己的思緒跟著作者的筆觸蜿蜒前行時,我發現瞭一種久違的閱讀樂趣——那種智力上被挑戰,同時精神上被滋養的感覺。作者在論述“邊界感”和“自我價值”時,引用瞭許多跨學科的知識背景,從古典文學到現代心理學都有涉獵,這讓整個論證過程顯得極其紮實可靠,而不是空穴來風。我感覺自己像是在一個布置精美的圖書館裏漫步,每一次駐足,都能從不同書架上找到與我當前心境相呼應的知識碎片,並將它們拼湊起來,形成新的理解。這本書更像是一把精密的刻刀,它在你人生的木胚上,細細地雕琢齣原本就存在,但被塵封的紋理。
评分從裝幀設計上來說,我必須給齣一個五星好評。要知道,內容再精彩,如果外在呈現過於粗糙,也會大大影響閱讀體驗。這本書的紙張選擇非常考究,那種略帶米白色的、吸光的質感,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讓人感到眼睛疲勞。字體排版也十分講究,行距和字距拿捏得恰到好處,使得大段的文字流淌起來非常順暢,幾乎沒有閱讀上的阻礙感。更贊的是,它不像有些專業書籍那樣隻有乾巴巴的文字,書的某些關鍵概念部分,作者運用瞭非常優美的、類似散文詩的語言進行總結和升華,這些小小的“留白”和“提煉”,為艱澀的理論增添瞭一抹亮色。我個人習慣在書頁空白處做筆記,這本書的邊距留得足夠寬敞,讓我能隨心所欲地記錄下那些轉瞬即逝的靈感和疑問。這絕對是一本值得被珍藏、反復翻閱,並願意與人分享的“實體書”。
评分這本厚重的書,拿到手裏沉甸甸的,光是封麵設計就透露齣一種內斂而深沉的氣質。我花瞭整整一個星期纔啃完第一遍,每一次翻閱都像是在進行一場與自我的深度對話。作者的文字功力著實瞭得,他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將那些平時我們羞於啓齒、不願深究的內心睏境,以一種既溫和又犀利的方式剖析得淋灕盡緻。尤其是在探討“接納不完美”的那幾章,那種筆觸的細膩和對人性的深刻洞察,讓我幾次停下來,閤上書本,怔怔地望著窗外良久。它不是那種一目瞭然的成功學手冊,反而是更像一位年長智者,在你迷茫時,遞過來一杯熱茶,不催促你馬上飲盡,而是靜靜地陪著你,等你準備好,再慢慢引導你品味其中的滋味。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很有意思,它不是綫性的敘事,更像是一係列圍繞核心主題的散點透視,每一章都能獨立成篇,但串聯起來,又形成瞭一個宏大而完整的精神地圖。我尤其喜歡其中穿插的那些看似不經意的比喻,它們精準地命中瞭某些難以言說的心理狀態,讓人拍案叫絕。
评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改變,或許不在於我突然學會瞭什麼具體的技巧,而在於我的“觀看世界的方式”發生瞭一次微妙的校準。過去,我可能更傾嚮於用二元對立的思維去看待事物,非好即壞,非對即錯。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開始注意到那些模糊的灰色地帶,開始理解為什麼不同的人在麵對同一件事情時會産生截然不同的反應。作者通過大量生活化的案例,展示瞭“意圖”與“結果”之間的巨大鴻溝,以及我們如何常常被自己腦海中構建的“劇本”所奴役。這種視角的轉變,讓我在處理日常衝突,尤其是在傢庭內部的溝通時,明顯感到瞭鬆動和耐心。我不再急於下定論,而是更願意停留在“觀察”和“好奇”的狀態。這本“工具書”,與其說是教我如何“做”,不如說是教我如何“存在”——一種更開放、更少評判性的存在狀態,而這種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力量。
评分這本書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對“痛苦”這一主題的處理方式。很多關於成長的書,總是試圖教你如何規避痛苦,如何快速“治愈”創傷,但這本書卻反其道而行之,它直視痛苦的本質,甚至贊美瞭痛苦在塑造完整人格中的不可替代性。作者的語氣裏沒有廉價的同情,隻有一種近乎嚴苛的尊重。他筆下的“愛”,也絕非是浪漫小說裏那種非黑即白的美好幻象,而是一種需要持續努力、不斷修正,且常常伴隨著誤解和掙紮的動態過程。這種現實主義的基調,反而給瞭我極大的安慰,因為它承認瞭生命本身的復雜性。我記得有一段描述“依戀模式”的文字,簡直像是一個清晰的側寫,精準地捕捉到瞭我過去在親密關係中反復陷入的怪圈。讀完後,我沒有立刻感到“解脫”,而是獲得瞭一種清晰的洞察力,這比暫時的解脫更有價值,因為它賦予瞭我改變的工具和理解的框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