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安抚孩子的艺术 育儿/家教 书籍 |
| 作者: | (法)丽兹·巴多里 |
| 定价: | 42.0 |
| 出版社: | |
| 出版日期: | |
| ISBN: | 9787530494615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32开 |
| 内容简介 | |
尽管我们爱孩子,却无法给孩子打造一个温室,让孩子永远不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我们能够做的是教给孩子一些技能--积极应对困难和自我安抚的技能--这些技能能够让成长变得容易一些,能够让孩子对幸福更有感知能力,更加自信和强大,在面对生活中的起伏与波折时更加坚定和从容。 在本书中,有 15个妙趣横生的想象力练习。这些练习就像是做游戏和表演魔术,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是生活的掌控者,重拾自信,感受到强大的自我,激励孩子在面对挑战时主动寻找新的解决方法。 15个隐喻故事解决15个*常见的问题。怕黑怕怪物、不自信、尿床、有睡眠问题、当父母分开了、软弱、焦虑、爱生气、什么都想做好、嫉妒、爱撒谎、被人嘲笑、需要面对死亡、有分离焦虑、爱赌气。故事承载着强烈的信号,帮助孩子历经考验,战胜困难。故事告诉孩子:既然故事中的主人公在历经磨难之后成功摆脱了困境,你也一定能做到!在潜移默化中,孩子增强了信心,增强了积极掌控未来生活的能力。 教你从零开始给孩子编故事,一个、只属于孩子的故事。 |
| 目录 | |
引言 找回作为父母的直觉 ? Part 1 发现自己无所不知的内心 ? 01 如何使用这本书 安抚孩子的工具 理解孩子身上发生了什么 我的建议 想象力练习 隐喻故事 现在轮到你了,针对不同情形,给孩子编一个的故事 02 发现无所不知的内心 现在就是解决问题的时机 信任无所不知的潜意识 简单和形象化的语言 放松下来,积极面对变化 “故事里的主人公成功了,我为什么不行?” 讲故事,不要去分析 ? Part 2 15个问题,15个故事,15个解决方案 01 孩子怕黑,怕怪物 02孩子不自信 03 孩子尿床 04 孩子有睡眠问题 05 当父母分开了 06 孩子软弱 07 孩子焦虑 08 孩子爱生气 09 孩子什么都想做好(孩子是主义者) 10 孩子嫉妒 11 孩子爱撒谎 12 孩子被人嘲笑 13 孩子需要面对死亡 14 孩子有分离焦虑 15 孩子容易赌气 ? Part3 轮到你了!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编出故事 01 你与孩子都放松 放松 唤醒孩子“无所不知的部分” 02 引导孩子进入自己的魔法 闭上眼睛,我们能看得更远 你的孩子去了魔法 让魔法发挥作用 孩子畅游自己的魔法 无所不知的部分像什么? 03 编故事的框架 确立故事的框架 接纳孩子内心 不加分析地将所有想法收集起来 你觉得自己做不到? 创造一个积极的结局,而不是神奇的结局 |
| 编辑 | |
☆儿童成长时期有许多挑战,我们如何尽量让孩子准备好去面对挑战,并且能够这些挑战?作为父母,我们知道无论多爱孩子,都无法让他不感冒,不从自行车上摔下来,以及避免其他糟糕的事情的发生。我们无法为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所有事情承担责任,即便我们努力地想去那么做:如果你摔断了腿,无论我多么爱你,你仍然是那个不得不打石膏的人。 ☆即便我们真的能够控制情境,避免逆境对孩子造成影响,这么做然又会带来新问题:孩子无法准备好如何有技巧地面对逆境并从逆境中重整旗鼓。 ☆不过,有些技能会让成长变得更容易一些。比如良好的社会技能、良好的问题解决技能、冲动控制、耐挫力、应变力和自我安抚技能等。作为家长的你应该给孩子传授这些技能,就幸福感和成功而言,这些技能能够让孩子的一生有所不同。 ☆本书依托想象力练习和讲故事来给孩子传递积极的信息,家长以这种方式安抚孩子,孩子从中学会认识自己的情绪,收获自控力、耐挫力以及自我安抚的能力,从而积极面对人生的困难和挑战。 |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学习知识,不如说是一种深度的自我对话。它不是一本读完就可以束之高阁的工具书,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在为人父母过程中那些最脆弱、最不愿面对的阴影面。我发现自己不自觉地开始将书中的理念应用到我与自己关系的重建上。因为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往往是我们童年被对待方式的重演或反弹。书中对“代际创伤”的轻描淡写却极具穿透力的讨论,让我意识到,要真正安抚我的孩子,我必须先完成对“内在小孩”的安抚。这使得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育儿指南,升级成了一本关于个人成长的哲学读物。我不再只是关注“如何让我的孩子好过”,而是开始思考“如何让我自己成为一个更完整、更平和的个体,从而自然地散发出安宁的气场”。这种深层次的内省,是这本书带给我最持久、最宝贵的财富,它让我意识到,育儿的终极艺术,其实是自我救赎的艺术。
评分说实话,我一直对“科学育儿”抱有一种敬畏又疏离的态度,总觉得那些精准到分钟的睡眠训练、营养配比,离我这种疲惫的“日常父母”太遥远了。这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彻底打破了这种“完美父母”的偶像包袱。它非常坦诚地承认了育儿过程中的混乱、错误和不完美。其中有一章专门讨论了“修复关系”,这简直是我的救命稻草。因为我深知,我不可能做到每一次都完美回应,总会有情绪失控,总会有话说重了的时候。过去,我常常因为一次失败的互动而沉浸在自责中一整天,觉得一切都毁了。但这本书告诉我们,关键不在于永不犯错,而在于事后的“修复”。如何真诚地道歉,如何与孩子一起检视刚才发生的事情,如何重新连接——这些步骤的指导,远比十条“黄金法则”更有实际意义。它提供了一种“重置按钮”的勇气,让我们知道,爱和连接是强大的修复剂,即使中间出现了裂痕,我们也有能力去修补,而且修补的过程本身,就是孩子学习情绪处理的重要一课。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我刚拿到手的时候,抱着一种既期待又有点怀疑的心态。毕竟市面上的育儿书汗牛充栋,每本都号称能解决所有问题,但真正能触及灵魂深处的却寥寥无几。我个人对那种只会给你一堆僵硬的“你应该怎么做”的指导手册非常反感,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昨天的“灵丹妙药”今天可能就完全失效。然而,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温和与深入。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更像是陪伴在你身边的老朋友,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我们在面对孩子情绪时的真实困境。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安抚”这个概念的重新定义,它不仅仅是让孩子停止哭闹,而是一个深层次的连接过程。书中关于识别孩子隐藏需求的章节,对我触动极大。我常常只看到了表面的“不听话”或“发脾气”,却忽略了背后那份强烈的、未被满足的安全感或自主权诉求。读完前几章,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处理冲突时的那种急躁和功利性——总想着快点解决问题,而不是真正地去理解问题本身。这种转变思维的引导,远比具体的技巧更有价值,因为它塑造的是一种长期、可持续的育儿观。
评分市面上的育儿书,要么太学术化,充满了晦涩的心理学术语,让人读起来像啃砖头;要么就是太口语化,内容浮于表面,缺乏理论支撑。这本书在平衡这一点上做得极为出色。它成功地将成熟的依恋理论和发展心理学的洞察,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表达出来,使得复杂的概念变得直观易懂。我特别喜欢作者引用的一些生活化的例子,那些场景设置得太真实了,简直就像是从我自己的生活中截取出来的片段。比如,关于学步期孩子对“界限”的试探,书中没有用严厉的口吻去描述“必须设定规则”,而是将其描绘成孩子在努力建立对世界的掌控感的一种健康尝试。这种基于理解的阐述,让我看待孩子行为的角度一下子变得宽容和开放了许多。我不再将“反抗”视为对我的权威的挑战,而是看作他们探索自身边界的努力。这种视角的转换,极大地减轻了我的心理负担,也让我在执行规则时,能更加坚定而充满慈悲,而不是带着愤怒和对抗情绪。
评分坦白讲,我以前对很多育儿理论都感到力不从心,感觉自己像个总是不及格的学生。总有那么一些瞬间,无论我如何努力运用所谓的“积极倾听”或者“同理心回应”,孩子依然会陷入崩溃的漩涡,而我自己的情绪也会被瞬间点燃,最后往往演变成一场双方都筋疲力尽的拉锯战。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成人情绪管理”的重视程度。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深呼吸”,而是深入剖析了我们为什么会在高压下更容易失去耐心,以及这种失控如何反过来恶化了亲子间的互动模式。作者提供的工具箱里,关于“自我觉察”的练习,非常具有操作性。它鼓励我们把目光从孩子身上移开一秒钟,先处理好自己内心那团正在冒烟的火苗。我尝试了书中一个“暂停与标记”的技术,在感觉自己快要爆发的前一刻,默默地给自己贴上一个标签:“我现在感到挫败和愤怒”。这个小小的举动,竟然奇迹般地给我争取到了几秒钟的缓冲时间,让我能以一种更清醒的状态去回应,而不是被本能反应所驱使。这种从内而外的调整,让我感觉自己终于有能力去应对那些看似无解的育儿难题了,不再是被动地“救火”,而是主动地“设计”沟通环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