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救孩子漫谈孩子成长的烦恼 9787510121388

救救孩子漫谈孩子成长的烦恼 978751012138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森隆夫,覃月菱 著
图书标签:
  • 亲子关系
  • 儿童心理
  • 成长烦恼
  • 家庭教育
  • 育儿
  • 青少年心理
  • 行为习惯
  • 情绪管理
  • 沟通技巧
  • 心理健康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久点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人口出版社
ISBN:9787510121388
商品编码:2948480386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救救孩子漫谈孩子成长的烦恼

定价:28.00元

作者: 森隆夫,覃月菱

出版社:中国人口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3-01

ISBN:9787510121388

字数:

页码:9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24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救救孩子:漫谈孩子成长的烦恼》作者森隆夫博士根据多年丰富的心理咨询与求助案例经验,由浅入深、翔实地讲解了孩子心理问题的来源、类别、解决方法、专业救助方案。让真正关心与爱护孩子的父母帮助孩子走出心理困境,祛除成长的烦恼。让孩子更加阳光、健康地成长。《救救孩子:漫谈孩子成长的烦恼》引入大量真实案例,并配有丰富趣味漫画,读来轻松诙谐,好懂易记,可操作性极好。

目录


章 谁都会有烦恼
什么叫做心理问题
总觉得情绪不稳定
无法保持安静
夜里睡不着,早上起不来
不能与人好好相处
沉迷于玩手机或玩游戏
不能控制食欲
总是感到身体不舒服
说话方式和听话方式很奇怪
拘泥于特定的事物
害怕外出而不敢去上学
由于不小心而导致一直失败
不能停止自残行为
漫画 不愿意去上学的小A

第2章 心理问题其实就是大脑问题
大脑与心灵相通
心理问题的原因
接受发育障碍的事实,采取相应对策
关于发育障碍
关于 ADHD(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关于阿斯伯格综合征
关于LD(学习障碍)
关于自闭症
关于心理问题
关于综合失调症
关于抑郁症 躁郁症
关于适应障碍
关于广泛性焦虑症
关于强迫性障碍
关于社交焦虑障碍
关于恐慌障碍
关于创伤后的心理压力紧张综合征
关于分离焦虑障碍
关于人格障碍
关于行为障碍
关于摄食障碍
关于抽动障碍
漫画 一直恶心想吐的小B

第3章 通过咨询就诊来解决问题
孩子的成长阶段中会存在烦恼
孩子常见的烦恼有哪些
父母未必能解决所有问题
孩子的烦恼和缺陷存在男女差别
为什么会觉得自己的孩子与一般孩子不同
与身边的人商量
孩子拒绝上学,喜欢闷在家怎么办
好的方式就是去咨询专业机构
寻找适合孩子的对策
漫画 不能与伙伴们友好相处的小C

第4章 如何应对孩子的心灵呼唤
了解孩子的想法
重在沟通与理解
孩子的学习遇到挫折怎么办
如何接纳和理解孩子
爸爸妈妈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怎么办
爸爸妈教育与关爱方式并不是主要原因
不要积累压力和焦虑
如何应对心灵创伤
在心理问题严重之前去看医生吧
去医院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帮助孩子缓解不安和痛苦吧
漫画 总是感到不安的小D

作者介绍


森隆夫,医学博士,爱精纪年病院董事长,1955年出生于名古屋市。日本医科大学精神医学研究生毕业。1987年开始任大学副教授兼任民间医院理事长,往来于东京和名古屋之间。2003年被推荐至日本精神科病院协会的执行部,同年辞退大学副教授一职,担任厚生劳动省委员会的委员,同时在爱知县担任应对虐待精神科医生至今。

文摘


序言



困惑与成长的导航:一部深入理解儿童心灵的著作 当孩子步入成长的轨迹,一股股复杂的情绪与困惑便如影随形。他们的世界,既有初生牛犊的勇敢探索,也夹杂着对未知的好奇、对挫折的恐惧,以及在人际交往中无所适从的茫然。我们作为父母,作为教育者,是否真正走进了他们的内心世界,理解那些藏匿在稚嫩外表下的细腻情感与真实诉求?《救救孩子:漫谈孩子成长的烦恼》正是这样一部旨在拉近成人与孩子心灵距离的著作,它并非简单地列举孩子可能遇到的问题,而是以一种温和而深入的笔触,引导我们去倾听、去理解、去陪伴。 这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育儿手册,也不是一套刻板的说教指南。它更像是一次与经验丰富的长者或智者的私密对话,在轻松的漫谈氛围中,作者将数十年在儿童心理学领域的深耕与实践经验娓娓道来。这里的“漫谈”,意味着没有生硬的理论堆砌,没有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只有基于对儿童天性深刻洞察的真诚分享。它用平实的语言,拆解了儿童成长过程中那些看似琐碎却至关重要的“烦恼”,为迷失在教育困境中的家长们点亮一盏指路明灯。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目光聚焦于“孩子成长的烦恼”,而不是简单地将孩子视为需要“被拯救”的对象。它承认,烦恼是成长的一部分,是孩子认识自我、认识世界、发展心智的必经之路。与其一味地焦虑或强制干预,不如学会如何理解和引导。作者以同理心为基石,试图带领读者走进孩子的视角,去体会他们在学习上的挣扎、在社交中的尴尬、在情绪波动时的无助、在规则意识建立过程中的反复。 例如,当孩子面对考试成绩不理想时,他们内心的压力、羞愧、沮丧是怎样的?我们常常只看到“分数”,却忽略了孩子为此付出的努力,以及他们因此可能产生的自我怀疑。这本书会帮助我们看到,成绩之外,孩子的学习态度、坚持的毅力、克服困难的勇气同样重要。作者不会提供“速效救心丸”式的答案,而是引导我们去思考:如何与孩子一起分析问题,如何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竞争观和成败观,如何在失败中汲取力量,在成功中保持谦逊。 再比如,孩子在幼儿园或学校与同伴发生冲突,这是儿童社交能力发展的必然阶段。我们常常看到的只是“打架”或“抢玩具”,而这本书会提醒我们,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孩子对规则的试探,对边界的认知,对资源的争夺,以及初步的沟通和协商能力的萌芽。作者会通过生动的案例,剖析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并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教导家长如何引导孩子学习分享、合作、解决矛盾,以及理解他人的感受,培养同情心和同理心。 书中的“漫谈”并非随意而为,而是围绕着儿童成长的核心主题展开。它会深入探讨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如何影响他们的行为表现。从蹒跚学步的幼儿,到开始独立思考的少年,每一个成长阶段都伴随着独特的挑战和机遇。这本书会帮助我们识别这些变化,理解孩子行为的根源,并根据他们的发展规律,调整我们的教育方式。 作者深知,教育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而精细的塑造过程。因此,这本书更加侧重于“如何做”,而非“是什么”。它不会空泛地谈论“爱”与“耐心”,而是通过具体的场景和对话,展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有效的亲子沟通。如何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即使他们的话语稚嫩、逻辑不清?如何回应孩子的负面情绪,而不是简单地压制或忽略?如何与孩子建立牢固的信任关系,让他们敢于表达真实的自我?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往往是许多家庭教育的“痛点”。 书中对“烦恼”的解析,也绝非站在成人的立场上进行评判,而是努力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它会去探讨孩子为什么会“不听话”,是叛逆的种子在发芽,还是对规则的不理解,亦或是对父母关注的需求?它会去探究孩子为什么会“发脾气”,是情绪管理能力的缺失,还是需求未能得到满足,亦或是自我表达的冲动?通过层层剥离,我们才能真正触及问题的本质,而不是止步于表面现象。 这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它不仅仅为家长提供指导,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家长的自我认知。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发现自己曾经的教育方式存在偏差,可能会反思自己是否将成人的期望过度投射在孩子身上,可能会认识到自己在处理孩子情绪时的局限性。这种自我觉察,是成长的另一层含义,也是更好地理解和陪伴孩子的前提。 “救救孩子”这个书名,看似带有急切的呼唤,但其核心却在于“漫谈”的过程。它呼唤的是一种更温和、更具人文关怀的教育方式,一种基于理解而非控制的亲子关系。它并非要“拯救”孩子脱离成长本身的挑战,而是要“拯救”家长们脱离不恰当的教育焦虑和无效的沟通模式,从而更好地引导孩子穿越成长的迷雾,找到属于自己的光明之路。 总而言之,《救救孩子:漫谈孩子成长的烦恼》是一部充满智慧与温度的书籍。它以细腻的观察,真诚的语言,深入浅出的方式,剖析了儿童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困惑与烦恼。它提供的不是标准化的答案,而是启发性的思考;不是强制性的指令,而是富有弹性的引导。它致力于帮助每一个关心孩子成长的读者,成为那个真正懂得孩子、能够成为孩子心灵依靠的引导者,让孩子在充满爱与理解的氛围中,健康、快乐、自信地成长。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孩子世界的斑斓色彩,也是一盏明灯,照亮我们通往理解和陪伴的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习惯于在阅读中寻找逻辑闭环的人,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对我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它没有清晰的章节划分,更像是一部日记的摘录,话题跳跃得厉害,前一页还在探讨学区房的内卷,下一页笔锋一转就谈到了亲子关系中的情感边界。初读时,我颇为不耐烦,觉得作者的思绪过于跳跃,不够聚焦。然而,当我放下“我要从中获取知识”的功利心,单纯地沉浸其中时,却捕捉到了一种非常微妙的情绪流动。它不是教科书,它是生活本身——混乱、矛盾、充满了不确定性。我开始理解,作者试图描绘的,正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那种支离破碎、无法被简单归类的瞬间。那些看似跑题的碎片,恰恰构成了我们日常育儿经验的底色。这种散文化的处理,反而极具感染力,因为它模仿了我们大脑在处理复杂情绪时的真实运作方式。

评分

坦白说,从文学价值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文笔并不算精妙,甚至有些口语化,带着明显的个人局限性。它不像那些经过精心打磨的经典作品,拥有华丽的辞藻和严谨的论证结构。然而,正是这种“不完美”,让它拥有了穿透人心的力量。它没有高高在上地指导我应该做什么,而是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分享了另一个“过来人”的困惑。在某一处,作者描述了面对青春期孩子突然的疏离感,那种努力伸出手却碰壁的无力,简直就是我上个月在餐桌上经历的场景重现。这种共鸣,是任何理论框架都无法替代的。它更像是一次深夜的倾诉,你不需要回答,只需要静静地听着,然后发现,原来在你看不见的角落,也有人在和你经历着同样的挣扎与温柔的拉扯。这种情感上的连接,才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所在。

评分

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初翻开时,只觉得装帧朴素,内容似乎也没什么惊天动地的深度。我原本期待的是那种能醍醐灌顶、提供一套完整育儿操作手册的著作,结果却发现,它更像是一系列零散的心灵絮语,记录了一个人在面对现代社会中为人父母所特有的那种焦灼与迷茫。读到其中关于“完美父母”标签的讨论时,我深有感触。我们这个时代,似乎对父母的要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仿佛只要孩子有一点点不如预期,就立刻归咎于父母的某种“失职”。作者并没有提供解药,反而用一种近乎自嘲的语气,将这些压力层层剥开,让我们看到,在追求“模范家庭”的路上,我们丢失了多少本应属于人性的松弛与接纳。我合上书本,没有感到豁然开朗,反而有一种被理解的释然,原来,我的挣扎并非孤例,它是一种时代的共鸣,一种在信息爆炸中努力保持清醒的疲惫。这种“无解”的状态,反而比任何宏大的理论都来得真实和可贵。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时,正值我职业生涯的一个低谷期,同时处理着家庭的琐事,整个人处于一种持续的低能耗状态。因此,我阅读这本书的速度非常慢,常常读几页就得停下来,盯着窗外发呆。我发现这本书的节奏,正好匹配了我当时那种被生活碾压后的缓慢状态。它没有催促我“行动起来”,反而鼓励我“慢下来”。书中的段落常常以一个极其日常的场景开场——比如为了一件小事和孩子争执不下,或者因为一句无心之言而后悔不已。然后,作者会用一种近乎哲学的眼光,审视这个日常瞬间背后的巨大张力。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见的不是孩子如何成长,而是我们如何被“成为父母”这件事重塑和折磨。它没有给我解决所有问题的终极方案,但它提供了一种看待问题的全新视角:成长的烦恼,其实是大人与孩子共同的修行,是不断在爱与边界之间校准自己方向的过程。读完后,我感觉自己没有变得更“聪明”,但我变得更“宽容”了一些,尤其是对自己。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强烈的冲击,来自于其中对“教育的本质”的再定义。我过去接触的很多育儿书籍,都将教育目标设定为“成功”或“优秀”,仿佛孩子是一块等待雕琢的璞玉,而父母的任务就是用最锋利的工具,去除所有“瑕疵”。但这本书却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近乎“放弃控制”的智慧。它没有鼓吹“放养”,而是在讨论如何与孩子一起建立一个可以容忍失败和脆弱的空间。我特别欣赏作者提及的那个关于“允许孩子体验无聊”的段落。在这个全民“充实”的时代,我们害怕孩子浪费时间,害怕他们因为没有即时反馈而感到空虚,却忘了,真正的创造力往往是在那片刻的“虚无”中孕育而生的。读完后,我反思了自己过去一年里对孩子日程表的安排,发现自己才是那个最焦虑的“监工”。这本书更像是一剂温和的退烧药,让心跳过速的家长们慢下来,去感受呼吸的节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