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爱与智慧:大师的家教手记
定价:42.00元
作者:梁启超、季羡林、沈从文等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6-03-01
ISBN:978751250835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无论我们生活在哪一个时代,有着怎样的境遇,都对孩子拥有同一样的爱。我们都愿意把好的奉献给孩子,我们更希望传承给孩子一种方法,让他们学会面对现实,创造未来!
萃取大师们的智慧精华,让普通父母培育出精英人才!
让孩子和大师进行对话,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触摸更高远的未来。
本书涵盖了大师们教育的箴言与心得,并结合了大师自己青少年时期的亲身经历和成年后的教子经验。这不仅仅是一部循循诱导的教子经典,也可以作为一部成人的修身指南。携同家长及孩子走进大师们的家庭教育,让父母及孩子在大师们的家教智慧中一起创造崛起的神话。
内容提要
本书所选为近百年来近二十位大家谈子女教育和青年学的问题和方法。所选这些影响整个文化、教育界的大家不仅自身成就显赫,其在子女教育问题上也都有着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书中充满了大师们对孩子无限的深情,字里行间充满着浓浓的温情和无限的期望。大师们的宝贵经验是人生的积淀是智慧的结晶,那些满怀爱意的嘱托,那些孜孜不倦的教诲,值得莘莘学子细细品读,更值得家长们体味思考。
目录
孩子,我想对你说
一番语重心长的话——给现代中国青年(朱光潜)
孩子(梁实秋)
儿女(朱自清)
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学(节选)(季羡林)
过几年吃苦生涯,树将来自立基础(梁启超)
如何成为今天的我(梁漱溟)
曾经那个不的我
我在清华大学念书的时候(季羡林)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沈从文)
康奈尔大学的学生生活(胡适)
我在北京大学当学生的时候(节选)(冯友兰)
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沈从文)
忆清华(梁实秋)
用久别重逢的心情来爱你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
致梁再冰(林徽因)
《》致傅聪(节选)(傅雷)
小端端(巴金)
再说端端(巴金)
三说端端(巴金)
一堂关于读书的公开课
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朱光潜)
读书的习惯重于方法(胡适)
藏书与读书(季羡林)
读书不求强记,却需弄个明白(曾国藩)
为什么读书(胡适)
谈读书(朱光潜)
我喜爱的书(季羡林)
我的读书经验(冯友兰)
生活,没那么简单
学生与社会(胡适)
现代青年的烦闷(傅雷)
做一度冒险吃苦的旅行(梁启超)
我还是愿意你冒险前去(梁启超)
毕业后的立身(梁启超)
每一朵花都有盛开的力量
谈(朱光潜)
与傅聪谈音乐(傅雷)
教育的信仰(朱自清)
傅聪的成长(傅雷)
谈英雄崇拜(朱光潜)
学外语(季羡林)
漫谈撒谎(季羡林)
东西人的教育之不同(梁漱溟)
给差一点错过的梦想
赠予今年的大学毕业生(胡适)
有志气的孩子,总应该往吃苦路上走(梁启超)
我对未来教育的几点希望(季羡林)
大学生选择科系的标准(节选)(胡适)
谈理想的青年——回答一位青年朋友的询问(朱光潜)
关于人的素质的几点思考(季羡林)
希望在你们身上(季羡林)
作者介绍
季羡林(1911-2009),国际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精通吐火罗文,北京大学终身教授。
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其作品为中国哲学史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梁漱溟(1893-1988),的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学者、国学大师,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后一位儒家”之称。
沈从文(1902-1988),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沈从文14岁时投身行伍,曾在北大任教,建国后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
傅雷(1908--1966),20世纪中国杰出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文艺评论家。早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他翻译了包括巴尔扎克、伏尔泰等名家著作。
胡适(1891-1962),中国新文化运动首举义旗的倡导者之一,又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研究大家,被誉为“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巴金(1904-2005),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有影响的作家之一,被读者称为“时代的良心”,曾获但丁文学奖等。
朱光潜(1897-1986),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北京大学教授,著译共七百余万言,被誉为“美学老人”和“一代学长”。
梁实秋(1903—1987),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理论批评家、作家、英国文学史家、文学家、翻译家,个研究的。
朱自清(1898—1948),现代杰出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对他宁肯挨饿不领美国“救济粮”的精神,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种“大师手记”类的书抱有怀疑态度的,总觉得是挂羊头卖狗肉,名家光环之下内容空泛。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最可贵之处在于,它将那些看似高不可攀的教育理念,用一种极其接地气的方式呈现了出来。我最欣赏的是它对“情感教育”的强调,不同于市面上很多只关注学习成绩的书籍,这本书深入探讨了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情绪管理能力。书中有段话描述得特别精妙,大意是说,一个懂得处理愤怒的孩子,比一个所有科目都拿A的孩子,未来能走得更远。这种深刻的洞察力,让我不禁停下来反复阅读,并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在面对孩子负面情绪时的粗暴反应。我开始尝试用书中的“情绪命名法”来引导我的女儿,比如,当她因为玩具坏了而大哭时,我不再只是说“别哭了,小事一桩”,而是温和地引导她说出“我现在感到很伤心/很生气”。这个小小的转变,让我们的亲子氛围立刻缓和了许多,孩子也似乎感到了被理解的踏实感。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有层次,从宏观的教育理念到微观的日常实践,逻辑清晰,过渡自然,读起来毫无压力。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家教领域的“救命稻草”,我最近在育儿的路上迷茫了很久,感觉说什么做什么孩子都不太领情,直到翻开这本《爱与智慧:大师的家教手记》。它没有那种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真诚的案例和可操作的建议。比如,书中关于如何倾听孩子心声的那一章,作者没有直接告诉我“要多听”,而是通过非常细致的场景描述,展现了父母在对话中的潜意识反应,以及这些反应对孩子自信心建立的影响。我特别受触动的是其中关于“接纳不完美”的部分,我们总想把孩子塑造成完美的样子,但这本书提醒我们,真正的智慧在于欣赏他们与众不同的闪光点。我试着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书中的一些“小技巧”,比如在孩子犯错时,先肯定他的努力而非结果,效果立竿见影,孩子变得更愿意沟通,而不是一味地抗拒。这本书的文字朴实中带着洞察力,读起来很舒服,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坐在你身边,娓娓道来,让人茅塞顿开。它不是一本速成手册,而更像是一场心灵的对话,引导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从“管教”转向“引导”。
评分对于追求效率和即时反馈的现代家长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非常珍贵的“慢下来”的教育哲学。它不承诺你读完就能立刻拥有一个“听话”的孩子,但它保证你能获得一颗更平静、更有耐心的心。我发现,书中很多关于“独立性培养”的论述,都建立在一个核心观念之上:真正的爱是懂得放手。这对我这个控制欲比较强的母亲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书里通过多个鲜活的例子说明,过度包办不仅剥夺了孩子的成长机会,更是扼杀了他们内在的驱动力。我开始有意识地减少对孩子生活琐事的干预,哪怕他把牛奶洒在了地上,我也先引导他自己去清理,而不是立刻冲上去代劳。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但每次看到他因为自己解决了问题而露出的那种骄傲的笑容,我就知道,这本书的引导是多么的有效和深刻。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如何教育”,更是“如何做人父母”的境界提升。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有一种沉淀下来的历史感和人文厚度,读着读着,你仿佛能感受到那些伟大知识分子在面对自身子女教育时的那种小心翼翼和深思熟虑。它不是那种当代快餐式教育读物,它的智慧是经过时间淬炼的。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阅读习惯培养”的那几个章节,里面没有给出强硬的阅读时间表,而是着重阐述了如何营造一个充满书香的家庭氛围,如何将阅读变成一种享受而非任务。作者引用了大量的个人经历和阅读感悟,使得这些建议充满了温度和说服力。例如,书中提到父亲应该如何“陪读”的艺术,不是坐在旁边监督,而是要做到“身在其中,心神合一”。我照着书里说的,放下手机,和孩子一起读同一本书,然后分享彼此的看法,那种高质量的陪伴带来的亲密感,远超我以往任何形式的“教育时间”。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也让人感到愉悦,纸质的触感和适中的字号,都让人愿意沉下心来,细细品味其中的每一句话,真正做到了“慢阅读”的享受。
评分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它对“家风”与“榜样力量”的深刻剖析。它超越了具体的教育技巧,上升到了家庭文化建设的高度。书中那些教育大家对于自身言行举止的警醒和自律,让我感到深深的羞愧和警醒。他们深知,孩子学习的不是我们“说了什么”,而是我们“做了什么”。这种对自我修养的强调,是许多当代育儿书籍中常常被忽略的“元问题”。比如,书中提到,父母对失败的反应,将直接塑造孩子面对挫折的态度。我立刻回想自己过去对工作失误的抱怨和焦虑,确实无形中给孩子树立了负面榜样。因此,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为人父母自身的不足。它鼓励我们首先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教育自然水到渠成。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育儿,不如说是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自我重塑,受益匪浅,那种被点醒的感觉,是任何华丽辞藻都无法替代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