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懂礼仪的孩子,走到哪里都受欢迎 |
| 作者 | 宋华 |
| 定价 | 35.00元 |
| 出版社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 ISBN | 9787515816418 |
| 出版日期 | 2016-08-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本书分为“个人礼仪篇”“家庭礼仪篇”“学校礼仪篇”“公共礼仪篇”和“社交礼仪篇”五个部分,每个部分由两到三章组成,每一章有5~6个小节,由作者的女儿“依依”为线索穿起的小故事和道理构成,借依依的行为来引导幼儿礼仪教育。 |
| 作者简介 | |
| 作者宋华,自由撰稿人,策划、出版过图书《心灵解毒》《王子马化腾》《幸福女人修炼术》等作品,本书是她初为人母后的感悟所得,渴望以一颗从容温和的父母心,陪伴孩子成长。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对那些懂礼貌的孩子报以微笑并送去夸奖,因为一个举止优雅、彬彬有礼的孩子能给我们的内心深处带来愉悦和舒适之感。 小小的他(她)能否在看到别人时主动打招呼、握手,别人给他(她)东西时说声谢谢,意识到说话不能太大声,自己的举动不要影响到别人,买东西要排队……这些基本的礼仪是起码的道德操守,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是决定他(她)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根本生存能力之一。 孔夫子说“不学礼,无以立”。没有礼貌,很难在人群当中立足。台湾作家龙应台也说过:文明是随一个人迎面走来的,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一个人的魅力来自于人格的魅力,即发自于内心的善良宽容,尊重别人,尊重自己。看一个人是否有价值,主要是看他怎样与人相处,是否关心别人,为他人着想。有礼貌、懂礼仪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能让人家欢喜,增进人生的助力。 要想成为一个处处受人欢迎的小天使绝非自然天成,需要家长们以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教育为基础,更需要家长们身体力行。在平时与孩子的互动交流中,家长们可以配合生活实景及时地对孩子进行文明礼仪行为的示范和引导,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文明观和礼仪观。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过:“简明、容易又有效的方法,就是把孩子应做的或是应该避免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面前,同时说明它们为什们漂亮或丑恶,那种吸引或阻止他们去模仿的力量,比任何能够给予他们的说教都大。” 本书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从家庭、学校、公共场所及社交场合等方面详尽描述了各种礼仪习惯和礼貌细节。这些细节既有原则又有方法,以故事启蒙的方式娓娓道来,身临其境,让家长们易于吸收和借鉴。 家长读者们依据自家孩子不同年龄及状况,活学活用书中的礼仪细节,完全可以掌握礼仪教育的精髓,我们应有信心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处处受欢迎的小天使。 孩子的礼仪教育贵在幼儿做起,重在正确引导。如果您的孩子还存有暴躁或者腼腆之态,那是孩子自有的天性,我们不要过多焦虑,好的“礼仪天使”需要我们的爱心、耐心和真心。 后,衷心祝福您和您的孩子都能成为处处受人欢迎的人!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它没有采用那种高高在上的专家口吻,反而充满了生活化的幽默感和恰到好处的亲切。作者似乎深谙现代父母在育儿过程中所承受的压力和困惑,所以每当提出一个建议时,总能附带一个“过来人”的自我调侃或者一个轻松的家庭小故事作为铺垫。例如,在讨论如何培养孩子管理自己物品的规矩时,作者坦诚地分享了自己小时候把积木塞满鞋柜的糗事,一下子就把我们和孩子的距离拉近了。这种真诚,让冰冷的规则变得有温度,让教育的过程充满了乐趣而不是负担。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规则的灵活性”问题时的论述。它没有固执地要求所有场景都必须遵循单一标准,而是鼓励父母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家庭环境,去寻找最适合自己孩子的“礼仪带宽”。这种开放式的引导,极大地解放了父母的思维,让我们明白,教育是一个不断适应和调整的动态过程,而非一成不变的教条。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一绝,那种温润的米白色调,配上简洁有力的字体,立刻就给人一种沉静而有力量的感觉。我本来对这类“育儿指南”型的书籍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它们要么过于说教,要么就是一些空泛的理论堆砌。但翻开扉页后,那种细腻的文字触感和排版上的留白处理,瞬间就让我卸下了心防。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述一些基础礼仪概念时所采用的“场景代入法”,它不像是在教导规则,更像是在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走入一个充满尊重的社交环境。比如,书中对“倾听的艺术”那一章的描写,简直让我茅塞顿开。它没有直接说“要认真听”,而是通过一个孩子在餐桌上打断父母谈话的场景,细致地剖析了听者和讲述者双方的心理变化,那种微妙的情绪波动被捕捉得淋漓尽致。读完这一段,我立刻反思了自己平时与人交流时是否存在类似的不耐烦和急躁。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不急不躁,娓娓道来,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正在与一位经验丰富、为人谦和的长者对坐品茗,听他分享那些关于为人处世的智慧结晶。它真正做到了将“礼仪”这个略显沉重的词汇,转化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态度。
评分从装帧和内容的实用性来看,这本书的设计者显然是花了心思的。它不仅仅是一本供人阅读的书,更像是一本可以随时翻阅的“家庭礼仪手册”。全书的结构非常清晰,每一章的开头都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概述,结尾处则设置了一个“家长自查清单”和“亲子互动小游戏”。这些附加的小工具设计得极其巧妙,它们不是那种可有可无的鸡肋,而是真正能帮助我们将书本知识转化为日常实践的有效载体。比如那个“餐桌礼仪观察卡”,它鼓励我们在用餐时,放下手机,用一种游戏化的方式去观察和记录孩子在细节上的进步,这比单纯地指责有效多了。我尝试着运用了其中一个关于“如何婉拒不想要的礼物”的对话脚本,效果出奇地好。我的孩子过去总是直接说“我不喜欢”,现在他学会了先感谢,再用更委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这种即学即用的设计,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转化率,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纸面本身。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最令人称道的地方,在于它对“内在修养”与“外在表现”之间关系的深刻探讨。很多关于礼仪的书籍往往只停留在教孩子如何使用餐具、如何问候他人这些表面的技巧层面,但这本书显然是想走得更远。它花了大量的篇幅去剖析“同理心”是如何塑造一个人的行为举止的。书中提到,真正的礼貌不是害怕犯错而小心翼翼地遵守条条框框,而是源于内心对他人感受的深刻体察。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分享的哲学”那一节,作者没有用“你应该让”这样的命令式语言,而是构建了一个关于“稀缺资源分配”的微观模型,让孩子明白分享并非是损失,而是一种促进关系流动的必要机制。这种教育方式,比起生硬的道德说教,无疑要高明得多。它给予了家长一把钥匙,让他们可以引导孩子从根本上去理解行为背后的动机,而不是仅仅记住行为本身。这种由内而外的塑造,才是真正能让孩子“走到哪里都受欢迎”的核心所在。读完这一部分,我感觉自己对“如何与人相处”这件事的理解,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不再局限于礼节的机械执行。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震撼在于它对“尊重”这一概念的层次化解读。很多家长认为教孩子懂礼貌就是让他学会说“请”和“谢谢”,但这本书深入剖析了礼仪的底层逻辑——那是对他人时间、空间和情感边界的尊重。它用非常富有哲理性的语言阐述了,当孩子学会了尊重,其他所有的礼仪细节都会水到渠成。书中有一段话我反复读了很久:“礼仪是你看待世界的一扇窗,它决定了你投射出去的光芒,是温和还是刺眼。”这段话简洁却充满力量。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教育孩子礼仪,最终目标不是培养一个“完美”的社交机器人,而是帮助他们建立一个稳固的、能与世界和谐共处的内在自我认知。这本书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思维框架,让我们能够从更高的视角去审视家庭教育中的每一个微小互动。它提供给我的,不是一套固定的行为规范,而是一种持久的、能够应对未来复杂人际关系的“心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