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妈妈,我不喜欢!
2.孩子总发脾气是有原因的
3.我也有尊严——过多的责备让孩子心情变坏
4.别总是命令我好吗?——命令让孩子感到压抑
5.妈妈请别着急——在孩子事情做不好时再多一点耐心
6.学习压力大——孩子感到紧张
7.缺少沟通让我孤独——明天我们一起出去玩好吗?
二、 做一个好脾气妈妈——从自己开始
1.让孩子不发脾气,首先就要改变自己
2.话要怎样说出口
3.让孩子明白道理
4.讲一个故事吧,故事能让我明白
5.不要与孩子“赌气”
6.冷静下来,想想问题的原因在哪里
7.勇于承担责任
8.改正错误,能让我们都快乐
9.孩子,从心底里我是爱你的
三、 不爱上学?——让孩子喜欢上学校吧
1.学校好枯燥
2.为什么每都要学习?
3.小朋友们都不喜欢我
4.老师太“吓人”,我不喜欢
5.学校的环境让我感到陌生
6.让孩子喜欢上学校
四、 事情做不好?——再给孩子一点时间
1.凡事不要着急
2.只有把小事情做好,才能够长大
3.有畏难情绪怎么办?
4.哭?把孩子“扔到一边”,试试不理他
5.冷静下来,重新开始
6.让我们一起想想该怎么做
五、 请别总是命令我——您让我做的事我不喜欢
1.我也有自己的想法
2.我只想玩橡皮泥,不想弹钢琴!
3.少来几节辅导课好吗?
4.请多给我一点时间和自由!
5.学习与休息同样重要
六、 多久我们没在一起了?——多与孩子沟通
1.你都遇到了哪些事?给妈妈讲讲吧
2.晚饭的时间让我们多说一会话
3.知道孩子为什么心情不好
4.减少批评,孩子反而能够接受
5.不发脾气,商量着解决问题
6.希望你也喜欢——让孩子也有“发言权”
7.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好吗?
8.我们一起做个游戏吧
9.多和孩子在一起
七、 列一个坏脾气清单吧
1.任性固执
2.搞对立,闹情绪
3.暗地里淘气,就是不听爸爸妈妈的话
4.不想去上学
5.在幼儿园里和小朋友吵架
6.上课故意捣乱
7.故意不好好写作业
八、 不能用这些方式去说孩子
1.这些都是给你准备的
2.我说的你就要去做
3.你怎么还没明白?
4.妈妈不理你了
5.到一边玩去,我没心情
6.我已经够耐心的了
九、 良好的家庭氛围能够促进孩子的成长
1.家里人都是爱你的
2.为了孩子,把坏脾气改掉
3.保持家庭的和睦比什么都重要
4.不要激起孩子的反感
5.别总是用我们的期望去要求孩子
6.与孩子一起成长与改变
给父母的建议:现在大多数是少子家庭。孩子都是在万般宠爱中长大,难免脾气暴躁,任性固执。和长辈说话没有礼貌,不懂得尊重别人。很多孩子也不懂得怎么交朋友,爱使小心眼,常常因为坏脾气被人排斥,性格也变得不讨人喜欢。遇到坏脾气的孩子,家长怎么办?在孩子的成长期,家长应该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理解孩子,引导孩子学会表达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性格。
让我们为孩子列一个坏脾气清单吧!让他们对着“镜子”找找问题。
1.脾气暴躁,性子倔。 爱和大人顶嘴,说话爱生气,不如意爱哭闹。
2.心眼小,爱哭闹。
3.跟朋友吵架、闹别扭。
4.跟长辈顶嘴。
5.不守规矩。
让我们为家长列一个行为规范吧!让爸妈不要用这些方式对待孩子。
1.不要总是用命令的口吻跟孩子说话。
2.不要在没搞清状况的时候,先对孩子发火。
3.不要不理孩子,特别是他/她孤单的时候。
4.不要喊叫和打骂,家长首先要学会控制情绪,观察记录孩子言行。
这本书真是让我茅塞顿开,尤其是在处理孩子那些突如其来的“小爆炸”时。我一直以为,孩子发脾气只是单纯的任性,是需要严厉管教才能压制的本能反应。然而,这本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情绪背后的复杂成因,让我意识到,那些所谓的“坏脾气”,其实是孩子内心需求未被理解、沟通渠道堵塞的信号。书中提供的那些具体场景模拟和应对策略,操作性极强。比如,它强调的“先接纳情绪,再处理行为”的原则,彻底颠覆了我以往的教育方式。我过去总是急于制止哭闹,结果往往是把孩子推得更远。现在,我学会在孩子情绪最激动的时候,先蹲下来,用平静的语气承认他的感受:“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难过”,这种先建立连接的方式,神奇地让冲突降级。书里详细介绍了如何帮助孩子识别和命名自己的情绪词汇,这对于一个表达能力尚在发展中的幼儿来说,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它不仅仅是教我们如何“管住”孩子,更是在教我们如何“陪伴”孩子度过情绪的风暴,培养他们长期的情绪韧性。这本指导手册,更像是一份与孩子心意相通的“翻译指南”。
评分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对“性格培养”的定位。它并没有把“好脾气”设定为唯一目标,而是将目标锚定在“情绪自主性”上。这一点非常高明。它承认了负面情绪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并致力于教会孩子如何与这些情绪共存,而不是消灭它们。书中对不同年龄段孩子情绪发展特点的描述极其精准,让我能更准确地判断孩子的行为是“发展常态”还是“过度反应”。当我看到书中描述的那些我曾经感到无比挫败的场景——比如玩具被抢、被批评后的崩溃大哭——作者给出的解析都精准地击中了问题的核心,即孩子对“控制权”和“公平感”的渴望。它引导我们从“我是权威,你必须服从”的思维模式,转向“我们是队友,共同解决问题”的合作模式。这种视角转换,让家庭氛围变得更加和谐,亲子关系也因此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少了对抗,多了理解的支持。
评分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令人安心的、沉稳的力量。它不像市面上一些育儿书那样充斥着焦虑和恐吓,反而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娓娓道来,引人入胜。书中穿插的一些案例分析,虽然简短,但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让人忍不住代入自己的生活进行对照反思。我最欣赏的是,它将素质教育和日常情绪管理完美地结合起来,阐述了如何通过每一次情绪波动,来潜移默化地塑造孩子的品格——比如坚持、同理心和自我接纳。这些品质,绝非死记硬背能得来,而是必须在真实的、充满情绪张力的互动中习得的。这本书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心智模型”,帮助我们构建起一个更有弹性的家庭教育系统。它不仅仅是解决眼前的“坏脾气”,更是在为孩子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打下坚实的情绪基础,这对于任何一位渴望孩子健康成长的家长来说,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贴合家长的实际需求,逻辑流畅,论证严谨,让人读起来有一种被专业人士牵引的感觉。它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育儿口水文,而是充满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支撑,但语言却保持了高度的可读性。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延迟满足”和“规则设定”的部分。过去,我常常在孩子哭闹的压力下妥协,无意中强化了“只要闹得够大声就能达成目的”的错误认知。这本书提供了一套循序渐进的退出机制,教父母如何在坚定原则的同时,给予孩子足够的心理安全感。例如,它建议在孩子平静下来之后,再进行事后的沟通和反思,而不是在冲突的白热化阶段试图讲道理。这种“时间差”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沟通的有效性。更重要的是,它强调了“正面管教”的长期性,它告诉我们,今天付出的耐心,是为了明天孩子拥有更强大的内心。这种投资未来的教育观,让我对日常的琐碎争吵多了一份敬畏之心。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完成了一次深度的自我反省和重塑。我曾经固执地认为,现代的教育就是要让孩子“懂事”、“听话”,那些哭闹、反抗在我看来就是“素质低下”的表现。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温和但坚定的口吻,挑战了这种传统观念。它没有指责父母的失职,而是引导我们去探索,我们自己的情绪管理模式是如何无形中投射到孩子身上的。书中关于“榜样力量”的论述非常深刻,它不只是空谈理论,而是通过生活化的例子展示,父母在面对压力时的反应,是孩子学习如何应对挫折的活教材。我开始留意自己生气时的肢体语言和语气,发现自己其实一直在用一种“高压”模式来要求孩子。书中提出的“情绪急救包”概念尤其实用,它不是一套僵硬的流程,而是一系列灵活的工具箱,教父母如何在不同情境下快速稳定局势,并最终引导孩子从被动反应转为主动调节。这套方法论的精髓在于,它把“坏脾气”视为一个亟待学习的技能,而非需要惩罚的错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