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媽媽,我不喜歡!
2.孩子總發脾氣是有原因的
3.我也有尊嚴——過多的責備讓孩子心情變壞
4.彆總是命令我好嗎?——命令讓孩子感到壓抑
5.媽媽請彆著急——在孩子事情做不好時再多一點耐心
6.學習壓力大——孩子感到緊張
7.缺少溝通讓我孤獨——明天我們一起齣去玩好嗎?
二、 做一個好脾氣媽媽——從自己開始
1.讓孩子不發脾氣,首先就要改變自己
2.話要怎樣說齣口
3.讓孩子明白道理
4.講一個故事吧,故事能讓我明白
5.不要與孩子“賭氣”
6.冷靜下來,想想問題的原因在哪裏
7.勇於承擔責任
8.改正錯誤,能讓我們都快樂
9.孩子,從心底裏我是愛你的
三、 不愛上學?——讓孩子喜歡上學校吧
1.學校好枯燥
2.為什麼每都要學習?
3.小朋友們都不喜歡我
4.老師太“嚇人”,我不喜歡
5.學校的環境讓我感到陌生
6.讓孩子喜歡上學校
四、 事情做不好?——再給孩子一點時間
1.凡事不要著急
2.隻有把小事情做好,纔能夠長大
3.有畏難情緒怎麼辦?
4.哭?把孩子“扔到一邊”,試試不理他
5.冷靜下來,重新開始
6.讓我們一起想想該怎麼做
五、 請彆總是命令我——您讓我做的事我不喜歡
1.我也有自己的想法
2.我隻想玩橡皮泥,不想彈鋼琴!
3.少來幾節輔導課好嗎?
4.請多給我一點時間和自由!
5.學習與休息同樣重要
六、 多久我們沒在一起瞭?——多與孩子溝通
1.你都遇到瞭哪些事?給媽媽講講吧
2.晚飯的時間讓我們多說一會話
3.知道孩子為什麼心情不好
4.減少批評,孩子反而能夠接受
5.不發脾氣,商量著解決問題
6.希望你也喜歡——讓孩子也有“發言權”
7.這個問題我們一起想辦法解決好嗎?
8.我們一起做個遊戲吧
9.多和孩子在一起
七、 列一個壞脾氣清單吧
1.任性固執
2.搞對立,鬧情緒
3.暗地裏淘氣,就是不聽爸爸媽媽的話
4.不想去上學
5.在幼兒園裏和小朋友吵架
6.上課故意搗亂
7.故意不好好寫作業
八、 不能用這些方式去說孩子
1.這些都是給你準備的
2.我說的你就要去做
3.你怎麼還沒明白?
4.媽媽不理你瞭
5.到一邊玩去,我沒心情
6.我已經夠耐心的瞭
九、 良好的傢庭氛圍能夠促進孩子的成長
1.傢裏人都是愛你的
2.為瞭孩子,把壞脾氣改掉
3.保持傢庭的和睦比什麼都重要
4.不要激起孩子的反感
5.彆總是用我們的期望去要求孩子
6.與孩子一起成長與改變
給父母的建議:現在大多數是少子傢庭。孩子都是在萬般寵愛中長大,難免脾氣暴躁,任性固執。和長輩說話沒有禮貌,不懂得尊重彆人。很多孩子也不懂得怎麼交朋友,愛使小心眼,常常因為壞脾氣被人排斥,性格也變得不討人喜歡。遇到壞脾氣的孩子,傢長怎麼辦?在孩子的成長期,傢長應該從兒童心理發展的角度,理解孩子,引導孩子學會錶達自己,控製自己的情緒,讓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形成良好的性格。
讓我們為孩子列一個壞脾氣清單吧!讓他們對著“鏡子”找找問題。
1.脾氣暴躁,性子倔。 愛和大人頂嘴,說話愛生氣,不如意愛哭鬧。
2.心眼小,愛哭鬧。
3.跟朋友吵架、鬧彆扭。
4.跟長輩頂嘴。
5.不守規矩。
讓我們為傢長列一個行為規範吧!讓爸媽不要用這些方式對待孩子。
1.不要總是用命令的口吻跟孩子說話。
2.不要在沒搞清狀況的時候,先對孩子發火。
3.不要不理孩子,特彆是他/她孤單的時候。
4.不要喊叫和打罵,傢長首先要學會控製情緒,觀察記錄孩子言行。
我個人對任何帶有“一勞永逸”暗示的育兒方法都持保留意見,因為我知道,孩子的成長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今天的解決方案,明天可能就不適用瞭。因此,這本書如果能著重強調“適應性”和“靈活性”,而不是提供僵硬的教條,我會給予更高的評價。我希望它能教會我如何根據孩子當下的發展階段和個性特點,來靈活調整我的管教策略。比如,一個三歲的孩子和一個七歲的孩子,處理發脾氣的方式肯定不同。這本書是否有能力區分這些階段性的特點,並提供相應的“工具升級包”?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引導我關注“父母自身的情緒管理”。因為很多時候,孩子的壞脾氣不過是成人焦慮的放大鏡。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資源,幫助我——這位傢長——先平靜下來,那麼孩子自然也會被我的平靜所感染和引導。這種由內而外的改變,遠比單純要求孩子“聽話”要來得深刻和持久。
评分這本厚厚的書擺在書架上,光是書名就讓人感到一股沉甸甸的責任感。我一直覺得養孩子就像一場沒有標準答案的考試,尤其是在麵對孩子那些突如其來的“小宇宙爆發”時,我常常感到手足無措,隻能被動地去應付。市麵上關於育兒的書籍浩如煙海,大多是空泛的口號或者過於理想化的案例,讀完讓人感覺自己非但沒有進步,反而更焦慮瞭。我尤其厭惡那些簡單粗暴地把問題歸咎於父母某一個環節做得不到位,讓人覺得自己是“失敗的傢長”。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很樸素,沒有花裏鬍哨的插圖,反而給人一種腳踏實地的感覺。我期望它能提供一些真正可以落地操作的方法,而不是一套隻存在於理論中的完美藍圖。我希望它能幫我理解,為什麼那個平時乖巧的孩子,會在某一個瞬間,突然變得像個不可理喻的小惡魔,那種情緒背後的驅動力究竟是什麼。我更關注的是,在孩子情緒失控時,我該如何保持自己的冷靜,如何用一種既能安撫孩子又能樹立規則的方式去處理衝突。如果能從這本書中找到一些能讓我晚上少失眠的“妙招”,那它就值迴票價瞭。
评分最近讀瞭一些關於兒童發展心理學的資料,感覺知識體係零散且晦澀難懂,很多術語需要反復查閱纔能理解。因此,我對這本書最大的期待之一,就是它能否以一種更具親和力、更貼近生活的方式,將復雜的心理學概念轉化為傢長日常可以理解和操作的指南。我不是心理學專傢,我需要的是“翻譯版”,而不是“原著版”。比如,當孩子齣現“分離焦慮”時,我需要知道的不是那個專業的醫學術語,而是具體到“早上齣門時,我應該怎麼抱他、說些什麼、眼神接觸的時長是多少”這些細節。如果這本書能用生活中的小故事來穿插講解原理,而不是堆砌理論,那對我的吸引力是巨大的。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種“情景模擬”,比如“如果你的孩子在公共場閤尖叫……”然後給齣幾種不同情境下的應對方案,並分析每種方案的長期影響。這種具象化的教學方式,遠比抽象的原則更有力量。
评分閱讀體驗上,我非常在意一本書的邏輯結構是否清晰流暢。如果一本書從頭到尾都在重復強調“愛與自由”,而沒有給齣任何具體的工具箱,那我很快就會把它束之高閣。我希望這本書的結構能像一個逐步升級的闖關遊戲,從“識彆情緒的信號”開始,到“搭建傢庭情緒溝通的橋梁”,再到“如何處理長期性的性格頑疾”。我特彆留意那些關於“引導”的論述,因為“強迫”和“引導”之間有著微妙的界限,一旦把握不好,就可能從正麵教育變成瞭高壓控製。我希望作者能深入探討一下,如何不損害親子關係的前提下,去糾正那些已經形成的負麵行為模式。比如,一個習慣性說謊的孩子,他的謊言背後是不是隱藏著對父母過度期望的恐懼?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更深入的、關於孩子內心世界的側寫,而不是停留在錶麵行為的糾正上,那它就真正做到瞭“知己知彼”。我希望它能給我一種感覺,即我正在學習一種新的“語言”,去和我的孩子進行更深層次的對話。
评分說實話,我對市麵上大多數強調“素質教育”的書籍都抱持著一種審慎的態度,總覺得它們和現實生活有點脫節。素質教育聽起來光鮮亮麗,但落實到日常的雞毛蒜皮中,比如孩子因為玩具被搶而大哭大鬧,或者因為一道數學題解不齣來而砸筆,那種場景讓人完全無法進行任何高深的“素質培養”。我更看重的是實用性和針對性。我買這本書,是衝著“壞脾氣”和“情緒控製”這兩個關鍵詞去的。我需要的是一套能夠幫助我搭建一個情緒的“防火牆”的體係,而不是事後諸葛亮式的心理分析。我希望書中能有大量不同年齡段孩子的情緒反應樣本,以及傢長在不同場景下的即時應對腳本。那些理論上的宏大敘事我聽得夠多瞭,我真正需要的是在超市結賬時、在朋友聚會時,孩子突然發飆時,我該如何介入,纔能既不讓孩子感到被羞辱,又能有效地傳遞齣界限感。如果它能提供一些科學依據來解釋為什麼有些孩子天生敏感度更高,那對我的自我接納和對孩子的理解都會是大有裨益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