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妈妈,我不喜欢!
2.孩子总发脾气是有原因的
3.我也有尊严——过多的责备让孩子心情变坏
4.别总是命令我好吗?——命令让孩子感到压抑
5.妈妈请别着急——在孩子事情做不好时再多一点耐心
6.学习压力大——孩子感到紧张
7.缺少沟通让我孤独——明天我们一起出去玩好吗?
二、 做一个好脾气妈妈——从自己开始
1.让孩子不发脾气,首先就要改变自己
2.话要怎样说出口
3.让孩子明白道理
4.讲一个故事吧,故事能让我明白
5.不要与孩子“赌气”
6.冷静下来,想想问题的原因在哪里
7.勇于承担责任
8.改正错误,能让我们都快乐
9.孩子,从心底里我是爱你的
三、 不爱上学?——让孩子喜欢上学校吧
1.学校好枯燥
2.为什么每都要学习?
3.小朋友们都不喜欢我
4.老师太“吓人”,我不喜欢
5.学校的环境让我感到陌生
6.让孩子喜欢上学校
四、 事情做不好?——再给孩子一点时间
1.凡事不要着急
2.只有把小事情做好,才能够长大
3.有畏难情绪怎么办?
4.哭?把孩子“扔到一边”,试试不理他
5.冷静下来,重新开始
6.让我们一起想想该怎么做
五、 请别总是命令我——您让我做的事我不喜欢
1.我也有自己的想法
2.我只想玩橡皮泥,不想弹钢琴!
3.少来几节辅导课好吗?
4.请多给我一点时间和自由!
5.学习与休息同样重要
六、 多久我们没在一起了?——多与孩子沟通
1.你都遇到了哪些事?给妈妈讲讲吧
2.晚饭的时间让我们多说一会话
3.知道孩子为什么心情不好
4.减少批评,孩子反而能够接受
5.不发脾气,商量着解决问题
6.希望你也喜欢——让孩子也有“发言权”
7.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好吗?
8.我们一起做个游戏吧
9.多和孩子在一起
七、 列一个坏脾气清单吧
1.任性固执
2.搞对立,闹情绪
3.暗地里淘气,就是不听爸爸妈妈的话
4.不想去上学
5.在幼儿园里和小朋友吵架
6.上课故意捣乱
7.故意不好好写作业
八、 不能用这些方式去说孩子
1.这些都是给你准备的
2.我说的你就要去做
3.你怎么还没明白?
4.妈妈不理你了
5.到一边玩去,我没心情
6.我已经够耐心的了
九、 良好的家庭氛围能够促进孩子的成长
1.家里人都是爱你的
2.为了孩子,把坏脾气改掉
3.保持家庭的和睦比什么都重要
4.不要激起孩子的反感
5.别总是用我们的期望去要求孩子
6.与孩子一起成长与改变
给父母的建议:现在大多数是少子家庭。孩子都是在万般宠爱中长大,难免脾气暴躁,任性固执。和长辈说话没有礼貌,不懂得尊重别人。很多孩子也不懂得怎么交朋友,爱使小心眼,常常因为坏脾气被人排斥,性格也变得不讨人喜欢。遇到坏脾气的孩子,家长怎么办?在孩子的成长期,家长应该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理解孩子,引导孩子学会表达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性格。
让我们为孩子列一个坏脾气清单吧!让他们对着“镜子”找找问题。
1.脾气暴躁,性子倔。 爱和大人顶嘴,说话爱生气,不如意爱哭闹。
2.心眼小,爱哭闹。
3.跟朋友吵架、闹别扭。
4.跟长辈顶嘴。
5.不守规矩。
让我们为家长列一个行为规范吧!让爸妈不要用这些方式对待孩子。
1.不要总是用命令的口吻跟孩子说话。
2.不要在没搞清状况的时候,先对孩子发火。
3.不要不理孩子,特别是他/她孤单的时候。
4.不要喊叫和打骂,家长首先要学会控制情绪,观察记录孩子言行。
我个人对任何带有“一劳永逸”暗示的育儿方法都持保留意见,因为我知道,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今天的解决方案,明天可能就不适用了。因此,这本书如果能着重强调“适应性”和“灵活性”,而不是提供僵硬的教条,我会给予更高的评价。我希望它能教会我如何根据孩子当下的发展阶段和个性特点,来灵活调整我的管教策略。比如,一个三岁的孩子和一个七岁的孩子,处理发脾气的方式肯定不同。这本书是否有能力区分这些阶段性的特点,并提供相应的“工具升级包”?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引导我关注“父母自身的情绪管理”。因为很多时候,孩子的坏脾气不过是成人焦虑的放大镜。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资源,帮助我——这位家长——先平静下来,那么孩子自然也会被我的平静所感染和引导。这种由内而外的改变,远比单纯要求孩子“听话”要来得深刻和持久。
评分说实话,我对市面上大多数强调“素质教育”的书籍都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总觉得它们和现实生活有点脱节。素质教育听起来光鲜亮丽,但落实到日常的鸡毛蒜皮中,比如孩子因为玩具被抢而大哭大闹,或者因为一道数学题解不出来而砸笔,那种场景让人完全无法进行任何高深的“素质培养”。我更看重的是实用性和针对性。我买这本书,是冲着“坏脾气”和“情绪控制”这两个关键词去的。我需要的是一套能够帮助我搭建一个情绪的“防火墙”的体系,而不是事后诸葛亮式的心理分析。我希望书中能有大量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情绪反应样本,以及家长在不同场景下的即时应对脚本。那些理论上的宏大叙事我听得够多了,我真正需要的是在超市结账时、在朋友聚会时,孩子突然发飙时,我该如何介入,才能既不让孩子感到被羞辱,又能有效地传递出界限感。如果它能提供一些科学依据来解释为什么有些孩子天生敏感度更高,那对我的自我接纳和对孩子的理解都会是大有裨益的。
评分这本厚厚的书摆在书架上,光是书名就让人感到一股沉甸甸的责任感。我一直觉得养孩子就像一场没有标准答案的考试,尤其是在面对孩子那些突如其来的“小宇宙爆发”时,我常常感到手足无措,只能被动地去应付。市面上关于育儿的书籍浩如烟海,大多是空泛的口号或者过于理想化的案例,读完让人感觉自己非但没有进步,反而更焦虑了。我尤其厌恶那些简单粗暴地把问题归咎于父母某一个环节做得不到位,让人觉得自己是“失败的家长”。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朴素,没有花里胡哨的插图,反而给人一种脚踏实地的感觉。我期望它能提供一些真正可以落地操作的方法,而不是一套只存在于理论中的完美蓝图。我希望它能帮我理解,为什么那个平时乖巧的孩子,会在某一个瞬间,突然变得像个不可理喻的小恶魔,那种情绪背后的驱动力究竟是什么。我更关注的是,在孩子情绪失控时,我该如何保持自己的冷静,如何用一种既能安抚孩子又能树立规则的方式去处理冲突。如果能从这本书中找到一些能让我晚上少失眠的“妙招”,那它就值回票价了。
评分阅读体验上,我非常在意一本书的逻辑结构是否清晰流畅。如果一本书从头到尾都在重复强调“爱与自由”,而没有给出任何具体的工具箱,那我很快就会把它束之高阁。我希望这本书的结构能像一个逐步升级的闯关游戏,从“识别情绪的信号”开始,到“搭建家庭情绪沟通的桥梁”,再到“如何处理长期性的性格顽疾”。我特别留意那些关于“引导”的论述,因为“强迫”和“引导”之间有着微妙的界限,一旦把握不好,就可能从正面教育变成了高压控制。我希望作者能深入探讨一下,如何不损害亲子关系的前提下,去纠正那些已经形成的负面行为模式。比如,一个习惯性说谎的孩子,他的谎言背后是不是隐藏着对父母过度期望的恐惧?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更深入的、关于孩子内心世界的侧写,而不是停留在表面行为的纠正上,那它就真正做到了“知己知彼”。我希望它能给我一种感觉,即我正在学习一种新的“语言”,去和我的孩子进行更深层次的对话。
评分最近读了一些关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资料,感觉知识体系零散且晦涩难懂,很多术语需要反复查阅才能理解。因此,我对这本书最大的期待之一,就是它能否以一种更具亲和力、更贴近生活的方式,将复杂的心理学概念转化为家长日常可以理解和操作的指南。我不是心理学专家,我需要的是“翻译版”,而不是“原著版”。比如,当孩子出现“分离焦虑”时,我需要知道的不是那个专业的医学术语,而是具体到“早上出门时,我应该怎么抱他、说些什么、眼神接触的时长是多少”这些细节。如果这本书能用生活中的小故事来穿插讲解原理,而不是堆砌理论,那对我的吸引力是巨大的。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种“情景模拟”,比如“如果你的孩子在公共场合尖叫……”然后给出几种不同情境下的应对方案,并分析每种方案的长期影响。这种具象化的教学方式,远比抽象的原则更有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