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别用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
定价:29.80元
作者:江小鱼,(韩)金京心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51172099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孔子说'君子不器',如何让孩子避免成为被奴役的工具,而成为一个可以发现并创造自己生命丰富性的人,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关键。这本书带给人的就是这种启示。
内容提要
本书是导演江小鱼和韩国妻子金京心合著的一本亲子教育手记,记录了他们这个'中韩组合'的家庭里,两种教育理念相互碰撞、融合,滋养孩子健康成长的点点滴滴。作者针对孩子身上出现的自私、懒惰、骄横、脆弱、懦弱、低能、贪占等带有普遍性的、影响较大的问题,写下了自己的思考及具体做法,与各位父母分享。
目录
章 孩子骄横怎么办
官二代,富二代
孩子的嚣张源于大人的袒护
褒贬有度,促成改进
先教育你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
有教养,担当,追求自由
别让生活束缚孩子
第二章 孩子自私怎么办
利己,还是自私
孩子有他的生存秩序
爱在单向流动
过度关注滋生优越感
警惕美德流于狡猾
没有给予就不能生存
别让爱逾越规矩
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自己支配
不要迁就他的私欲
第三章 孩子脆弱怎么办
忧郁的天使
歇斯底里的妈妈吓坏孩子
你的担心削弱了他的力量
掌声中的跌落
你如何伤害了他的自尊心
被爱滋养过的心,拥有免于崩溃的力量
爸爸去哪儿了
第四章 孩子懦弱怎么办
他对这个世界心存畏惧
父母的强势像一座大山
“要懂事”其实是否定他
给孩子整体的接纳
他依仗你的强势支持
他不需要“摧毁”才得到教训
我们有义务教会他,哪些是他的权利
第五章 孩子懒惰怎么办
孩子的逻辑
懒惰是对生活的消极抵抗
没有目标就不会奔跑
找回单身时的优雅勤快
爱的节制
世界的美好如此应接不暇
第六章 孩子低能怎么办
不会剥鸡蛋的孩子
高分低能的多重成因
你无权剥夺孩子做事的机会
隔离措施让孩子更拙于交往
你只是孩子生活的配角
还给孩子属于自己的自由与责任
带孩子体验人情世故
父亲的力度
第七章 孩子贪占怎么办
孩子的小贪心
如影随形的物质匮乏感
我们在亲自教坏孩子
你也要控制自己的欲望
孩子到底缺什么
别让他有物质自卑感
第八章 孩子自恋怎么办
不可使他认识自己
了解自恋症
爱的断裂
独立个体感觉的停滞
别让孩子有分离焦虑
他是一个独立个体,请给予尊重
第九章 孩子偏执怎么办
孩子开始质疑你的智慧
抱怨是一种过敏源
孩子,你的心犹如照亮群山的晨曦
没有挣扎就无法真正长大
发展真正的自信心
培养好脾气的规则
给坏情绪找一个出口
第十章 孩子撒谎怎么办
“假想游戏”不同于撒谎
编造故事,达成心中的愿望
说真话的空间
我们的那些自作聪明、虚虚实实
不要让孩子觉得和你说话是一件可怕的事
重视他的感受,而不是他的错误
惩罚免不了,必须马上开始
第十一章 孩子厌学怎么办
什么都不想学,只想玩
享受生活的能力
你的孩子具备哪种智能优势
不让孩子过早接触学科知识
熏陶是不教之教
自主学习的品质
儿童不需要分数
亲其师而信其道
减轻他的学习负重
作者介绍
·江小鱼
又名江熙,电影导演,脱口秀节目主持人、影评人。中国当代流行文化和影视传媒业重要的见证人、亲历者和思考者之一,被誉为'文化刺客'、'京城文化策划人'。出版著作:《20位电影思想者》《天堂里的太空步》《灵魂之路》《后的苹果树》《屋顶上的摇滚》等,文学代表作入选《百年中国文学经典》(北京大学出版社)。
·金京心
出生于韩国首尔,毕业于韩国汉阳女子大学。韩国儿童心理专家,曾从事东亚语言、儿童心理学和女性心理咨询学的研究工作,2000年后定居北京。著有《女人的成熟与优雅》《孩子怎么想,父母怎么教》等作品。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它完全颠覆了我过去对亲子教育的一些固有看法。我以前总觉得,爱孩子就得无条件地包容和迁就,尽量满足他们的每一个要求,生怕一说“不”就会伤害到他们幼小的心灵。然而,读完这本书后,我开始反思,这种看似“为孩子好”的做法,是不是反而在无意中削弱了他们的内心力量和面对挫折的能力?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她不仅仅是在罗列理论,更是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展示了如何在坚持原则和表达爱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特别是关于“设立界限”的部分,描述得极为到位。它不是冷冰冰的教条,而是一种充满智慧的引导,教我们如何温和而坚定地守护教育的底线。我尤其欣赏作者强调的“延迟满足”对孩子长期发展的重要性,这与当下社会追求即时反馈的风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不得不深思。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在育儿过程中,那些因为害怕冲突而选择的妥协,以及这些妥协可能带来的隐性后果。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内心建立起了一套更稳固的教育框架,不再是随波逐流,而是有勇气去做出那些“当下可能不受欢迎,但对孩子未来至关重要”的决定。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久违的“清醒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育儿的建议多如牛毛,每个人都在鼓吹“科学育儿”、“高效陪伴”,但很多建议都建立在一种理想化的家庭模型之上。而这本书的视角非常接地气,它承认了父母也会疲惫、也会犯错,但它同时给出了对抗疲惫和错误决策的内在机制。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处理“情绪爆发”时的建议,她没有提倡压抑,也没有鼓励溺爱,而是提供了一个“暂停与修复”的动态流程。这种实操性极强的指导,远胜过那些空泛的口号。比如,当孩子因为不合理的要求被拒绝而大吵大闹时,这本书教我们如何坚定地陪伴在“界限之外”,让孩子体验到情绪的完全释放,但同时又不松动规则本身。这种“既有温度又有硬度”的教育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再像一个在暴风雨中摇摇欲坠的小船,而是有了一个稳固的灯塔作为指引。读完后,我能够更从容地面对那些日常的小规模家庭战争。
评分作为一名已经有十多年育儿经验的读者,我必须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反直觉”。很多教育书籍都会强调“共情”,我也一直在努力做“共情式倾听”,但这本书犀利地指出了,无节制的共情,特别是对孩子不当行为的无条件共情,实际上是在为他们的任性提供燃料。作者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真正的尊重,是相信孩子有能力去处理不适感和挫折。这种观念的转变,是革命性的。它意味着我必须放弃做那个永远为孩子铺平道路的“直升机父母”。书中对“过度保护”和“放手”之间界限的探讨尤其精彩,它清晰地勾勒出了一个“成长型环境”应该具备的元素——适度的挑战、安全的失败空间,以及父母坚定的信念支持。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冷静而富有洞察力的,它不煽情,也不说教,而是用一种近乎医学诊断般的精准,剖析了溺爱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对我来说,这更像是一本“父母心理健康指南”,而不是一本简单的育儿手册。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具有冲击力,它不是那种娓娓道来的心灵鸡汤,而是像一次深入骨髓的自我审视。我记得其中有一章,详细剖析了父母的“焦虑投射”是如何悄无声息地影响孩子自我认知的建立过程。这种洞察力,让我猛地惊醒,原来我很多时候对孩子的不安全感,其实源自我自己内心的未解决的情绪黑洞。作者的语言充满了力量,她毫不留情地揭示了教育中的“软肋”——那种源于自我价值感不足,而企图通过“完美育儿”来证明自己的陷阱。读到那些描述父母为了“面子工程”而牺牲孩子真实需求的段落时,我甚至感到有些刺痛。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强迫你把注意力从“如何管教孩子”转移到“如何管好自己”这个核心命题上。它不是教你一套万能公式,而是提供了一套强大的思维工具,让你在面对具体情境时,能够迅速抽离出自己的情绪干扰,回归到“什么对孩子真正负责任”的本质上去思考。它要求的是一种彻底的,甚至是痛苦的自我革新。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层层递进,从宏观的教育哲学,逐步深入到微观的日常生活场景。我最欣赏的是它对“爱”的重新定义。在很多文化中,“爱”常常被等同于“给予”和“牺牲”,但这直接导致了父母在关系中的失位。本书则将“爱”重新锚定在“引导”和“赋能”之上。它用清晰的逻辑论证了,真正的让步,是让渡出选择权和责任,而不是让渡出规则和底线。它在探讨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律性时,提供了一套与传统惩罚截然不同的逻辑链条,强调内部动机的培养,而非外部奖惩的驱动。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的认知地图正在被重新绘制,过去那些模糊不清的教育目标,现在变得清晰可见。这本书的文字简洁有力,没有冗余的篇幅,每一句话都像是精心打磨过的砝码,放在天平的两端,让你权衡利弊。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孩子的情绪牵着鼻子走,而是真正成为了家庭教育的掌舵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