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太多了.太早了-道法自然的儿童养育观
定价:48.00元
售价:31.7元
作者:理查德 豪斯
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530979242
字数: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编辑推荐
孩子有必要上早教班吗?
我们是否对孩子的成长干涉太多?
是否太早对孩子进行智识教育?
何为孩子生命的*起步?
一场童年保卫战:英国各界对法定早教大纲的抗争实录
永远不要怀疑这样的事:一小群深思熟虑、立场坚定的公民可以改变世界。
—— 玛格丽特? 米德,美国人类学家
内容提要
英国的儿童是欧洲不幸福的人群之一,英国在国际学术排名中也每况愈下。2008年,英国法定早教大纲(EYFS)实施后,以捍卫童年为己任的“放眼看天下”组织发起了抗争运动,依据心理学研究成果、实验数据等,质疑早教大纲和英国社会的主流早教观念,反对学前教育中“太多太早”的问题。这一运动终影响了法定早教大纲的修订。
本书记录了这场抗争,揭示了早教的危害,作者涵盖“放眼看天下”组织成员、议员、育儿专家、儿童保育界元老、幼教工作者、小学教师、学前教育家、神经心理学家、儿童心理学家、婴儿抚触师等。议题广阔,包括学习读写的年龄、孩子的身体发展、玩耍、父母的陪伴、电子产品的危害、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方法、无意识学习法、对教育者的要求等;还参考了蒙特梭利教育、华德福教育、瑞吉欧教育,以及芬兰等国成功的幼教经验;对于如何避免“太多太早”,如何让孩子好地成长和学习,本书提出了清楚而实用的建议,并在后一章概括了给父母、教育者、决策者的建议。
蒙特梭利说“教育只有一个祖国,就是这个世界”,教育不存在国别。因此,对于我国盛行的主流早教观念而言,本书是很好的警醒、反思和借鉴。
目录
作者介绍
理查德·豪斯(Richard House),华德福幼儿教育专家、“放眼看天下”组织创始人之一。供职于英国罗汉普顿大学治疗性教育研究中心,讲授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辅导心理学。专注于儿童保育、心理治疗和教育方面的研究和著述。
文摘
序言
阅读这本书的体验,与其说是知识的输入,不如说是一次深层的精神共振和自我校准。它成功地将“教育”从一种外在的、功利性的任务,转化成了一种内在的、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完整的人的修行。每一次当我感到自己又要滑向那种过度干预、急于求成的老路时,这本书中的某些句子——那些关于“尊重时序”、“顺应天性”的箴言——就会在脑海中浮现,像一股清凉的风吹散了我的焦虑。它教会我,真正的教育投入,不是在孩子身上堆砌更多的课程和活动,而是在我们自己身上下功夫,去修炼我们的耐心、我们的观察力、以及我们对未知未来的开放态度。这种由内而外的转变,带来的力量是持续且深远的,它影响的不仅是亲子关系,更是我对自己生活节奏和价值取向的重新审视。这本书就像一盏静静的灯,照亮的不是孩子前方需要跨越的障碍,而是我们自己内心的方向盘。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对那些追求效率和标准化成果的父母来说,可能会显得有些“慢热”。我有一个朋友,她习惯于看那种带着详细时间表和目标进度的育儿指南,她看完这本书后抱怨说:“里面没有具体的‘如何应对发脾气’的步骤清单。”但正因为它的“不实用”,才显得弥足珍贵。它挑战的是我们文化深处对“成功”的定义。我们太习惯于把教育看成一个“项目管理”的过程,需要输入(资源、时间、努力)就必须有确定的输出(高分、特长、优秀品格)。但这本书带领我们回归到生命本身——一个充满变数、充满神秘感的有机体。它谈论的不是如何雕刻一块木头,而是如何与一棵正在生长的树木和谐共处。书中对“童年”这个概念的重新定义,让我对那些看似“浪费时间”的玩耍、发呆、无所事事的状态,产生了全新的敬意。这些看似无用的时间,恰恰是孩子构建内在秩序和安全感的关键时期,这种深刻的理解,比任何具体的育儿技巧都更具长远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非常朴实的泥土芬芳,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论述,更像是邻家一位饱经风霜却又内心澄澈的长者,坐在摇椅上跟你娓娓道来的人生智慧。我尤其喜欢其中描述的“无为而治”的教育哲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比如,书中没有直接给出“如何与孩子沟通”的万能公式,而是强调了一种“看见”的力量——真正的倾听,不是等着对方说完好给你反驳或指导,而是彻底沉浸在孩子当下的情绪和表达中。我尝试着运用书里提到的一些“松弛感”的技巧,比如当孩子因为一件小事崩溃大哭时,我不再急着去“修复”他的情绪,而是允许那个情绪自然地流淌过去,我在旁边只是一个安静的“容器”。结果非常出奇,孩子哭完后反而比我强行安慰时更快地恢复了平静。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我们父母最大的“作为”,往往在于我们学会了“不作为”。这种不干预的智慧,是需要极大的自信和对生命力的信任才能达成的,而这本书恰恰是提供这种自信的强大精神支柱。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充满了回归自然的诗意和对生命力的赞美,读起来不像在学习理论,更像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朝圣之旅。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不完美”的接纳态度。在当今这个滤镜和完美人设横行的时代,我们很容易忘记,真实的生活就是由无数次的跌倒、犯错和不合时宜组成的。书中那种坦然面对孩子可能出现的各种“不符合预期”的表现,并将其视为成长轨迹中必然会出现的风景的态度,极大地治愈了我内心深处的“完美主义强迫症”。它告诉我们,一个真正健康成长的孩子,必然会经历探索边界、挑战权威、甚至短暂的“偏离轨道”的过程。我们的任务不是把孩子塑造成一个光滑的、没有棱角的成品,而是提供一个足够坚实、充满爱的土壤,让他们可以自由地向上生长,即使姿态有些歪斜。这种基于信任而非控制的育儿观,让我对自己和伴侣的“不完美父母”身份,也多了一份温柔的谅解。
评分这本书绝对是为那些在育儿路上感到迷茫,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多”的父母们量身定做的解药。我记得我刚开始看的时候,正好是我家二宝刚出生不久,家里的所有人都围着孩子转,我整个人就像个上了发条的时钟,生怕错过任何一个“最佳时机”。从早教班的试听课到各种营养补充剂的功课,我把自己逼得喘不过气来,感觉自己活成了一个育儿的“全能机器”。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独特,它不是提供一堆教条式的“你应该怎么做”,而是温柔地把我拉回到一个更宏大、更自然的时空尺度去审视这一切。作者似乎能看透我们这些焦虑父母的心思,用一种近乎哲学的平静语气告诉我:慢下来,让孩子去“自然发生”。它让我意识到,那些被我们奉为圭臬的“起跑线意识”,很多时候只是成年人投射在孩子身上的不安。书中很多关于尊重孩子内在节奏的描述,比如孩子什么时候开始对某个事物感兴趣,什么时候才是学习某项技能的最佳窗口期,都与我过去“越早越好”的刻板印象形成了鲜明对比。读完第一部分,我感觉肩膀上上的重担一下子卸下了一半,终于敢放慢脚步,真正去观察我的孩子而不是去“管理”我的孩子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