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走进儿女的心——儿童成长心理手册(中学版)
定价:24.00元
作者:宋广文
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8-01
ISBN:978753287920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真正好用的儿童教育读物,不仅容易读懂,关键能带给你的“金钥匙”。本书通俗易懂,易于操作,阅读时犹如倾听一个个心理学专家的娓娓道来。
《走进儿女的心:儿童成长心理手册(中学版)》从系统的理论高度审视儿童成长存在的心理问题,并结合作者多年来从事心理教育工作的实际经验,对家长进行指导。
目录
初中篇
部分 成长目标
一、生理发展与健康
二、感知觉
三、注意
四、记忆
五、思维
六、情绪情感
七、意志
八、言语
九、智力
十、个性
十一、道德
十二、学习
十三、人际交往
十四、性别角色与性心理
第二部分 心理百科
一、身体与健康
二、认知
三、个性
四、情绪情感
五、学习
六、交往
七、亲子关系
八、青春期的性教育
高中篇
部分 成长目标
一、生理变化
二、认知发展
三、情绪与情感的发展
四、学习
五、意志行为
六、性别角色与性心理
七、个性的发展
八、社会性发展
第二部分 心理百科
一、生理方面
二、学习与考试心理
三、情绪情感与危机干预
四、人际交往与适应
五、性心理
六、道德与品行
七、升学与择业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阅读这本书时,我发现作者的写作风格中蕴含着一种强烈的、几乎是宿命论式的悲观色彩,尤其是在探讨青少年自我认同危机时。他描绘的未来图景,似乎充满了结构性的困境,让人感到无力。这种论述方式虽然深刻,但对于心力交瘁的家长来说,可能带来的不是启发,而是更深的焦虑。书中对积极心理学中关于“韧性培养”和“优势视角”的讨论篇幅相对较少,更多地聚焦于风险因素和潜在的病理发展。这种强调“避害”而非“趋利”的倾向,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像是在进行一场谨慎的风险评估报告。我希望看到更多关于如何发掘孩子潜能、如何构建积极亲子联结的鼓舞人心的内容,但这本书提供的更多是诊断和警示。这种基调上的偏向,让我在合上书本时,感受到的不是豁然开朗,而是沉甸甸的责任感和一丝挥之不去的沉重。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中规中矩,但细节处理上透露出一种陈旧感。页边距设置得相对较窄,导致文本块显得有些拥挤,尤其是在内容密集、几乎没有留白的地方,视觉疲劳感来得很快。虽然章节之间的过渡使用了粗体的分隔标题,但整体的视觉导向性不强,很容易读着读着就迷失了当前讨论的焦点。更让我困扰的是,书中似乎缺乏有效的索引或内容导航工具。当我想要回顾某一特定概念时,需要依赖目录进行大致定位,而非通过一个详尽的关键词索引来快速检索,这极大地拖慢了查阅效率。对于一本需要反复翻阅以进行实践对照的手册而言,良好的检索设计至关重要,而这本书在这方面明显欠缺考虑。它更像是一次性读完的文本,而不是一本可以长期搁置在手边随时翻阅的工具书,这种设计上的缺陷,间接影响了其作为“手册”的实用价值。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攀登一座数据和理论堆砌起来的小山,每一步都需要精确地对焦。作者在阐述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的理论时,引用了大量的心理学模型和研究数据,详尽到让人有些喘不过气。例如,在谈到青春期认知发展时,他没有简单地描述“青少年开始抽象思考”,而是深入剖析了皮亚杰理论的某个分支,并配上了冗长的脚注来解释专业术语。对于一个希望快速掌握“如何与叛逆的孩子沟通”的家长来说,这种详尽的理论铺陈,无疑增加了阅读的难度和时间成本。我不得不时常停下来,查阅一些基础概念,才能确保自己完全理解了作者正在构建的论证逻辑。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书面化,很少使用口语化的比喻或案例来辅助理解,这使得阅读体验偏向于学术研讨而非日常指导。如果读者期待的是那种“一页故事,一页建议”的快餐式读物,这本书绝对不是那杯茶。它的深度毋庸置疑,但深度往往伴随着阅读的阻力。
评分我个人对书中对“代际冲突”的分析角度感到有些意外,它并没有落入常见的“是父母的错”或“是孩子的错”的二元对立窠臼。作者似乎更倾向于用社会结构和文化变迁的宏大视角来审视家庭内部的张力。在探讨中学阶段亲子关系疏离时,篇幅很大一部分放在了对当前教育体制和社会期望的批判性分析上,这在同类书籍中是比较少见的。很多家庭教育书籍会聚焦于具体的沟通技巧训练,比如“倾听的艺术”或“表达‘我’信息”,但这本书却将大量的篇幅用于构建一个理论框架,解释“为什么我们现在沟通起来如此困难”。这种高度的理论抽象性,使得书中提供的具体操作建议显得非常稀疏。我感觉作者更像是一位社会学家在观察家庭生态,而不是一位临床心理学家在提供急救包。对于那些急需即刻见效的技巧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感到失望,因为这些理论的转化过程需要读者自己去费力完成,书本身并没有提供明确的“操作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包装设计得非常朴素,封面上字体排版也相当传统,初看之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种老派的教育读物。内页的纸张质地还算可以,但印刷的清晰度略显不足,有些插图的细节处理得不够精细。整体装帧给人的感觉是实用至上,完全没有那种华丽的视觉吸引力。我尤其注意到书脊部分的胶装,感觉如果翻阅过于频繁,可能不太耐用,需要小心对待。翻开扉页,作者的介绍信息量不多,似乎更侧重于内容的专业性而非个人魅力。我之前对这类心理学普及读物抱有很高的期待,希望能在其中找到一些立即可用的工具和方法,但这本书的开篇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篇学术论文的导论,需要读者投入相当的耐心去消化前置的理论框架。装帧上的这种“不加修饰”的风格,或许是想传达一种严肃对待家庭教育问题的态度,但对于像我这样更偏爱图文并茂、阅读体验轻松的读者来说,初期的阅读门槛被提高了。我花了很长时间才适应这种沉稳的风格,也期待接下来的内容能够真正证明这种朴实的包装是物有所值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