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分析纲要》不是传记,而是布尔迪厄对自我的社会学分析。布尔迪厄对自己采取了批判反思的视角,仅仅选取了自身经历中从社会学观点来看直接相关的特征,也就是对社会学理解和解释必要的特征。他描述了他的童年经历和寄宿生活,20世纪50年代初他进入哲学场时的状况,从哲学转向人种学和社会学的蜕变过程,以及阿尔及利亚战争期间他所从事的调查,最终对自身的知识筹划提出了社会学解释:低微的出身与学业的成功产生了他分裂的习性,这种习性与他积累的学术资本一起,在知识场的作用下,导致他独特的实践——通过对立面的协调,把宏大的理论抱负与低微的研究对象相结合,以求创立一种总体性的实践的社会理论。
##本书是布迪厄对自身所进行的社会学分析。从他六十年代作为巴黎高师的一名哲学生讲起,包括与康吉扬、雷蒙·阿隆的关系,对萨特式全能知识份子的距离。之后去阿尔及利亚服兵役并对这片土地产生兴趣,并在卡比利亚展开研究。在这一时期布迪厄也在贝亚恩研究独身长子。对各种各样的社会世界感兴趣而写的《区分》。对美国社会学三神歪曲社会科学的不满,特别是对拉扎斯菲尔德。对结构主义的否定。与福柯思想的对比。布迪厄叙述了父母的出生和在寄宿学校的生活对他的影响和学业成功所导致的对立面的协调的惯习。这种张力也导致了布迪厄的双重距离。布迪厄所言,“这个职业旨在促成被压抑的东西的再现,并当所有人的面说出没有人愿意知道的东西”之中包含的感情十分真挚。翻译很多地方和惯常译法不一样。配置应为性情倾向,习性应为惯习,场应为场域等等。
评分##尽管布尔迪厄拒绝很多标签,但我们还是可以用标签的话说,这是一个后现代社会学家以自传体的方式写下的人生回忆与分析。这种批判和反思的视角将后来影响非常多的知识分子,但在这种视角之外,布尔迪厄的矛盾似乎更值得关注,尤其是他在最后一章想要辩解的问题。
评分##哎,愤怒实乃力量源泉。。读着读着觉得不太对劲,或可改名为《自我辩护纲要》……?回过头来看埃里蓬的批评,布迪厄的自我分析确实不够坦诚,伴随“双重距离”的还有他之于读者的疏离,和之于自己的疏离。事实上布迪厄花了大量篇幅分析/批判他人而不是自己,自我对象化似乎遗憾地导向了自我正当化,值得警惕。这种由始至终的疏离/警觉/不信任感,联想到他儿时的寄宿经历,似乎是某种性格悲剧,读起来心有戚戚然……与之相反,《*回归*故里》选择直面老家炮轰自己,与那些憎恶的对象和解,反倒抵达了自我和解。只能说自我对象化仅仅是第一步,更加漫长也更加需要勇气的,是自我批判和自我抗争。由此,严重怀疑“社会学用于自卫”这句名言被曲解和过度拔高了,“自卫”的软弱性在这本书里暴露无遗。p.s. 晚年终作,可以理解(狗头)。
评分##启发太多,出于感同身受抑或虚假认同。 同具备 出身小地方+中学寄宿生+长期与当下格格不入 三点特性 波丢结尾说:“没什么比这一点更让我高兴了,即我成功地使得我的某些男女读者对我的体验、困难、疑问、痛苦感同身受,并从这种与赞同的投射截然相反的现实主义认同中,得到比他们所经历的和所做的稍稍好一点的行动和生活手段。” 我想我,或许接住了他的长矛。
评分##好像在和大师对话一样。虽然大师的话我也并不是都能明白,但感觉很亲切。
评分##布尔迪厄说他为自己最年轻的读者写作,“我从不认为,提出福楼拜或马奈是像我一样的人,就是做出了亵渎神圣的傲慢举动”,真温柔啊,读到布尔迪厄说自己出口是“把宏大的理论抱负投入到往往最初看上去低微的经验对象”的时候差点哭出来,我自身的出口就是梦想终有一日要创作出宏大时代背景下弱小个体强烈的内在张力啊…同样的无法保持缄默不语,同样的自我解决实践常常转化为对象征秩序的挑战和对制度尊严的触犯…我真的要哭出来了,法兰西学院与复旦类似的对异端的包容,寄宿学校与三线应试教育类似的集体镇压,场域对个体的塑造跨越时间的这种感同身受真的有给我力量得到“比我所经历的和所做的稍好一点的行动和生活手段”啊。抛开个体共情,布尔迪厄所描述的50年代法国知识界的场域变化,以及自身与福柯disposition的异同也非常值得一读
评分##布尔迪厄选取自身生活经历片段,进行社会学分析的论著。在这本小册子里,布氏将自身的低微出身,以及从哲学转向社会学的学历历程,都运用其代表性的资本-惯习-场域的理论来加以分析。这种把学术分析跟个人生命体验完美结合在一起的做法,本身就是米尔斯所云“社会学的想象力”的体现。不只如此,本书还具备了相当程度的文学性与可读性,布氏关于贫寒童年生活、社会学学术志趣,以及跟萨特等法国名人交往历程的描述,都非常生动,耐人细读。
评分##哎,愤怒实乃力量源泉。。读着读着觉得不太对劲,或可改名为《自我辩护纲要》……?回过头来看埃里蓬的批评,布迪厄的自我分析确实不够坦诚,伴随“双重距离”的还有他之于读者的疏离,和之于自己的疏离。事实上布迪厄花了大量篇幅分析/批判他人而不是自己,自我对象化似乎遗憾地导向了自我正当化,值得警惕。这种由始至终的疏离/警觉/不信任感,联想到他儿时的寄宿经历,似乎是某种性格悲剧,读起来心有戚戚然……与之相反,《*回归*故里》选择直面老家炮轰自己,与那些憎恶的对象和解,反倒抵达了自我和解。只能说自我对象化仅仅是第一步,更加漫长也更加需要勇气的,是自我批判和自我抗争。由此,严重怀疑“社会学用于自卫”这句名言被曲解和过度拔高了,“自卫”的软弱性在这本书里暴露无遗。p.s. 晚年终作,可以理解(狗头)。
评分##作为方法的自我分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