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相声大全》全五卷

《中国传统相声大全》全五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贾德臣主编 著
图书标签:
  • 相声
  • 传统相声
  • 曲艺
  • 文化
  • 艺术
  • 幽默
  • 喜剧
  • 民俗
  • 中国文化
  • 表演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ISBN:946514
商品编码:26430173008
套装数量:5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传统相声大全》作为一套传统文化的经典读物,堪称相声演员和爱好者的必备手册,在曲艺相声界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权威性。本次作家出版社推出的是经过修订后更加严谨的版本,并与作者签署独家出版协议,希望把*秀*全面的传统相声文化展现给读者。

  内容简介

相声艺术自清末流传至今,历传十余代弟子,人才辈出。传统相声以积累丰富著称,其中颇多相声名家的精彩之作。本次作家出版社修订版《中国传统相声大全》,是多年来对传统相声搜集、采录而成的专汇,内容全面涵盖了已经挖掘整理出的传统相声作品,可称为专业表演者和相声爱好者的必备教材。凡学习相声表演必读此书,书中传统名段更是演员的经典范本。

本次修订版《中国传统相声大全》共计二百六十余万字,分为五卷,每卷均按传统相声中的单口、八大棍儿、对口、群口各编排一部分,更容纳了相声家族中太平歌词、滑稽双簧和开场小唱的部分传本。 

作者简介

名誉主编: 姜昆,国家一级演员,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

主编: 贾德臣,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中国曲协会员。数十年来搜集整理了众多曲艺作品,编著有《中国传统相声大全》、《中国传统相声精品集》等。 

目 录

单口相声

 

看财奴 003                三近视 006

贼说话 013                化蜡扦儿 016

偷斧子 031                抬杠铺 036

日遭三险 042                糊涂县官 048

怯跟班 052                麦子地 057

假行家 068                读祭文 077

五人义 081                三句话不离本行 091

杨林标 096                娃娃哥哥 101

巧嘴媒婆 108                赞马诗 115

三瘸婿 118                三怪婿 124

吃西瓜 128                熬柿子 136

庸 医 140                点痦子·拔牙 144

小神仙 149

 

八大棍儿

 

古董王  175                治罗锅 175

买鸡子儿 180            183

硕二爷 188                奇异的鼻烟壶 188

“四十两”与“八十两”191 谁也别走邪道 194

牛黄清心丸 206           出卖东安门 209

剃辫子 211               不许上甬路 216

坐驴车 220               打一鞭子一百吊 223

山羊喝茶提督喝汤229      姚家井 243

 

对口相声

 

八扇屏 283              八扇屏梁子 289

八扇屏入话 292          八扇屏垫话 296

莽撞人 299              暗八扇 301

开粥厂 307              暖 厂 318

洋方子 327              洋药方治病 335

夸讲究 338              庙游子 346

地理图 350              老老年 358

磨豆腐 366            大娶亲 376

大上寿 381            吃饺子 387

醋点灯 394            梦中婚 406

粥挑子 417            粥挑子 422

揭 瓦 428            福寿全 439

倒扎门儿 449            哏政部 457

寿比南山 466            相 面 472

生意经 488            女招待 497

打牌论 502            歪讲《三字经》 511

歪讲《三字经》  518     歪讲《百家姓》 529

俏皮话 532            绕口令 536

绕口令 541            十八愁绕口令 553

闹公堂 566            黄鹤楼 571

黄鹤楼 591

 

群口相声

抢三本 603            敬财神 610

前 言

姜昆

中国的文化,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化之一。

中国人在始有文化之前,肯定先有了幽默和玩笑,不然的话,不会在中国古代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就写下了“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惯汝),莫我肯顾……”您听听:“大耗子呀,大耗子!别再吃我的粮食啦,我都惯着您三年多了……”那会儿没发明耗子药,有事只好和耗子商量。

实际上,我们中国的老祖宗往往是用幽默和玩笑来对付人生的。

动物中最有灵性的是猴儿,人自打猴那儿变过来以后,世界就热闹起来,热闹来,热闹去,无非是人比猴多了高级意识,但是随之而来也产生了善恶,好坏。

在人类行为中,尤其精彩且光怪陆离的,更在于善中有恶,恶中有善,好人常干点儿坏事,坏人也常干点儿好事。道家的鼻祖老子有语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大概也在说,“稀里糊涂,弄不明白”。幽默和笑话却要在这“玄之又玄”的世界中,显一显“一针见血”的本领,甭管道貌岸然者穿什么华丽的服装,说着笑着让他一层一层地往下脱,而且让大家看。古代人赞老爷“见机行事”,用谐音双关老爷“见鸡行事”的“德行”,令人拍案叫绝!当然,除了针砭时弊,鞭挞丑恶以外,还要嘲讽落后,批评朋友,绝不能认敌为友。老祖宗留给咱们的这玩意儿,绝了。幽默是人类的智慧,幽默是人生的艺术。

当幽默、玩笑融进了文学艺术中的时候,艺术也热闹了。戏曲里有了丑角,绘画中出现了漫画,影剧中一个重要类型是喜剧。在古代文学艺术发展的漫长道路上,我们竟多多少少地看到“相声”的影子。史书上说:“东方朔好谐谑而不为虐。”您看这位祖宗,不但逗笑儿,还注意到格调问题呢!元代散曲《高祖还乡》也可算得上是段“单口相声”,您听那结尾:“……别的我都不恼你(刘邦),你该我钱不还就算了,你刘三儿别为了躲债改个名叫‘汉高祖’!”难怪侯宝林先生见了出土秦俑中的两个举手投足的小人塑像就一口咬定说:“这是我们说相声的!”

到了宋朝,城市经济发达,市民队伍壮大,市民艺术极其繁荣:说书的,唱曲的,演戏的,耍杂耍的,可以说,说学逗唱样样俱全。

但是,相声在如此热闹的场面中真正打出自己的旗号,独立地列于艺术之林,应该说是清末民初的事。

我们许多专门从事相声艺术研究的专家,愿意把这个行当的祖宗追溯到很远很远,拳拳报艺之心,可敬可佩!但是我以为,可能把深知我们民族幽默传统的古老和正视我们相声艺术的年轻结合起来,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到相声艺术正值日上中天之势及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呢!

相声的短短的历史,在我们中国古老的民族艺术道路上可并不是微不足道的。虽然无经典,无记载,能见到的不过是《红楼梦》浩瀚长卷中偶尔出现的“像生”二字;但在中国为这个事业奋斗的,可整整十几代人了,这十几代人干得还是相当有起色呢!

靠着我们自己寻找到的文字记载,最早的相声名家应该算是惊世骇俗的“穷不怕”,此公骨气硬,皇上死了,他老人家照样说相声。到后来有位“万人迷”,听这名字足以见当时受欢迎的程度。再往后传至今,十几代人把相声从“地摊儿”推上了大雅之堂,相声成了举国上下最受欢迎、最有群众基础的曲艺艺术形式之一。相声一脉,可算得“幽默”香烟有托,“祖宗”血食不绝了。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得以使我们相声同仁们辈辈干得如此带劲,应该说有一代代人不断实践不断创作的传统相声段子在起作用。这些文艺作品在无数艺人口中千锤百炼,愈演愈精,它们顺潮流而生,随时代而变,把对人生的理解融会于嬉笑怒骂之中,这里有对社会的批判,也有对理想的向往,是相声艺人创造了它,也是它培养造就了一代代的相声艺人。当然,由于社会环境使然和艺术形式的局限,传统相声不可能尽皆精品,甚至还带着或多或少旧的社会意识的烙痕;但是这些段子大部分还是表现了鲜明的市民情趣,当你仔细地咀嚼这些传统相声段子以后,你会感到它仍不失为我们中华民族艺术和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

新中国成立以来,老前辈们有心,早就有人在想,也在做,他们把一代代口传心授的相声段子,挖掘、整理、记录下来,让后代认识传统,让新人继承创新。尽管个人的力量有限,但是大家毕竟都看到这样一个实例:如果没有侯宝林先生从张杰尧老先生口中抢救,那么《关公战秦琼》这段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传统相声艺术精品,恐怕早已随前贤逝去,这种损失将是无法挽回的。

我想,大概正是基于这一点,中华说唱艺术研究中心和《中国传统相声大全》的编辑同志们,肩负着全国相声界的期望,继承相声前辈的奋斗精神,他们走街串巷,访师问贤,在全国范围内,将留在老艺人心中的零金碎玉集珠成串;他们又集中了以往从无数前辈人口中探来的宝藏,终于搜辑成了今天这部可以称得上“大全”的传统相声集,他们流下了汗水,付出了艰辛,为我们民族艺术和民族文学宝库中平添了一颗闪亮的明珠。

“大全”出版了,编辑同志嘱我作序。

余生也晚,面对这些传统相声,犹如面对前辈相声艺术家的在天之灵,他们的聪明才智,他们的苦辣辛酸,他们对艺术的不断追寻,他们对生活的上下求索,似乎都在其中了。是以沐浴焚香,三拜九叩,恭敬虔诚地排列组合以上汉字,不敢言序,谨遵弟子辈之礼耳。

免费在线读

三近视

今天这个节目叫什么?《三近视》。那位说:“我们听过这出戏——《四进士》,没听说过三进士呀!”这“近视”跟那“进士”不一样,这个“三近视”是三位近视眼。这三个人都不是外人,都是我本家叔叔。我这三位叔叔都是近视,我大叔那种近视叫“清睛”。那位说:“什么叫‘清睛’啊?”一早儿哇什么也看不见,叫“清睛”眼。我二叔的近视也有名儿:叫“热涌”,一到晌午哇,哎呀!能叫骆驼绊一个大跟头。我三叔那叫“雀蒙”,一个晚上什么也瞧不见。

我这三位叔叔呀,嗬!闹的那笑话儿多啦!还是我小的时候儿哪,有一次我大叔上南顶——在北京永定门外头,五月初一开到五月十五,有庙会,现如今这集日还有哪。他上南顶逛去啦,走到半道儿他不知道还有多远,他要打听打听。一瞧,路西里站着个人。其实不是人,是什么哪?是坟地里的石头人——石人、石马嘛!我大叔跟石头人打听起道儿来啦:

“先生,劳驾劳驾,这儿离南顶还有多远啊?”

他问了四五句,那石头人能说话吗?还在那儿站着。

“哎!你是聋子?”

这石头人脑袋上落着个乌鸦,他这么一晃摇手哇:

“哎!聋子?”

乌鸦飞啦!他也乐啦:

“嘿嘿,这人多死秧呀,问你道儿你不告诉我,哼,你的帽子让风刮去啦,我也不告诉你!”

您瞧这眼睛耽误多大事,这是我大叔。

我二叔啊,也有笑话儿呀。有一天,我二叔走在街上,有一位老太太买了一只鹅——买鹅干吗呀?到我们北京是这个规矩:给儿子定亲啊,定亲之后要通信,男的这头儿给女的那头儿得送只鹅去,大白鹅——夹着。我二叔瞧着挺白呀,眼神儿不老强的:

“嗬,这棉花不错啊!我说,您这棉花多少钱一斤啊?”

他说棉花。这老太太还只当是别人买了棉花,他跟别人说话儿哪,没理他。我二叔走到跟前一边儿拿手摸,一边儿问:

“老太太,这棉花多少钱一斤?”

他顺着毛儿一摸,挺滑溜。

“哎哟,瞧错了,猪油哇!”

他又当是猪油啦。

“这猪油多少钱一斤啊?”

他往这头儿一摸呀,把鹅脖子攥住了,挺长。

“哎呀,藕哇!”

藕!他一使劲,鹅这么一叫唤,他撒手啦。

“啊,喇叭!”

什么他也没说对。

我三叔哪,有一次人家请他听夜戏回来,夏景天儿,才下过雨,有块炉灰地冲得挺干净,地里有根针,在地里头埋着半截儿,针尖儿在外头露着,电灯一照,挺亮。我三叔犯了财迷啦:

“钻石!钻石!哎呀!这玩意儿值钱!”

到跟前儿,伸手想捡起它来。一按,针尖儿冲上啊,扎了他一下子。

“哎呀嗬,蝎子!哎呀,蝎子!”

到电灯底下一瞧,流出一个血珠儿来,软乎乎。

“哎呀不是蝎子,珊瑚子,珊瑚子!”

他拿手一捻,一片血。

“嗐!臭虫!”

全没说对呀!

我这三个叔叔是分家过,他们亲哥儿仨呀,一宅分三院,前后临街,大爷、二爷住在前头那趟街,我这三叔住在后边儿那趟街。夏景天儿,哥儿仨凑在一个院儿里,沏上茶,一块儿说话儿,凉快,说来说去呀就说到眼睛这儿来啦。怎么哪?一个人哪,他要是有个缺点,他就单护着这点儿,他不说这点儿差,老说这点儿比别人强。大爷坐在躺椅上:

“嗬!哎呀,老二、老三,你瞧我这眼睛啊近来好多啦,这蚊子在我眼前一飞呀,我就分得出这蚊子是公的是母的!”

我二叔一撇嘴:

“得啦您哪,得啦您哪!上回您出门儿让汽碾子给绊了一个跟头!这图吗儿?连汽碾子都瞧不见,还瞧得见蚊子哪?”

“我是夜眼哪,越到晚上越瞧得清楚!”

三爷说:

“大哥、二哥,你们也别吵,也别说谁眼神儿好,咱们这胡同口儿外头有一座关帝庙,这关帝庙明天挂匾,咱们上那儿瞧这块匾去,瞧瞧这匾什么词儿。瞧完了词儿,瞧清楚的吃饭白吃。咱们哥儿仨赌顿饭,谁瞧不清楚谁请客。二位哥哥,我这个主意怎么样?”

大爷、二爷说:

“好啦,就这么办啦,明儿咱们瞧匾去。”

哥儿仨定规好了。到十二点来钟凉风也下来啦,二爷、三爷都回家睡觉去啦。

我大叔躺在炕上睡不着:不行,不行,明儿早晨一瞧匾,他们俩眼神儿都比我强,我一定瞧不清楚,请他们吃顿饭那没什么,还落个眼神儿不好,让他们留话把儿!已经打赌了,怎么办哪?想了半天想起来啦:关帝庙的和尚知道这匾是什么词儿啊,我事先跟和尚打听打听,问明白了怎么个词儿,心里有根,对!起来呀,上和尚庙。到庙门口儿拍门。

“和尚,和尚!”

叫了两三声,和尚出来了。怎么哪?每天到十二点和尚要上回香,一听外头叫门,赶紧出来开门。

“哪位?”

开门一瞧:

“嗬,张大爷,您请里面!”

“不价,不价,给您添点儿麻烦!”

“什么事,您哪?”

“我听说明天是给关老爷挂匾吗?”

“对啦,施主给挂的。”

“跟您打听打听,这个匾文是什么词儿呀?”

和尚知道。和尚说:

“是给关老爷挂的,四个字:义气千秋。”

“噢噢噢,义气千秋!哈哈哈……劳驾劳驾!”

打听完了走啦,和尚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关门回去睡觉。

庙门口儿上我二叔来啦。我二叔跟我大叔一个心思,也怕瞧不清楚,饶着请人吃饭还落个话把儿,也上这儿打听来啦。他出胡同儿,哥儿俩走对脸儿会谁也没瞧见谁,您就知道眼神怎么样啦!到这儿叫门。

“当家的,和尚!”

和尚出来啦,开门一瞧是张二爷。

“嗬,施主,请里边坐!”

“不价不价,明儿这儿挂匾吗?”

和尚说:

“不错,给关老爷挂匾。”

“什么词儿呀?”

“义气千秋。”

“义气千秋!”

我二叔比我大叔心细:

“这匾是什么颜色呀?”

“蓝地儿金字。”

“噢噢,蓝地儿金字!哈哈哈……明儿见,明儿见!”

二爷走啦!和尚关门回去睡觉。庙门口儿上三爷又来啦。三爷也是睡不着觉哇,一个心思呀!打后街上这儿来啦!

“和尚,和尚!”

和尚说:

“今儿晚上别睡啦!”

和尚出来一瞧是张三爷。

“嗬,张三爷,您里边儿请!”

“不价不价,明儿您这儿……”

刚说到这儿,和尚就说:

“明儿这儿挂匾!给关老爷挂的,匾上是:‘义气千秋’。蓝地儿金字。”

就数我三叔年轻不是?他的心比谁都细。

“噢噢,有上下款儿吗?”

“有哪。”

“上下款儿是什么?”

“上款儿啊,是年月日,红字,下款儿是‘信士弟子某某某恭献’,那个‘献’字儿是红的,剩下的是金字。”

“是啦是啦,劳驾劳驾!”

他也走啦。他走啦,和尚也睡啦!

天一亮,大爷起来啦,漱口,正在攥着牙刷子漱口哪,二爷、三爷来啦:

“大哥!”

“啊,老二,老三,屋里去,喝水。”

“喝水?喝水干吗呀?回来再喝得啦嘛,咱们看匾去吧!”

“走走走。”

把牙刷子往这儿一放,哥儿仨手拉手儿奔关帝庙来啦。一出口儿,其实这庙啊,山门在这儿,我这位大叔往那儿指:

“得啦得啦,到啦到啦,别上跟前儿去,上跟前儿去谁都看得见,哈!赌这眼神嘛!你瞧!”

其实离着庙还远哪!

“这匾好啊,‘义气千秋’!‘义气千秋’!”

我大叔是文盲,他还要逞能:

“你瞧这‘秋’字写得多好!这‘秋’字儿的三点水儿多好!”

秋字儿哪儿有三点水儿?这不是瞎胡闹嘛!二爷说:

“大哥,你这眼神儿是好多了,原先瞧不清楚,现如今瞧得挺明白,‘义气千秋’。可有一节,大哥,那么大的字再看不见不是太难了吗!您瞧是什么颜色儿?您瞧字是什么颜色儿,匾什么颜色儿?”

大爷愣啦!心说:坏啦!昨儿晚上忘了问啦!

二爷说:

“你看不清了吧!蓝匾,字是金的!哎,我瞧得多清楚!”

三爷说:

“二哥比大哥眼神儿强,可是呀,‘义气千秋’那么大的字好看,蓝匾金字,叫太阳光一照,那再瞧不清楚,不是眼睛太坏啦!您把上下款儿念念吧,上下款儿您念念。”

二爷没词儿啦,没问哪!三爷说啦:

“你们哥儿俩都不成,我念给你们听听,上款儿呀年月日,红字,下款儿‘信士弟子某某某恭献’,那个‘献’字儿是红的,剩下的是金字。哎,怎么样您哪?一字不差!我瞧得最清楚,你们哥儿俩谁请客,反正我是白吃呀!”

大爷说:

“这么着吧,老三一定白吃,‘义气千秋’是我先瞧的,我也白吃,让你二哥花钱。”

二爷说:

“我不能花钱哪,我比您多瞧见点儿颜色啦,您得请客呀!这么着得啦,您拿八成啊,我拿二成,老三白吃!”

“我可不能拿,一定我得白吃。”

哥儿仨呀越说声音越大,差点儿打起来。

这时候儿和尚出来啦,和尚一瞧是张家哥儿仨。

“嗬,老三位来得挺早!”

“好,好,当家的,好啦好啦!”

把和尚揪过来啦。

“今儿您这儿挂匾对不对?”

和尚说:

“不错,挂匾。”

“给关老爷挂的?”

“是呀。”

大爷说:

“‘义气千秋’匾,对不对?”

和尚说:

“对呀。”

二爷说:

“蓝地儿金字儿,对不对?”

和尚说:

“对呀,没错儿。”

三爷说:

“上下款儿是什么什么,对不对?”

和尚说:

“全对呀。”

“成啦,我们仨人拿这事儿赌顿饭,和尚您也跟着吃,听您一句话,您说,谁输谁赢?”

和尚一听,乐啦!

“我说你们哥儿仨呀请客吧,全输啦,我一个人赢啦!我白吃,你们哥儿仨拿钱。”

“你怎么赢啦?”

“你们来得太早,我这匾还没挂哪!”

 

(张寿臣述 何迟整理 张奇墀记)


《中国传统相声大全》全五卷,是一部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与独特艺术魅力的巨著。它并非简单的剧本汇编,而是对中国相声艺术漫长发展历程的系统梳理、精粹提炼与深度呈现。这部鸿篇巨制,将中国传统相声的精华,从清末民初的萌芽,到民国时期的繁荣,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传承与创新,徐徐展开,为读者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相声发展史画卷。 第一卷:百年积淀,初露锋芒 本卷聚焦于中国相声艺术的孕育与早期发展阶段。我们追溯相声的起源,从民间说唱、曲艺等多种艺术形式中,探寻其滋养的土壤。这里,你会看到最早的相声艺人们如何在街头巷尾、茶馆酒肆中,凭借着智慧与口才,将生活中的点滴趣事、世间百态,巧妙地融入表演,逗得观众捧腹大笑。 我们将重点介绍相声“三绝”——单口、对口、群口——的雏形与早期特色。通过对历史文献、民间传说以及零散的早期笔记的考证与梳理,力求还原那些已经远去的艺人风采和他们的经典作品。虽然当时留存下来的文字资料相对有限,但本卷将通过翔实的考据,尽可能地展现那些在相声发展史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早期艺人,如宝字辈、文哏句等老艺人的艺术风格和他们所代表的时代气息。 同时,我们也会探讨相声在这一时期所面临的社会环境与文化背景。当时的相声,更多地是一种草根艺术,贴近民众,反映民生,其语言风格朴实自然,内容包罗万象,从衣食住行到婚丧嫁娶,无不涉及。本卷的编纂,是对那段“言子儿”、“太平歌词”与“绕口令”交织的岁月,一次最真诚的致敬。它试图回答,是什么样的社会土壤,孕育出了这门独具匠心的艺术,又是什么样的匠人精神,让它在时代的洪流中得以保存与流传。 第二卷:风华绝代,百花齐放 进入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声艺术也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本卷将深入挖掘这一时期相声艺术的辉煌成就,展现其百花齐放、名家辈出的盛况。 我们将系统地介绍在这个时期涌现出的众多相声大师,他们的艺术生涯、师承渊源以及独树一帜的表演风格。从“奇”字辈的鼻祖,到“侯”、“马”、“刘”等各门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个时代的高峰。例如,侯宝林大师的“贯口”功夫,马三立大师的“蔫包袱”,刘宝瑞大师的“单口艺术”,以及常宝堃大师的“小媳妇”艺术,这些都是相声史上宝贵的财富。 本卷将精选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相声经典作品,并进行深入的解读。这些作品,无论是对社会现象的辛辣讽刺,还是对人情世故的细腻描摹,亦或是对传统文化的巧妙化用,都展现了相声艺术家们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将不仅仅呈现文本,还会结合当时的表演特点、艺术风格,力求让读者体会到原汁原味的艺术魅力。 此外,本卷还将探讨民国时期相声艺术的传播方式与发展格局。电台、报刊、舞台的兴盛,极大地拓宽了相声的受众群体,使其从街头走向了更广阔的艺术殿堂。同时,相声的题材也日益丰富,更加贴近时代脉搏,反映社会现实。本卷是对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相声艺术如何焕发勃勃生机的一次全景式扫描。 第三卷:时代脉搏,传承创新 新中国成立后,相声艺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迎来了新的发展篇章。本卷将着重展现相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革与演进,特别是其如何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不断实现创新与发展。 在这一时期,相声艺术担负起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其内容创作也更加贴近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一时期涌现出的优秀相声作品,它们或是歌颂劳动人民的伟大,或是反映社会新气象,或是揭露旧社会的丑恶,都充满了时代的光辉。 同时,本卷也将关注相声艺术的传承与创新。老一辈艺术家的不懈努力,以及新一代相声演员的崛起,共同推动着相声艺术的生命力。我们将深入分析老一辈艺术家如何将传统技艺发扬光大,而新生代演员又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新的时代元素,拓展相声的表现空间。例如,一些演员在对传统作品的改编和再创作方面,以及在相声形式的探索上,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卷还会探讨相声在不同时期所经历的挑战与机遇。例如,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相声艺术如何坚守艺术阵地,如何在改革开放后重新焕发活力,这些都将是本卷重点关注的内容。我们将通过对具体作品、具体人物的分析,展现相声艺术在时代浪潮中,如何保持其独特的魅力,并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 第四卷:地域风情,南北异彩 中国幅员辽阔,相声艺术也因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本卷将聚焦于中国不同地域的相声艺术,展现其独特的风貌与魅力。 我们将分别介绍北方相声与南方相声的异同。北方相声以北京、天津为代表,其语言风格更为直接、明快,节奏感强,包袱密集,注重“现挂”和“抖包袱”。南方相声,如上海的“滑稽”等,则更显含蓄、隽永,语言更为细腻,善于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铺垫来制造笑料。 本卷将重点介绍各地域的代表性相声流派和代表人物。例如,贯口系统的形成,北京京味相声的特点,天津地域文化对相声的影响,以及上海滑稽的独特风格等。我们会精选各地具有代表性的相声作品,从语言、表演、题材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让读者清晰地感受到不同地域的相声艺术所呈现出的地域风情。 此外,本卷还将探讨地域文化如何渗透到相声作品中,如何影响相声的语言风格、表演方式以及笑点设计。例如,北方相声中的京剧元素、快板元素,南方相声中的评弹元素、地方戏曲元素,都为相声艺术增添了丰富的色彩。通过对这些地域特色的深入挖掘,本卷旨在展现中国相声艺术的多元化与包容性,以及其深厚的文化根基。 第五卷:艺术精髓,鉴赏指南 作为《中国传统相声大全》的收官之卷,本卷将超越简单的作品罗列,致力于对中国传统相声的艺术精髓进行系统性的梳理、提炼与鉴赏。本卷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入理解、欣赏相声艺术的视角和工具。 我们将从相声的艺术构成要素入手,详细阐述相声的“说、学、逗、唱”四大基本功,以及“贯口”、“抖包袱”、“包袱”的艺术原理和技巧。对“节奏”、“韵味”、“火候”等表演上的微妙之处,也将进行深入的剖析。 本卷将深入探讨相声的艺术语言。相声的语言是其灵魂,我们在这里将分析相声语言的特色,如双关、谐音、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以及传统相声中大量的歇后语、俗语、谚语的经典范例。同时,也会探讨相声在不同历史时期,语言风格的演变和发展。 此外,本卷还将对相声的题材进行分类研究,例如,讽刺类、伦理类、生活类、历史类等,并分析不同题材作品的艺术特点和创作手法。我们将深入解读经典相声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其所蕴含的深刻寓意。 更重要的是,本卷将提供一套相声鉴赏的方法论。如何欣赏一个好的相声演员的表演?如何理解相声中的笑点?如何品味相声作品的艺术价值?这些问题,都将在本卷中得到解答。通过对相声艺术精髓的深入解读,本卷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热爱中国传统相声,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中国传统相声大全》全五卷,不仅是对中国相声艺术的一次全面收录,更是对其历史、艺术、文化价值的一次深度挖掘与系统呈现。它是一部集史料性、学术性、艺术性于一体的巨著,是相声爱好者、曲艺研究者、文化传播者不可或缺的案头必备。它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隧道,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幽默智慧,品味语言艺术的无穷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中国传统相声大全》全五卷,可以说填补了我知识上的一个大空白。我一直以为相声就是简单的说学逗唱,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意识到它背后有着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造诣。书中收录了从明清时期至今的众多经典相声段子,涵盖了各种题材和风格。我最喜欢的是那些反映社会百态、针砭时弊的段子,它们用幽默的方式,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充满了智慧和力量。而且,这本书还不仅仅是段子,它还包含了许多关于相声理论、表演技巧的探讨,以及一些相声大师的口述史和研究文章。这些内容让我从一个观众的视角,转变为一个更懂相声的欣赏者。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与大师们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对中国语言的魅力和相声艺术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评分

这套《中国传统相声大全》全五卷,实在是对传统相声一次集大成式的梳理和呈现。我之前对相声的了解,大多局限于电视上看到的那些,或者是一些零散的段子。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不仅仅是把经典的相声段子堆砌在一起,而是进行了非常精心的分类和编排。比如,其中有专门讲述“单口相声”的卷,有“对口相声”的卷,还有“群口相声”的卷,甚至还有关于相声历史发展脉络的专题探讨。每一个段子都附有详细的背景介绍,包括创作年代、作者、首演演员等信息,这对于理解相声的演变和各个流派的特点非常有帮助。我特别喜欢里面关于“逗哏”和“捧哏”互动技巧的分析,有些段子即便读起来,也能想象出舞台上那种默契的配合和精彩的“甩包袱”。这本书的装帧也很精美,纸张的质感非常好,收藏价值也很高。作为一名业余的相声爱好者,我觉得这本书是了解中国传统相声最权威、最全面的入门读物,也是深入研究的必备参考。

评分

拿到《中国传统相声大全》全五卷,我第一眼就被这套书的厚重感所吸引。翻开第一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段关于相声起源的史料梳理,这立刻勾起了我的兴趣。书中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仅是简单的段子罗列,更包含了很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和学术研究。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清末民初相声艺人生活状况的描述印象深刻,那些在旧时烟花柳巷、茶楼酒肆里,用诙谐幽默来化解生活苦难的故事,读来令人唏嘘。每一篇相声的原文都经过了严谨的校对,而且还附有详细的注解,对于一些已经不太常用的词汇和当时的社会风俗,都做了清晰的解释。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传统相声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演变的,它如何吸收融合了评书、鼓曲等多种艺术形式,最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曲艺门类的人来说,这套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

这本书,绝对是我近年来读过的最有价值的图书之一。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而相声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更是深深吸引着我。《中国传统相声大全》全五卷,可以说是把这份吸引力具象化、系统化了。书中的内容非常详实,不仅仅是搜集了海量的经典相声段子,更重要的是,它对每一个段子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解读。我看到了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相声的特点,感受到了不同大师的表演风格。其中关于一些老段子的“前世今生”的考证,尤其让我惊叹,原来一个简单的段子,背后竟然有如此丰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这本书的文字也写得十分地道,读起来既有韵味,又不失流畅。它让我不仅仅是“看”相声,更是“懂”相声,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幽默和对人生的洞察。

评分

这本书真的太棒了!作为一个从小就听相声、对传统艺术情有独钟的人,当我看到《中国传统相声大全》全五卷时,简直欣喜若狂。迫不及待地翻开,里面的内容简直就是宝藏!从四大名家如侯宝林、马三立先生的经典段子,到那些曾经家喻户晓、却久已不闻的“冷门”作品,都得到了最完整、最系统的收录。每一篇相声段子都配有详实的注释,不仅解释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俚语典故,还对表演的细节、演员的功力进行了深入的解读。读起来就像穿越回了那个年代,仿佛亲身经历了茶馆里的热闹场景,听着大师们字字珠玑、妙语连珠的表演。更让我惊喜的是,其中还收录了一些非常罕见的、甚至是从未公开过的手稿和录音整理,这对于研究相声艺术的发展演变,以及了解各位大师的创作过程,都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沉浸其中,每一页都充满了惊喜和感动。这本书不仅仅是一套相声集,更是一部鲜活的中国语言艺术史,让我对传统相声的魅力有了全新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