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晏子春秋》是一部别具特色的古书,被称为中国zui古老的传说故事集。
★《晏子春秋》既有子书的特点,又有诸如《战国策》等史书的风貌,共8卷,由短篇故事组成,刻画了晏子及其身边诸人物形象,所载史实,可与《左传》《国语》《吕氏春秋》等书相互印证。
★本书注释部分,参考前人今贤的大量研究成果,以准确为要。译文部分,通畅之外力求美雅。
作者简介
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汉成帝即位后,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汉高祖弟楚元王刘交四世孙。西汉金文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官至中垒校尉,曾奉命领校秘书。其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内容
《晏子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部历史典籍,以史料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书中记载了晏婴的许多劝告君主勿贪图享乐,应勤政、爱护百姓、任用贤能和虚心纳谏的事例,成为后世人学习的榜样。晏婴自身非常节俭,备受后世统治者推崇。
编辑
《淮南子》的作者对所阐述的问题有深刻而明晰的认识,并且能够将这些真知灼见落实在全书的写作之中。《淮南子》具有匠心独运的构思和复杂绵密的结构,虽然出自集体的创作,内容丰富、无所不包,然而并非简单堆砌辞藻或材料,而是经过了周密谋篇布局,所以全书主线明确,篇目井然,大多数篇目的内部逻辑结构也很清楚。《淮南子》的语言表现也非常多姿多彩,如在表达方式上以论说体为主,兼有记叙、抒情、说明等;较为广泛地使用了比喻、拟人、对比、排比、借代、顶针、反诘、叹问、对偶、设问、夸张等各种修辞格;同时还借助神话、传说,增强文学性;融入楚地方言,体现地域性;广泛用韵,增添韵律感。
作者简介
刘安(前179—前122),西汉皇族,淮南王,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西汉思想家、文学家。他曾招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编写《鸿烈》,亦称《淮南子》。
内容简介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原书内篇二十一卷,中篇八卷,外篇三十三卷,至今存世的只有内篇。它以道家思想为主,同时夹杂着先秦各家的学说,故《汉书·艺文志》将之列为杂家类。梁启超说:“《淮南鸿烈》为西汉道家言之渊府,其书博大而和有条贯,汉人著述中第yi流也。”
编辑
《论衡》是东汉的无神论作品。“衡”字本指天平,《论衡》就是衡量当时言论价值的天平。在中国思想史上,王充的《论衡》拥有极为崇高的地位,他敢于从物质的世界去观察这个世界,敢于承认鬼神的虚无,对孔孟学说形成了巨大的挑战。他的思想对后世的范缜的《神灭论》和清代熊伯龙的《无何集》及其他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者简介
王充(27—约97),字仲任,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论衡》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
内容简介
《论衡》大约成书于汉章帝元和三年(86),现存文章有八十五篇(其中的《招致》仅存篇目,实存八十四篇)。本书以“实”为根据,疾虚妄之言。“衡”字本义是天平,《论衡》就是评定当时言论价值的天平,是我国古代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哲学文献。
编辑:
墨家是先秦时期和儒家相对立的一个学派,并列为“显学”。在当时的百家争鸣中,有“非儒即墨”之称。
墨子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体系的重要开拓者之一。墨辩和因明学、古希腊逻辑学并称世界三大逻辑学。
作者简介:
墨翟(生卒年不详),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他创立了墨家学说,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其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收集其语录,完成了《墨子》一书。
内容:
《墨子》为战国百家中墨家的经典,提倡兼爱、非攻、尚贤、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涉及政治、军事、哲学、伦理、逻辑、科技等多方面。《墨子》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思想;另一部分为《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六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反映了后期墨家思想。
编辑
★战国时齐国稷下学宫的学者托名管仲所著
★将儒、道、法、兵等各家思想的精华融为一体,内容庞杂,论述深邃精奥
★注译选取代表性篇目,便于对管子思想有概括性的认识
作者简介
管仲(约前723—前645),名夷吾,字仲,谥敬。春秋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在任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重视商业。
内容
《管子》是一部记录中国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思想家管仲及战国齐国稷下学派言行、言论和事迹的书。其内容庞杂,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其中阐述的先秦时期货币经济思想,是极为难得的经济史资料。
编辑
★先秦法家经典之作
中国历代统治者奉行外法内儒的政策,《商君书》作为法家代表作,影响中国几千年,历代必读的治国宝卷。
★现代企业管理可借鉴之书
用于企业管理与商业经营,可以帮助个人致富发财;用于政治改革和社会治理,可以实现富国强兵。
作者简介
商鞅(约前395—前338),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人,又称卫鞅、公孙鞅。喜刑名之术,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
内容
《商君书》又称《商子》,是由商鞅的言行和思想及法家后学著作汇编而成。《汉书?艺文志》中著录29篇,现存26篇,其中第16篇、第21篇有目无文,实存24篇。一般认为本书是商鞅及其一派法家的著作合编。书中主张依法治国、重农抑商、重战尚武、重刑轻赏,贬斥儒家学说、纵横家及游侠。这套精选集最大的魅力,在于其广博的覆盖面和深厚的学术底蕴。我关注到了它收录的篇目之全,几乎涵盖了从先秦诸子百家到后世重要典籍的精华,这远远超出了我原先的预期。很多在其他普及读物中难以见到的珍贵篇章,都在这里得到了系统的呈现。更令人称道的是,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原文堆砌,其注释体系堪称典范。我注意到,很多注释不仅解释了字词本义,还追溯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甚至引证了不同学派对同一概念的不同解读。这种多维度的解析,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和思辨性。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总能发现新的感悟。对于想要进行深入研究的学者而言,这套书无疑是极具参考价值的工具书,而对于我这样的爱好者来说,它更像是一座取之不尽的知识宝库。
评分我一直觉得,学习传统文化,最忌讳的就是“断章取义”,很多时候,我们对某个经典名句的理解,其实是被后人过度简化甚至曲解了。这套汇编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足够丰富的上下文和多层次的解读视角,帮助我们还原经典的本来面貌。例如,在解读某一哲学家的核心观点时,它不仅给出了权威的现代译文,还附带了数条不同朝代学者的精辟笺注,让我得以洞察同一思想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被接受、发展和争论的。这种全景式的呈现,培养了一种批判性思维,让我们不再盲从单一的解释。对于期望真正掌握国学精髓,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知识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无疑是必备的“内功心法”。它不仅教你“读什么”,更重要的是教你“如何深入地去读”。
评分我特别留意了这套书的排版设计,它体现了出版者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在文白对照的布局上,采用了左右分栏或上下对开的经典设计,使得读者在切换视角时眼睛不需要过度聚焦或频繁移动。字体选择上,正文采用清晰易辨的宋体,而注释和译文则采用了略微柔和的字体,区分度高,有效避免了阅读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对一些手稿、碑刻中的特殊字形和异体字的处理,既保留了历史的真实性,又通过清晰的标识方式,确保了现代读者的阅读无碍。这种对细节的极致打磨,使得我能够心无旁骛地沉浸在经典的内容之中,而不是被排版上的瑕疵所干扰。这套书的物质形态,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致敬和传承,让人爱不释手。
评分说实话,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由来已久,但过去尝试阅读一些古代典籍时,常常因为篇幅浩瀚和语言隔阂而中途放弃。这套书的编纂者无疑是深谙现代人阅读习惯的行家。它不像某些选本那样只挑选只言片语,而是保持了经典的完整性和内在逻辑。我花了整整一周的时间研读其中关于“仁义礼智信”的部分,通过不同文本的对照阅读,我对于儒家思想的理解不再是碎片化的概念堆砌,而是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知识体系。译文的处理也相当到位,它没有采取那种僵硬的逐字翻译,而是力求传达出原作者的思想精髓和情感基调,读起来流畅自然,毫无滞涩感。这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些经典的人,也能迅速领会到古人言论中的磅礴气势和温润情怀。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搭建了一座坚实的桥梁,让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抵达传统智慧的彼岸。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实在太精美了,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一流,即便是放在书架上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一直有个心愿,就是想系统地学习一下国学经典,但市面上的版本要么是过于学术化,要么是翻译得太过白话,缺乏原汁原味的韵味。当我翻开这套书时,那种油墨的香气和古朴的排版立刻将我带入了那个充满智慧的时代。特别是它采用的文白对照形式,对于像我这样传统文化功底不算太扎实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可以先粗略地看看白话译文理解大意,再对照原文细细品味那些精妙的措辞和深邃的哲理。这种并置的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高深”的国学经典真正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我尤其欣赏它在注释上的细致入微,很多晦涩难懂的典故和词语,都有精准的解释,让阅读过程中的困惑能被即时化解,真正做到了“学而不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