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功低龄化”、95后和00后当道的今天,鹿鹿独辟蹊径,追问一个“大龄”90后,应该如何突破年龄圈限,活出自我。当同龄人都在晒丰富的生活时,鹿鹿认为自己不是那个幸运的人,凡事都靠自己,凡事都来得慢。我们的人生莫不如此,需要独自在跌跌撞撞后找到舒服的节奏和精准的方向。这里有触发你感动与思考的故事,也有陪伴你前行的勇气和慰藉。2018成长巨献,本命年诚意赠礼,予你一颗从不被同龄人抛弃的定心丸。
陈鹿鹿,湖南妹子。曾是复旦的新闻民工,如今厮混于上戏写戏。过去二十三载,惯于与己为难,不肯被人束缚。有取悦他人的本性,没委屈自由的灵魂。总是妄图在有限的生命里,留下点儿永恒的东西。
其文章《如果我终将三十岁,那也是像陈意涵一样的三十岁》发表当天登上微博热搜首名;曾任年轻人聚集地“十年后”微信公众号主编,陪伴万千孤独患者;曾在起点中文网连载小说《丫鬟咒》,周排行榜前十;于《哲思》《一个人,不孤单》等书刊发表文章,深受读者喜爱。
★真是要年纪大了些才明白,祸福相依,阴阳互生,小确幸和小确丧你追我赶,压根儿不会有什么绝对的快乐。
★夜深了就早点睡吧,不要一个人想太多,又把满腹的心事,讲给并不在意的人听见了。
★很多在热闹里想不明白的道理、得不到的成长,在你需要独自去面对生活的所有好坏时,大都能想明白和得到。那总是人生里头特别难得的机会,有时间去认识清楚熟悉又陌生的自己。
★人性都相差无几,但人情会有不同,它让你在底线之上,感受到不同的温度。
★就像曾经的爱情,就像大海和白沙,就像和亲爱的人一起的旅行,都是人世间一个个童话,会破灭吧,但是终究会留下些美好。
★真实的生活原本就是复杂的,痛并快乐着的,接受这点反倒能活得比较容易。
★一个人时丰富内心熨平过往,转身再一头扎进热闹的生活里,这二者都何其必要啊。
第一章 我曾是个半途而废的少女
003你也在找那条回去的路吗
012留一寸孤独的时间
019一个女科蜜
027少年馋
034消失的半年里(上)
043消失的半年里(下)
048我曾是个胆小鬼
第二章 我们如此不同,却又撞到一起
061-066千万个她里的你
067-072不仅小确幸,不止小确丧
073-080再会,上海女房东
081-088路人甲
089-094等一个让你好奇的人
095-101二十岁的顽固派
第三章 在爱里坚持,跟过往告别
104此生短暂,愿你无憾
116无人在生活里牺牲
124戒不掉微醺
132相拥才不怕骤变
142关于死亡
149达尔文世界
156幸会,追星少女
163我已经打消了整容的念头
第四章 我走得慢,你不用等我
169 19
177治愈流浪者
189我们终究会牵手旅行
年轻的红利所剩无几了。自从高中毕业以后,人生就仿佛被谁点了快进,眼看着进度条止不住地往前跑。那之前时间过得很慢,一道数学题能做上整整一堂课,就好像过了整整一辈子;那之后再也不用做数学题,却也不再用分秒来计时,而是年和月——上一年的新年计划还没实现,下一个新年就已经到门口了。
慢慢地,你看到大家都走了很远,而自己还在起点线外热着身,害怕不能在终点哨响之前入场,害怕自己压根儿不像想象中的那样能跑那么远那么快。想要的太多了,可是时间远远不够。
其实你我都知道,“XX后”是个很虚妄的词儿,是一个伪概念。所谓的“95后”“00后”,也并不会在聚光灯下待得更久,就跟我们经历过的一样。
它是那些有点儿岁数和资历的人擅自给后辈书写的刻板印象,也是个跟星座差不多的社交标签。它过于以偏概全,虽然有时候让你为身处其中而洋洋得意,更多时候却是个枷锁,制造了一个“成功低龄化”甚嚣尘上的假象。
但它仍然叫你焦虑不安,你焦虑的不仅仅是年纪,而是原本应当与年龄相匹配的一切。
生活富足的年轻人焦虑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可以讲,家境普通的年轻人焦虑自己一穷二白还看不清未来,更底层的年轻人更是被生活压得直不起腰来,根本无暇在乎其意义……总而言之,我们进入到了一个应当焦虑的阶段……
“我生在1994,我是不是老了”——这句话,本身就充满了一种矛盾的魅力。它既有对时间的追问,又带着一丝对青春流逝的无奈,同时还隐藏着对未来未知的探索。我很好奇,作者究竟想通过这本书传达一种什么样的情绪?是怀旧?是反思?还是对新生的期待?“1994”作为一个具体的时间坐标,它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出生年份,更是一种时代背景,一种文化符号。我期待这本书能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去解读这个年代的年轻人所经历的一切。也许,作者会从某个社会事件、某段流行文化,或者某个具体的个体经历出发,引申出关于成长、关于选择、关于身份认同的深刻思考。我想要从这本书中看到,那些曾经的青涩与懵懂,是如何一步步演变成如今的成熟与稳重;那些曾经的理想与抱负,又是如何在这现实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或者悄然凋零。这本书,能否成为一个坐标,让我们衡量自己的成长,也认识到时代的变迁?我非常期待,能够在这其中找到属于“1994”一代,以及所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我们的,一份独特的解读。
评分我一直觉得,关于“老了”的讨论,与其说是对年龄的焦虑,不如说是对生命体验的沉淀。这本书的书名,直接抛出了这样一个命题,让我觉得它绝非泛泛之辈。我猜想,作者可能不会用那种煽情的笔调来诉说岁月的无情,而是会以一种更轻盈、更具洞察力的方式,去探讨“1994”这个数字背后所承载的意义。也许,作者会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故事,折射出那个时代年轻人的成长轨迹,他们的迷茫、他们的奋斗、他们的选择,以及最终的收获或遗憾。我期待看到书中对当下社会现象的观察,用“1994”的视角去审视,也许会产生一种奇妙的对比和反差。例如,当今社会年轻人面临的各种压力,与当年我们所经历的相比,是更严峻了,还是换了一种形式?那些曾经的梦想,在现实的洪流中,究竟变成了什么样子?这本书,会不会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这些“90后”的集体肖像,让我们看到自己的影子,也看到彼此。
评分初读这本书名,我脑海里蹦出的第一句话就是:“谁不是这样呢?”“是不是老了”这个问题,似乎是每一个经历过青葱岁月的人,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都会问自己的。而“1994”这个具体的时间点,则为这个问题赋予了一种代入感,一种群体性的共鸣。我很好奇,作者会用什么样的文字来构建这本书的叙事。是散文式的回忆录?还是带有小说情节的随笔?亦或是某种更加抽象的,关于时代精神的探讨?我期待它能像一位老友,用一种轻松自然的方式,和我聊起那些共同的经历。比如,那些我们一起经历过的潮流,那些我们一起追过的偶像,那些我们一起经历的社会变迁,那些我们对未来的憧憬和恐惧。这本书,会不会是一本“情怀指南”,让我们重新拾起那些被时光遗忘的碎片,重新感受那些曾经让我们热血沸腾的情感?我期待着,在字里行间,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温暖和慰藉。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质问,一种对时间流逝的困惑,以及一点点自嘲。当我看到“我生在1994,我是不是老了”这个标题时,脑海里立刻涌现出无数关于年龄、青春、回忆的画面。90后,这个承载了太多时代印记的群体,似乎总是在被问“你们是不是老了?”“你们那一代是怎么样的?”诸如此类的问题。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这本书,看看作者是如何回应这个问题的,是否能找到共鸣,或者看到一种全新的解读。我很好奇,作者会从哪个角度切入?是回忆童年时物质匮乏但精神富足的时光?还是怀念初高中时代那些纯粹的友谊和懵懂的爱情?亦或是对如今飞速发展的社会,信息爆炸的时代感到一丝疏离?这本书的书名就像一个引子,勾起了我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所有遐想,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出生年份,更是一个时代群体的集体记忆和情感投射。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那个属于自己的、关于“1994”的答案,或者至少,能找到一种和解。
评分拿到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它的封面设计很用心,简洁却充满故事感。我并非出生在1994年,所以“老了”这个词对我来说,更多的是一种感触,一种对生命进程的观察。但作为同龄人,或者稍有年龄差的读者,我想都能理解这本书所要传达的那种情感。“1994”这个年份,在我看来,代表着一个特殊的节点。那是一个互联网刚刚开始渗透,但尚未完全改变我们生活的年代;是一个流行文化正在多元化,但还没有被算法完全裹挟的年代;是一个我们还能在街头巷尾找到小卖部,和小伙伴们玩到日落的年代。我很好奇,作者是否会描绘出那个年代特有的气息,那些让我们怀念的细节?比如,当年我们听的磁带,看的盗版碟,追的电视节目,以及那些现在看来可能有些幼稚,但却异常真挚的情感?这本书会不会是一趟穿越时空的旅程,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遗忘的、却又深刻影响着我们的过往?我期待着,在字里行间,能够看到一张张熟悉的、泛黄的照片,听到一首首被时光打磨得更加动听的老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