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选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克里斯托弗·马洛 著
承接 住宅 自建房 室内改造 装修设计 免费咨询 QQ:624617358 一级注册建筑师 亲自为您回答、经验丰富,价格亲民。无论项目大小,都全力服务。期待合作,欢迎咨询!QQ:624617358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9678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60438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特种纸
页数:672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与《哈姆雷特》齐名的《西班牙悲剧》作者汤玛斯·基德,影响了莎士比亚的伊丽莎白时期重要戏剧家克里斯托弗·马洛,“另一个莎士比亚”汤玛斯·米德尔顿……与莎士比亚同时期的三位英国戏剧大师经典作品集首次系统推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界与莎翁作品相映成辉!国内填补阙漏之作,著名翻译家朱世达先生多年精心打造,辜正坤、陆建德、陈众议、程朝翔、止庵、邱华栋、包慧怡等七位名家学者鼎力推荐,莎翁迷与戏剧爱好者不可错过!


内容简介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界群星闪耀。除了莎士比亚,克里斯托弗·马洛、汤玛斯·米德尔顿、汤玛斯·基德、本·琼森等人都有经典的名剧传世。

本书收录了这个时期三位剧作名家的六部剧作。

汤玛斯·基德创作的《西班牙悲剧》描写了数起暴力谋杀事件和一个拟人的复仇之神,开创了一种新的戏剧种类,即复仇剧。对莎士比亚、本·琼森和克里斯托弗·马洛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1602年出版的本剧第四个版本中出现了五段新增的段落。两个世纪以来,对五段新增的段落约325行诗句是否是莎士比亚的手笔一直存在争议。美国德克萨斯大学教授道格拉斯·勃鲁斯特(Douglas Bruster)根据不列颠图书馆保存的莎士比亚的手稿,从莎士比亚的习惯手书来判断,这325行诗应该是莎士比亚的创作。这部分本书亦有完整收录。

克里斯托弗·马洛创作的 《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是第一部将德国浮士德传奇戏剧化的作品,被认为是伊丽莎白时代伟大的悲剧之一。浮士德博学多才,才气横溢,但他渐渐得意忘形,骄傲自满,自以为是,追求一个充满福祉、欢乐、权力、荣誉和全能的世界,要“所有在宇宙静止的两极之间运动的事物都要受我的统领”。于是,他沉湎于该诅咒的魔术之中,为了权力、声誉、经验和知识将自己的灵魂出卖给魔鬼路济弗尔。坠入地狱。本书收录马洛创作的该剧的两个版本。

除此之外,本书还包括马洛的《马耳他岛的犹太人》,哈罗德·布鲁姆评价马洛创作的该剧人物巴辣巴:“他(马洛)的某个独创是莎士比亚都不具备的。这个独创就是巴辣巴,他塑造过的重要的人物;巴辣巴主导了他独创性的剧作《马耳他岛的犹太人》,巴辣巴无法简单地规约,他身上的意趣代表了马洛对一切道德与宗教成规的反抗。”马洛创作的《爱德华二世》,这部剧影响了莎士比亚创作《理查三世》;汤玛斯·米德尔顿的“黑色喜剧”《复仇者的悲剧》,他被誉为“另一个莎士比亚”,英国诗人T.S.艾略特认为,米德尔顿仅次于莎士比亚。

本书是原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朱世达先生多年潜心打磨的译作,译笔典雅、优美、将原作的意韵限度地还原。得到了辜正坤、陆建德、程朝翔、陈众议、止庵、邱华栋、包慧怡等七位名家学者一致推荐,值得喜爱莎翁及其同时代作家戏剧作品的读者,以及广大戏剧爱好者收藏。



作者简介

汤玛斯 基德(1558-1594)生于一个公证人家庭。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公证人是一种非正式律师的职业,这种人经常还是放债人。因为他们的职业需要一定的文化知识,所以经济地位要高于一般的工匠阶层。基德进入伦敦一所文法学校接受教育,但因为家庭背景的原因,他终究未能成为绅士,也没有进大学继续深造。

在16世纪80年代大部分时间里,他极可能从事职业作家的工作。但由于没有任何当时出版的著作封面留有他的名字,人们很难断定他到底写了什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受到伦敦同行作家的尊敬。他在这一时期,很可能1586-1587,创作了《西班牙悲剧》,该剧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一起成为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有影响的戏剧。继后,他又创作了《苏里曼和帕塞达》和《考内莉亚》,但影响力远不如《西班牙悲剧》。


汤玛斯 米德尔顿(1580-1627)其父亲是一位砌砖匠,但通过努力而获得盾形徽章。他在十几岁时就开始写诗发表,1598-1600在牛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1602年回伦敦从事戏剧创作。在这一时期,他主要关注喜剧创作,发表了《米迦勒节》《老爷们,这是一个疯狂的世界》《市场街上的贞女》等。1620年,他被任命为掌管和安排伦敦城官方礼仪和庆典的官员。在这一时期,他创作了两部伟大的悲剧《娘儿们小心娘儿们》《假傻瓜蛋》。

《复仇者的悲剧》在《哈姆雷特》发表5年后于1607年出版,出版时剧本没有刊登剧作家的名字。长期以来,人们都把它归属于西里尔 图纳(Cyril Tourneur)的创作,直到1975年以后大多数研究家通过研究相信这部戏是米德尔顿的创作。他被誉为“另一个莎士比亚”,英国诗人T.S.艾略特认为,米德尔顿仅次于莎士比亚。


克里斯托弗 马洛(1564-1593)与莎士比亚同年出生,是伊丽莎白时期zui重要的悲剧戏剧家之一。他写的戏剧对莎士比亚有极深刻的影响。其父亲是几乎不识字的鞋匠。他依靠自己的天赋获得了进坎特伯雷国王学校,以及后来上剑桥大学的奖学金。他从1580到1587在剑桥不仅获得了硕士学位,而且创作了史诗性的《帖木儿大帝》;该剧随即在伦敦演出,大获成功。其后他又创作了《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和《马耳他岛的犹太人》,以及未完成的长篇叙事诗《希罗与里昂德》。在29岁时,他和一个人在咖啡馆就金钱问题发生了争吵,因刀伤而死亡,攻击者以自卫为由成功地为自己解脱。


朱世达,安徽泾县人,复旦大学英国语言文学系毕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美国社会与文化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国际英文新闻写作专业副教授。1987-1988作为富布莱特学者前往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进行研究。1998年重返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进行美国市民社会研究。

主要作品:小说:《相爱在哈佛》(中国文学出版社);专著:《当代美国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英译中:詹姆斯·乔伊斯(爱尔兰)《青年艺术家画像》(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多斯·帕索斯 (美)《北纬四十二度》《一九一九》(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0);纳博科夫 (美)《绝望》(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西尔维娅·帕拉斯 (美)《钟罩》(漓江出版社,1991,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中译英:冯友兰《通论道学》,李泽厚《庄子与禅》《宋明理学片伦》;英文论文:“Lin Yutang’s Perception of the U.S.A”(Social Sciences in China,99,2)


精彩书评


七位名家推荐语:

这几部作品确实是研究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尤其是研究莎士比亚著作时的经典性参照作品,与莎翁作品相映生辉,不可或缺。

——辜正坤

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时,出版界为莎士比亚作品的出版做了大量工作。然而,那个时代并非只有莎士比亚一位剧作家,其他如克里斯托弗·马洛、汤玛斯·米德尔顿、汤玛斯·基德、本·琼森等戏剧名家的作品同样历久弥新。《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选》收录的正是这些作家的经典代表作。对于国内出版界来说,这是一部填补空白之作;对于读者来说,这是一部充满智慧、极具才华的好书。

——止庵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选》的出版,既能够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与莎翁同时期剧作家的优秀作品,也是对当时星光熠熠的英国戏剧界风貌的一次颇为有益的补充。

——邱华栋

不了解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剧坛就不会理解莎士比亚何以伟大。翻译这本书是一大难事,也是一大乐事。向译者朱世达先生致敬。

——陆建德

英国文艺复兴时代现今常被称为英国“早期现代”,因为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它继承着古典的辉煌,承载着中世纪的神圣,又是通向现代的门槛。在该时期的剧作中,莎士比亚戏剧有较多的中文译本,而其他剧作家的作品中译本较少,较难找到。这套剧作集收入了六部剧作,都是这一时代的杰作,值得一读。马洛的《浮士德博士》是知识与信仰冲突的悲剧,具有浓厚的现代精神;而基德和米德尔顿的两部复仇悲剧都是这一体裁的代表作,搬演了我们今天仍然关注的恶的主题。

——程朝翔

少了基德、马洛和米德尔顿的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史是不可想象的,甚至莎士比亚也将不成其为莎士比亚。本书是一部难能可贵的填补阙漏之作,英国文学和戏剧爱好者们不应错过它。

——包慧怡

作为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题材,戏剧自然是了解文艺复兴运动的不二法门;而英国戏剧犹如意大利绘画,标志着文艺复兴运动的艺术高度。

——陈众议


目录

目 录

译者前言 1

上 册

西班牙悲剧 汤玛斯·基德 / 1

《 西班牙悲剧 》1602年版增加的段落 127

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第一版 )克里斯多弗·马洛 / 141

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第二版 )克里斯多弗·马洛 / 211

下 册

复仇者的悲剧汤玛斯·米德尔顿 / 303

马耳他岛的犹太人克里斯多弗·马洛 / 423

爱德华二世克里斯多弗·马洛 / 531


精彩书摘

第一幕


第一场



安德里安鬼魂及复仇之神上


鬼魂当永恒的灵魂


还囚禁在淫荡的肉身,


灵与肉相互沉醉消融时,


我是西班牙宫廷的朝臣。


我叫堂·安德里安;出身


并不低贱,但相当卑微,


只是在年轻时交上好运。


峥嵘岁月,


忠于职守,爱情眷顾于我,


我私下占有了高贵的姑娘,


甜蜜的芳名贝尔-英匹丽亚。


然而,在收获夏日的欢乐时,


死亡之神扼杀了幸运的蓓蕾于严冬,


生生将我与情人拆开。


在与葡萄牙的纷争中


骁勇将我送进了危险的虎口,


生命终于堕入了死亡之冢。


我被杀,灵魂堕入不尽滚滚的冥河,


那粗鲁的冥界船夫原文为卡戎(Charon),根据希腊神话,是渡亡魂过冥河去阴间的神。,那唯一的船夫,说,


因为我没有举行得体的葬礼,


不能跻身于乘客之列。


当太阳神在西蒂斯西蒂斯(Thetis):海神(Nereus)的女儿之一。的膝盖上安睡三夜,


堂·霍拉希尔,骑士将军的儿子


用海水将他的双轮战车的火熄灭,


我的葬礼后事才算告成。


这冥界船夫心满意足,


将我摆渡到泥泞的彼岸,


通向凶险的阿佛那斯湖原文为Avernus,意大利那不勒斯附近的死火山口形成的一个小湖,据古代神话,是地狱的入口。的恶浪:


我用甜蜜的话语哄弄那地狱看门犬原文为(Cereberus),刻耳柏洛斯。,


通过了危机四伏的前门。


不远处,在万头攒动的灵魂中


端坐着三位法官——


米诺斯、埃阿科斯和拉达曼堤斯,


我急不可待趋前问候,


希冀为我的游荡的灵魂求得一张通行证。


米诺斯从瓮中抽出一张张镌刻的签,


签上描述着我在尘世的作为。


“这位骑士为爱情而生,”他说,


“为爱情而死,


为了爱,他去挑战战争之运,


丧失了爱情和生命。”


“那么,”埃阿科斯说,“就发配他


去风月场跟爱人们散步,


将无限的时光


在绿色爱神木和柏树爱神木象征爱情,柏树象征死亡。树荫下游荡。”


“不,不,”拉达曼堤斯说,“将一个武士


流放到情人们中至为不妥。


他死于战争,应该驱遣到战场,


在那儿,受伤的赫克托耳赫克托耳:特洛伊王的长子,特洛伊战争中的英雄,被阿喀琉斯杀死。忍受着永恒的痛苦,


阿喀琉斯阿喀琉斯:出生后被其母亲握脚踵倒提在冥河水中浸过,因此除未浸到水的脚踵以外,浑身刀枪不入。的密耳弥多涅人指跟随国王阿喀琉斯参加特洛伊战争的人。在平原逡巡。”


米诺斯,三位法官中最为平和温谦,


做出决定,弥除了分歧:


“将他发配到冥王即Pluto,冥王。那儿去,


由冥王陛下来决定他的厄运。”


我的通行证就这样立即签发。


在羁往冥王宫殿的路上,


我经过可怕的、永远张着黑幕的暗夜,


所见,一千张嘴也无法说完,


一千支笔也无法书尽,一千个不朽的灵魂也难以想象。


有三条路:


右手是通向风月场和战场现成的路,


情人们和血腥的武士的乐园,


他们都禁锢在冥王的管区。


左手的路,陡直而下,令人毛骨悚然,


直通冥府的渊薮,


血腥的复仇女神即Furies,在希腊和罗马神话中的复仇三女神。挥舞着钢鞭,


可怜的伊克西翁伊克西翁:拉庇泰王,因追求天后赫拉,被主神宙斯缚在永远旋转的车轮上受罚。被绑在永不停息的车轮上;


高利贷者被熔化的金子呛死,


丑陋的蛇紧紧箍住淫男浪女,


谋杀凶手为永远无法弥合的伤口呻吟不已,


做伪证的人在滚烫的铅水中煮沸,


所有的污秽的罪孽都受到折磨、惩罚。


在这两条路之间,我走中间的一条,


将我引导到旖旎的乐土希腊神话中,英雄和好人死后居住的地方。的草地,


巍峨的塔楼,


黄铜的墙,金刚石的门。


前言/序言

译者前言


英国戏剧在文艺复兴的伊丽莎白和詹姆斯一世时期得到了空前的蓬勃发展,出现了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一大批才华出众的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作品在我国已经有多位翻译家做了翻译。但和他同时代或者稍后的戏剧家的作品的译介在我国仍然不尽如人意。现在,汤玛斯·基德的《西班牙悲剧》、汤玛斯·米德尔顿的《复仇者的悲剧》、克里斯托弗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剧》(第一版与第二版)、《马耳他岛的犹太人》和《爱德华二世》能结集出版,真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


汤玛斯·基德的《西班牙悲剧》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一起被认为是伊丽莎白时代戏剧最著名的作品。

《西班牙悲剧》描写了数起暴力谋杀事件和一个拟人的复仇之神,开创了一种新的戏剧种类,即复仇剧,或者叫复仇悲剧,对莎士比亚、本·琼森和克里斯托弗·马洛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批评家认为,基德很可能写过一部《哈姆雷特》,后来失传了。英国诗人T.S.艾略特在他的《哈姆雷特和他的问题》(Hamlet and His Problems, 1921)中说,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应该是一些先行者较为粗糙的范本的一个顶层结果,其在剧情构思和语言上汲取了《西班牙悲剧》不少营养;他认为,汤玛斯·基德是一位不同凡响的剧作家,莎士比亚在写作《哈姆雷特》时可能参照(revisit)了《西班牙悲剧》文本。同时,在莎士比亚在世时,在德国演出的早期《哈姆雷特》的译文文本留有《西班牙悲剧》的影响的明显痕迹。

这部戏剧以1582年西班牙与葡萄牙战争作为背景,沿袭了塞内加的以鬼魂作为剧情线索的写剧手法。和塞内加的戏剧一样,该剧设置了一个鬼魂,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一个典型的复仇主题。《西班牙悲剧》继承了塞内加的戏剧传统,另一方面它又有自己的新的戏剧创造。比如,塞内加的戏剧的暴力都发生在戏外,而《西班牙悲剧》的暴力都发生在戏台上,都暴露在观众的眼前。基德的创新就在于,他的鬼魂成为剧情拓展的一部分,而塞内加的《堤厄斯忒斯》(Thyestes)中的鬼魂在序幕后便离去了。塞内加的鬼魂不牵涉进剧情本身,不提供戏剧主要线索和关于结局的信息。而《西班牙悲剧》中的鬼魂对发展中的剧情和任务做评价。基德的戏中戏真的表现了死亡,不是仅仅演戏而已,不是“过不了多久他们又活蹦乱跳,/第二天活着又给观众演出”。安德利安的鬼魂和复仇之神一唱一和,与《堤厄斯忒斯》相似。鬼魂所描写的地狱,以及剧尾所呼吁的惩罚与《堤厄斯忒斯》《阿伽门农》(Agamemnon)和《淮德拉》(Phaedra)相像。西埃洛尼莫在第三幕第十三场的独白中引用了塞内加的《阿伽门农》:“通向犯罪的最保险的通道总是犯罪”。老叟那部分戏明显地取自塞内加的灵感。

在十七世纪早期,像《西班牙悲剧》和《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都被算作“老派的戏剧”。《西班牙悲剧》中的戏剧写作元素和《哈姆雷特》十分相似,它们有许多诗句类似的地方。在《西班牙悲剧》中,基德用独创的“naked bed”写了西埃洛尼莫的一句台词:


什么喊声把我从裸睡的床上叫起?

我的激跳的心充满了战栗和恐惧,

而从来还没有任何危险曾经吓倒过它。


而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中,运用了同样的独创的匪夷所思的语言“go to thy cold bed and warm thee”写了爱德伽的一段“疯话”:


到你那冰冷的床上去暖和暖和吧。(3:4)


这一诗句同样出现在《驯悍记》的序幕斯赖的对白中。显然,基德和莎士比亚的作品不可避免地纠缠在一起。

《西班牙悲剧》和《哈姆雷特》都是运用“假疯”的表象,以马基雅弗利式的秘密设套行事的手法,达到谋杀敌人的目的。《西班牙悲剧》中戏中戏手法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继续运用,用来追索出一件谋杀案,并运用鬼魂来复仇。它是戏中戏的先驱,虽然它与《哈姆雷特》中的戏中戏有所不同,它包括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霍拉希尔的被谋杀),在情节动作方面包括西埃洛尼莫在谋杀洛伦佐、巴尔萨扎和贝尔-英匹丽亚以及自杀之间犹豫不决和矛盾的解决。《西班牙悲剧》戏中戏的人物讲意大利语、希腊语和拉丁语。

《西班牙悲剧》拥有它自己的将整个故事串连在一起的手法(the framing device),由复仇之神和安德里安合作为戏剧情节的设计者和导演。这种手法并不新鲜,在乔治·皮尔(George Peele)的《老妻子们的故事》(Old Wives’ Tale)和莎士比亚的《训悍记》(Taming of the Shrew)都有使用。它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在串联戏剧故事情节的过程中复仇之神起着叙事者的角色。整个一连串的复仇的最初的动机来源于安德里安。安德里安出身寒门,与高贵的贝尔-英匹丽亚恋爱,他是被诱骗进死亡的陷阱的。贝尔-英匹丽亚在调情和情欲的戏份上的进攻型的表现,即使现代戏剧也望尘莫及。她杨花水性,铁面得无以复加,居然能安然谋杀自己的情人。她的形象正与正统的“女性忠诚”的思想相对立。

《复仇者的悲剧》在1607年出版时,没有刊登剧作家的名字。长期以来,人们都把它归属于西里尔·图纳(Cyril Tourneur)的创作,直到大卫·莱克(David Lake)1975年发表的《米德尔顿戏剧的准则》(剑桥大学出版社)、麦克唐纳德·P.杰克逊1979年发表的《米德尔顿和莎士比亚:关于归属的研究》,以及2007年牛津大学版的《米德尔顿和早期的校勘文化》的出版使大多数研究家相信这部戏是米德尔顿的创作。同时,这些研究证明米德尔顿和莎士比亚合作创作了《雅典的泰门》,改编和修改了《麦克白》和《一报还一报》。牛津大学劳里·麦夸尔和爱玛·史密斯教授的研究指出,莎士比亚的《终成眷属》极可能是莎士比亚与米德尔顿合作的作品。汤玛斯·米德尔顿被誉为“另一个莎士比亚”,英国诗人T.S.艾略特认为,米德尔顿仅次于莎士比亚。

《复仇者的悲剧》在《哈姆雷特》发表五年后出版。它生动描述了意大利宫廷的骄奢淫逸和勾心斗角,它的愤世嫉俗和讽喻性是詹姆斯一世时期剧作家的一个鲜明的特点。戏剧以韦恩迪奇(在意大利语中是复仇的意思)对原先的情人的骷髅的一场独白开场,揭示了主人公内心错综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最原始的为父复仇的动机。而韦恩迪奇作为复仇者仅仅是戏剧中众多的复仇者中的一个。公爵夫人和公爵的私生子之间的私通被认为是对公爵和公爵的儿子们的一种报复。公爵夫人的儿子们阴谋谋害公爵前妻所生之子和合法继承人卢苏里奥索,同时他们之间又为了争夺公爵爵位而发生了厮杀。各色人物关系纵横交错,利害各不相同。复仇者聪明非凡,善于临机应变,纵横捭阖,这本来应该是喜剧人物的特点,在这部戏里却赋予了悲剧人物,他终因自己嘴巴不牢,泄露了天机,酿成一个悲剧;曲折的每每出乎意料的剧情构成了这部戏的超凡戏剧性(theatricality)。在剧情转折的当儿,本来应该是令人恐怖的一幕,然而军官提拎来给埃姆比迪奥索和苏佩瓦吉奥的是一个错杀的头颅,演变成大笑一场。在假面舞会上,第二场出场的谋杀者们却发现他们图谋谋杀的人都已经被杀,无需他们花费吹灰之力,令人啼笑皆非。戏谑和嘲弄颠覆了严肃的道德主题这种戏剧性每每强调到极致的基本原则,使戏份几乎演变成一场漫画式的闹剧,使它成为一部名副其实的“黑色喜剧”,在现代的戏剧批评家看来,它仍具有一种超现实主义的力量。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莎士比亚同年出生,是伊丽莎白时期最重要的悲剧戏剧家之一。他写的戏剧对莎士比亚有极深刻的影响。仅从主题的选择上也可见一斑,你可以对《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与《迦太基女王狄多》,《威尼斯商人》与《马耳他岛的犹太人》,《理查三世》与《爱德华二世》做一番比较。在《皆大欢喜》中莎士比亚直接引用马洛的《希罗与勒安得耳》中的诗句:“死亡的牧人,现在我终于明白你的话的真谛:‘谁个情人不是一见钟情?’”

马洛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应该是第一部将德国浮士德传奇戏剧化的作品。作为文艺复兴道德剧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剧》被认为是伊丽莎白时代伟大的悲剧之一。它有两个版本,1604年出版的四开本,通常称作A版,即第一版,1616年出版B版,即第二版。现在批评家一般认为第一版更加具有权威性,更贴近马洛的原作。但第二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样板,在伊丽莎白时期在马洛逝世后伟大的悲剧是如何通过演出实践而演进的。第一版和第二版都应该作为独立的戏剧作品加以欣赏。

浮士德博学多才,才气横溢,但他渐渐得意忘形,骄傲自满,自以为是,追求一个充满福祉、欢乐、权力、荣誉和全能的世界,要“所有在宇宙静止的两极之间运动的事物都要受我的统领”。于是,他沉湎于该诅咒的魔术之中,为了权力、声誉、经验和知识将自己的灵魂出卖给魔鬼路济弗尔。好天使劝说他忏悔,废除他对魔鬼路济弗尔所做的誓言。浮士德的最大的错误就是对自己的救赎全然不晓。魔鬼靡非斯陀匪勒斯对他直言:“哦,浮士德,别再问这些微不足道的问题了吧,/它们着实让我的脆弱的灵魂惊悚不已!”路济弗尔给他展演了七宗罪,这些实际上都是对他的一种警告,这七宗罪他都有份,但他仍然懵懂无知。到最后,山穷水尽时他才醒悟过来,但为时已晚矣,最终被罚入地狱。马洛发出了著名的感叹:


本来可以长成擎天巨枝的树杈被拦腰砍断了,

曾经在这位学者心中滋生的阿波罗月桂

焚烧殆尽了。

浮士德走了。他堕入地狱,

他的噩梦般的命运可以告诫智者,

催使他们对悖逆天理的作为做一番思考,

它们蛊惑稚嫩的才子,使其深陷其中,

做出超乎天意所允许的事儿来。


马洛大约在1589—1591年创作了《马耳他岛的犹太人》。正如在序幕中说的,这部戏“演示一位生活在马耳他,富有而著名的犹太人的故事”。它揭示犹太人巴辣巴在他所有计谋中暴露了一个彻头彻尾马基雅维利的形象。马基雅维利认为“宗教不过是小儿游戏而已,世上并没有原罪,而只有懵懂无知”。马基雅维利作为一个愤世嫉俗的教师爷实际上统领了整部戏剧,统领了巴辣巴所有的阴谋。

马耳他岛的巴辣巴通过他的商业而获得巨额财富,超过该岛的总和。马耳他岛总督富南兹因为要向土耳其纳贡,没收了他的全部财产。由此产生了他对总督富南兹的嫉恨,他要向富南兹报仇。

地中海的马耳他处于西班牙和土耳其两个强大的王国、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争夺的前沿。巴辣巴这个“由不同于凡人的更为坚实的材料制成的”犹太人就生活在这种争斗的夹缝之中。他的马基雅维利式的态度就是,“让他们打吧,相互征服和厮杀,/这样,他们就不会打扰我,我的女儿和我的财产。”不管局势怎么变化,他要弄清生命攸关之所在,小心翼翼地保住既得的利益。他的信条就是,“没有人比我自己更是我的朋友了。”他要是乐意,会像卑躬屈膝的狗一样摇尾乞怜,


当人们骂我癞皮狗,

我却抛一个飞吻,耸一耸肩了事,此说引发了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第一幕第三场中夏洛克的“我总是忍气吞声,耸耸肩膀”。——译注(本书所有注释均为译者注。)

像赤足的托钵修士一样低声下气。


他以阴谋诡计让信仰基督教的总督富南兹的儿子和马提阿斯因为同时热恋巴辣巴的女儿阿碧噶尔而拔剑相向。当阿碧噶尔因为痛苦而皈依基督教,进了修女院,巴辣巴就用计谋毒死了所有的修女,包括他的女儿。他继而毒死了两位聆听过阿碧噶尔的忏悔、熟知他的奸计内情的修士和他自己的仆役。在一场设计谋杀土耳其王子卡利玛斯的计谋中,他反遭毒计,即使这时,他仍然诅咒道,“如果我逃过了这次奸计,/我就会给你们所有的人带来毁灭。”他不得不说,


死亡,生命!飞吧,灵魂!舌头呀,诅咒你的富有,死去吧!


莎士比亚1596年发表了《威尼斯商人》,虽然情节完全不一样,但是两部戏剧的场景、主题和人物都有可以比较的地方。据认为,马洛的《马耳他岛的犹太人》对莎士比亚创作《威尼斯商人》有极大的影响。马洛将这部戏剧置于远离英国本土的马耳他,在戏剧的描述中,不同寻常地对一个在虚伪的基督教社会中遭受压迫的犹太外国人寄予了同情,莎士比亚嗣后同样在他的《威尼斯商人》中也给予了这种同情。这种同情感由于对犹太人主角种种恶行的描写而变得异常复杂了。

据认为,马洛的《爱德华二世》影响了莎士比亚创作《理查三世》。马洛一般将他戏剧的背景置于远离英国的中东、东欧、罗马或者地中海,唯有《爱德华二世》背景置于英国本土,和莎士比亚的《亨利六世》《约翰王》和《理查二世》一样,描述了英国历史上最弱的、最臭名昭著的国王。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他一般会安排一位尊贵的人物用典雅的语言申述对于神圣王权的信念和王座按程序继位的重要性,而马洛对争王权的双方都不给予道德上的认可,对现任国王和争王权的叛逆者双方都加以鞭挞,揭露他们在性事和私欲上为历史所不齿的阴暗面。

戏剧《爱德华二世》一开头就通过加弗斯顿的独白交代了他和爱德华国王之间的关系。他表白了“当世界处于敌对之中/我则愿在他的怀抱里沉沦”。他的真实目的是要“按我所愿蛊惑多愁善感的国王”。加弗斯顿为了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玩弄国王的同性恋倾向。而为这样一个虚伪的人,如果需要的话,爱德华国王却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和王公贵爵为敌,以致失去整个王国。他在感情上太脆弱了,认为加弗斯顿的爱跟他的一样是无私奉献的,他无法分辨加弗斯顿的真正动机。

反叛的贵族首领小莫蒂默虽然不是主要角色,但他在整个戏剧中起了关键的作用。他是一个典型的马洛笔下的骗子,聪明反被聪明误。他的野心表面上似乎是针对一个腐败的国王,冠冕堂皇。爱德华的腐败也给他留下了足够的借口。他完全有理由看不起弄臣加弗斯顿:


一个出身如此低微的人

仰仗君王的偏袒而变得如此骄横,

用王国国库里的金银沉湎酒色。


加弗斯顿自然成为王侯贵族的众矢之的。卑鄙的加弗斯顿也给莫蒂默起事反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合法的依据。莫蒂默对被遗弃的王后的关切渐渐演变成一场性爱,王后参与了他的推翻王朝的阴谋。他们的爱情揭示了这场阴谋中最黑暗、最虚伪的一面。被打入冷宫的王后在凶手行将离开去执行使命时,她还装模作样地卸下戒指,说:


请代我向陛下致以谦卑的问候,

告诉他我徒劳无益地设法

减轻他的痛苦,让他获得自由;

请将这带给他以表示我的爱。


她装得就像真的一样。莫蒂默也以虚与委蛇的手法骗得了贵爵们的赞赏,得到了摄政王的高位。欺诈和阴险是这些反叛者们的共同特性。马洛描述的这幅阴暗、恐怖的争夺王权的场景生动地揭示了人的野心和欲望令人生畏的一面。

2013年8月《纽约时报》报道了美国德克萨斯大学教授道格拉斯·勃鲁斯特(Douglas Bruster)通过研究不列颠图书馆保存的莎士比亚的手稿证明,1602年出版的《西班牙悲剧》第四个版本Q4新增的五个段落三百二十五行诗句很大可能是莎士比亚的手笔。最早提出这一异议的是英国诗人萨缪尔·泰勒·科勒律治,他在1833年就指出,基德死后加于《西班牙悲剧》的那所谓“新增的段落”有可能是莎士比亚的贡献。美国内华达大学教授埃里克·拉斯姆森(Eric Rasmussen)和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出版的《莎士比亚全集》编辑乔纳森·贝特(Jonathan Bate)认为,虽然还没有绝对的证据证明这就是莎士比亚的贡献,但目前的研究成果使我们能够最接近证明这一点。拉斯姆森教授说,“我认为我们现在可以以一定的权威说,是的,这是莎士比亚的诗歌。”


这一消息使我处于极大的兴奋之中。我设法买到了牛津版的《西班牙悲剧》,便开始在家中翻译起来。谁知这一发而不可收,继而又翻译了其他诸篇。这既纯然是为了乐趣,实际上也是一个莎士比亚梦。当我还是复旦大学英国语言文学系二年级学生的时候,有一次,我到新教学大楼三楼一间教室前等着里面四年级班下课,我们下一节课将在那间教室里进行。我从门窗里向里窥望,只见林同济先生在黑板上书写着《哈姆雷特》里的一句诗句:“O,what a noble mind is here overthrown”(好一个高贵人品就这样完了呀)我在这里引用的是林同济先生自己的译文。。我当时仿佛触了电似的,感到一种振奋,一种玄妙,莎士比亚的戏剧多么美!伊丽莎白时代的戏剧多么美!这一刻因此在我的心中存留了一辈子,那“高贵人品”成为我一生难以忘怀的一个形象。记得上世纪80年代开放初期,我有幸去美国洛杉矶。回国的行李里携带的只是用公家发的零花钱买的一部大部头的A.L.Rowse注解的《莎士比亚全集》。1987年,我有可能作为富布莱特学者赴哈佛大学做研究。虽然我主要研究多斯·帕索斯,但仍然没有失去对莎士比亚的强烈兴趣。一次,我从校报上得知瓦尔特·凯塞尔(Walter Kaiser)要在豪顿图书馆开一个莎士比亚研究的课程,名额是十三个。我赶到比较文学系所在的博伊斯顿楼教授那儿,他告诉我名额已经满了。我说,是否可以加一个。他说,教室很小,不可能再加人。我还是希望力争一下,说我可以站着听课。他说,那也不可能。这只能留给我无限的遗憾了。


现在,我有了余暇,我得以有可能将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与《哈姆雷特》齐名的、先于莎士比亚创作生涯的汤玛斯·基德的《西班牙悲剧》、汤玛斯·米德尔顿的《复仇者的悲剧》、克里斯托弗·马洛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剧》的两个版本,他的影响莎士比亚创作《威尼斯商人》的《马耳他岛的犹太人》,以及历史剧《爱德华二世》翻译成中文,奉献在中国读者面前,无疑是还了一生的对于英国文学迷恋的心愿。

在翻译的过程中,我参考了A.L.Rowse的“The Annotated Shakespeare”,David Crystal & Ben Crystal的“Shakespeare’s Words”,Alexander Schmidt两卷本的“Shakespeare Lexicon and Quotation Dictionary”。



用户评价

评分

期待已久的好书,京东正品,值得信赖!

评分

与《哈姆雷特》齐名的《西班牙悲剧》作者汤玛斯·基德,影响了莎士比亚的伊丽莎白时期重要戏剧家克里斯托弗·马洛,“另一个莎士比亚”汤玛斯·米德尔顿……与莎士比亚同时期的三位英国戏剧大师经典作品集首次系统推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界与莎翁作品相映成辉!

评分

期待已久的好书,京东正品,值得信赖!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很棒的书,填补空白的书。

评分

很棒的书,填补空白的书。

评分

物美价廉,快递迅捷,非常赞!

评分

物美价廉,快递迅捷,非常赞!

评分

与《哈姆雷特》齐名的《西班牙悲剧》作者汤玛斯·基德,影响了莎士比亚的伊丽莎白时期重要戏剧家克里斯托弗·马洛,“另一个莎士比亚”汤玛斯·米德尔顿……与莎士比亚同时期的三位英国戏剧大师经典作品集首次系统推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界与莎翁作品相映成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