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功低齡化”、95後和00後當道的今天,鹿鹿獨闢蹊徑,追問一個“大齡”90後,應該如何突破年齡圈限,活齣自我。當同齡人都在曬豐富的生活時,鹿鹿認為自己不是那個幸運的人,凡事都靠自己,凡事都來得慢。我們的人生莫不如此,需要獨自在跌跌撞撞後找到舒服的節奏和精準的方嚮。這裏有觸發你感動與思考的故事,也有陪伴你前行的勇氣和慰藉。2018成長巨獻,本命年誠意贈禮,予你一顆從不被同齡人拋棄的定心丸。
陳鹿鹿,湖南妹子。曾是復旦的新聞民工,如今廝混於上戲寫戲。過去二十三載,慣於與己為難,不肯被人束縛。有取悅他人的本性,沒委屈自由的靈魂。總是妄圖在有限的生命裏,留下點兒永恒的東西。
其文章《如果我終將三十歲,那也是像陳意涵一樣的三十歲》發錶當天登上微博熱搜首名;曾任年輕人聚集地“十年後”微信公眾號主編,陪伴萬韆孤獨患者;曾在起點中文網連載小說《丫鬟咒》,周排行榜前十;於《哲思》《一個人,不孤單》等書刊發錶文章,深受讀者喜愛。
★真是要年紀大瞭些纔明白,禍福相依,陰陽互生,小確幸和小確喪你追我趕,壓根兒不會有什麼絕對的快樂。
★夜深瞭就早點睡吧,不要一個人想太多,又把滿腹的心事,講給並不在意的人聽見瞭。
★很多在熱鬧裏想不明白的道理、得不到的成長,在你需要獨自去麵對生活的所有好壞時,大都能想明白和得到。那總是人生裏頭特彆難得的機會,有時間去認識清楚熟悉又陌生的自己。
★人性都相差無幾,但人情會有不同,它讓你在底綫之上,感受到不同的溫度。
★就像曾經的愛情,就像大海和白沙,就像和親愛的人一起的旅行,都是人世間一個個童話,會破滅吧,但是終究會留下些美好。
★真實的生活原本就是復雜的,痛並快樂著的,接受這點反倒能活得比較容易。
★一個人時豐富內心熨平過往,轉身再一頭紮進熱鬧的生活裏,這二者都何其必要啊。
第一章 我曾是個半途而廢的少女
003你也在找那條迴去的路嗎
012留一寸孤獨的時間
019一個女科蜜
027少年饞
034消失的半年裏(上)
043消失的半年裏(下)
048我曾是個膽小鬼
第二章 我們如此不同,卻又撞到一起
061-066韆萬個她裏的你
067-072不僅小確幸,不止小確喪
073-080再會,上海女房東
081-088路人甲
089-094等一個讓你好奇的人
095-101二十歲的頑固派
第三章 在愛裏堅持,跟過往告彆
104此生短暫,願你無憾
116無人在生活裏犧牲
124戒不掉微醺
132相擁纔不怕驟變
142關於死亡
149達爾文世界
156幸會,追星少女
163我已經打消瞭整容的念頭
第四章 我走得慢,你不用等我
169 19
177治愈流浪者
189我們終究會牽手旅行
年輕的紅利所剩無幾瞭。自從高中畢業以後,人生就仿佛被誰點瞭快進,眼看著進度條止不住地往前跑。那之前時間過得很慢,一道數學題能做上整整一堂課,就好像過瞭整整一輩子;那之後再也不用做數學題,卻也不再用分秒來計時,而是年和月——上一年的新年計劃還沒實現,下一個新年就已經到門口瞭。
慢慢地,你看到大傢都走瞭很遠,而自己還在起點綫外熱著身,害怕不能在終點哨響之前入場,害怕自己壓根兒不像想象中的那樣能跑那麼遠那麼快。想要的太多瞭,可是時間遠遠不夠。
其實你我都知道,“XX後”是個很虛妄的詞兒,是一個僞概念。所謂的“95後”“00後”,也並不會在聚光燈下待得更久,就跟我們經曆過的一樣。
它是那些有點兒歲數和資曆的人擅自給後輩書寫的刻闆印象,也是個跟星座差不多的社交標簽。它過於以偏概全,雖然有時候讓你為身處其中而洋洋得意,更多時候卻是個枷鎖,製造瞭一個“成功低齡化”甚囂塵上的假象。
但它仍然叫你焦慮不安,你焦慮的不僅僅是年紀,而是原本應當與年齡相匹配的一切。
生活富足的年輕人焦慮沒有驚心動魄的故事可以講,傢境普通的年輕人焦慮自己一窮二白還看不清未來,更底層的年輕人更是被生活壓得直不起腰來,根本無暇在乎其意義……總而言之,我們進入到瞭一個應當焦慮的階段……
初讀這本書名,我腦海裏蹦齣的第一句話就是:“誰不是這樣呢?”“是不是老瞭”這個問題,似乎是每一個經曆過青蔥歲月的人,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都會問自己的。而“1994”這個具體的時間點,則為這個問題賦予瞭一種代入感,一種群體性的共鳴。我很好奇,作者會用什麼樣的文字來構建這本書的敘事。是散文式的迴憶錄?還是帶有小說情節的隨筆?亦或是某種更加抽象的,關於時代精神的探討?我期待它能像一位老友,用一種輕鬆自然的方式,和我聊起那些共同的經曆。比如,那些我們一起經曆過的潮流,那些我們一起追過的偶像,那些我們一起經曆的社會變遷,那些我們對未來的憧憬和恐懼。這本書,會不會是一本“情懷指南”,讓我們重新拾起那些被時光遺忘的碎片,重新感受那些曾經讓我們熱血沸騰的情感?我期待著,在字裏行間,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溫暖和慰藉。
评分我一直覺得,關於“老瞭”的討論,與其說是對年齡的焦慮,不如說是對生命體驗的沉澱。這本書的書名,直接拋齣瞭這樣一個命題,讓我覺得它絕非泛泛之輩。我猜想,作者可能不會用那種煽情的筆調來訴說歲月的無情,而是會以一種更輕盈、更具洞察力的方式,去探討“1994”這個數字背後所承載的意義。也許,作者會通過一個個鮮活的個體故事,摺射齣那個時代年輕人的成長軌跡,他們的迷茫、他們的奮鬥、他們的選擇,以及最終的收獲或遺憾。我期待看到書中對當下社會現象的觀察,用“1994”的視角去審視,也許會産生一種奇妙的對比和反差。例如,當今社會年輕人麵臨的各種壓力,與當年我們所經曆的相比,是更嚴峻瞭,還是換瞭一種形式?那些曾經的夢想,在現實的洪流中,究竟變成瞭什麼樣子?這本書,會不會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這些“90後”的集體肖像,讓我們看到自己的影子,也看到彼此。
评分拿到這本書,第一感覺就是它的封麵設計很用心,簡潔卻充滿故事感。我並非齣生在1994年,所以“老瞭”這個詞對我來說,更多的是一種感觸,一種對生命進程的觀察。但作為同齡人,或者稍有年齡差的讀者,我想都能理解這本書所要傳達的那種情感。“1994”這個年份,在我看來,代錶著一個特殊的節點。那是一個互聯網剛剛開始滲透,但尚未完全改變我們生活的年代;是一個流行文化正在多元化,但還沒有被算法完全裹挾的年代;是一個我們還能在街頭巷尾找到小賣部,和小夥伴們玩到日落的年代。我很好奇,作者是否會描繪齣那個年代特有的氣息,那些讓我們懷念的細節?比如,當年我們聽的磁帶,看的盜版碟,追的電視節目,以及那些現在看來可能有些幼稚,但卻異常真摯的情感?這本書會不會是一趟穿越時空的旅程,讓我們重新審視那些被我們遺忘的、卻又深刻影響著我們的過往?我期待著,在字裏行間,能夠看到一張張熟悉的、泛黃的照片,聽到一首首被時光打磨得更加動聽的老歌。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質問,一種對時間流逝的睏惑,以及一點點自嘲。當我看到“我生在1994,我是不是老瞭”這個標題時,腦海裏立刻湧現齣無數關於年齡、青春、迴憶的畫麵。90後,這個承載瞭太多時代印記的群體,似乎總是在被問“你們是不是老瞭?”“你們那一代是怎麼樣的?”諸如此類的問題。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這本書,看看作者是如何迴應這個問題的,是否能找到共鳴,或者看到一種全新的解讀。我很好奇,作者會從哪個角度切入?是迴憶童年時物質匱乏但精神富足的時光?還是懷念初高中時代那些純粹的友誼和懵懂的愛情?亦或是對如今飛速發展的社會,信息爆炸的時代感到一絲疏離?這本書的書名就像一個引子,勾起瞭我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所有遐想,它不僅僅是關於一個齣生年份,更是一個時代群體的集體記憶和情感投射。我期待著,在這本書中,能夠找到那個屬於自己的、關於“1994”的答案,或者至少,能找到一種和解。
评分“我生在1994,我是不是老瞭”——這句話,本身就充滿瞭一種矛盾的魅力。它既有對時間的追問,又帶著一絲對青春流逝的無奈,同時還隱藏著對未來未知的探索。我很好奇,作者究竟想通過這本書傳達一種什麼樣的情緒?是懷舊?是反思?還是對新生的期待?“1994”作為一個具體的時間坐標,它所代錶的不僅僅是齣生年份,更是一種時代背景,一種文化符號。我期待這本書能從一個獨特的視角,去解讀這個年代的年輕人所經曆的一切。也許,作者會從某個社會事件、某段流行文化,或者某個具體的個體經曆齣發,引申齣關於成長、關於選擇、關於身份認同的深刻思考。我想要從這本書中看到,那些曾經的青澀與懵懂,是如何一步步演變成如今的成熟與穩重;那些曾經的理想與抱負,又是如何在這現實的土壤中生根發芽,或者悄然凋零。這本書,能否成為一個坐標,讓我們衡量自己的成長,也認識到時代的變遷?我非常期待,能夠在這其中找到屬於“1994”一代,以及所有經曆過那個時代的我們的,一份獨特的解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