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西游及浮生六记论集

红楼、西游及浮生六记论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毓罴 著
图书标签:
  • 红楼梦
  • 西游记
  • 浮生六记
  • 古典文学
  • 名著研究
  • 文学评论
  • 中国古典小说
  • 文化研究
  • 文本分析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2110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9601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全书分为四大部分,前三部分收录了陈毓羆先生关于《红楼梦》研究、西游记研究、浮生六记研究及其他研究的代表性文章,系统展示了陈毓罴先生的学术观点,附录为往事追忆,辑录了陈毓羆先生的一些散文、诗歌等创作。

作者简介

陈毓罴,1930年出生于湖北汉口一个中学教师家庭。十七岁时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师从罗常培、魏建功、游国恩、郑振铎、钟敬文等著名学者,1951年,北大毕业后,赴兰州大学任教。1954年,考取留苏研究生,经过一年的俄语培训,赴莫斯科大学文学系深造,导师是著名文艺理论家、俄罗斯文学史家波斯别洛夫教授。1959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大学俄罗斯文学系,研究生。1963年开始发表作品。《曹雪芹佚著辨伪》获197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10年优秀论文奖。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所学位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自1978年,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生导师,1985年担任博士生导师。陈毓罴先生操劳一生,年届八十患上心肌坏死,于2010年9月15日清晨病逝于北京家中。


《红楼、西游及浮生六记论集》内容简介 《红楼、西游及浮生六记论集》并非一本传统的叙事性读物,它以一种独特的视角,深入探究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三部极具代表性且风格迥异的经典——《红楼梦》、《西游记》与《浮生六记》。本书并非简单地复述这三部作品的情节,而是将它们视为承载着深厚文化内涵与复杂情感的载体,通过精细的文本分析、跨文本的比较以及对作者创作背景的审视,揭示出它们在文学史、社会史以及人生哲学层面的多重意义。 本书的编排逻辑清晰,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分别聚焦于《红楼梦》、《西游记》与《浮生六记》,并在最后整合升华,提出整体性的观察与思考。 第一部分:大观园的盛衰与人性的微观图景——《红楼梦》的深度解读 此部分将《红楼梦》置于中国传统社会由盛转衰的宏大历史背景下,但其核心关注点在于对其中人物命运、情感纠葛以及家族兴衰的精微剖析。作者认为,《红楼梦》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并非仅仅在于其宏大的叙事,更在于曹雪芹笔下塑造的那些鲜活、复杂、充满人性矛盾的角色。 大观园的意象与象征意义:本部分将从多角度解读大观园这一核心空间。它不仅是一个物理的园林,更是封建大家族集荣华与腐朽于一体的象征。作者将分析园林景致如何折射人物的心境,例如潇湘馆的清幽与黛玉的孤高,蘅芜苑的朴素与宝钗的内敛,稻香村的田园与李纨的淡泊。同时,园内的节日庆典、诗社活动,以及每一次的聚散离合,都暗含着人物命运的走向以及家族气运的起伏。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宝黛之恋是《红楼梦》中最令人动容的主线。本部分将深入剖析这段爱情的独特性,它超越了世俗的功利与门第,是对纯粹精神契合的追求。作者将细致分析二人之间的眼神、话语、诗词唱和中所蕴含的深情与敏感,以及他们面对封建礼教束缚时的挣扎与无奈。从“木石前盟”到“金玉良缘”,从“还泪”的宿命论到现实的残酷,宝黛爱情的悲剧性被置于对个体情感与社会制度冲突的深刻反思之中。 “情”与“理”的辩证统一:在《红楼梦》的世界里,“情”是驱动人物行为的重要力量,而“理”则是社会秩序与道德规范的体现。本部分将探讨书中人物在情感与理智之间的摇摆与碰撞,如王熙凤的精明“理”与内心的“情”,薛宝钗的“冷香丸”所代表的“理”与对宝玉的“情”,以及妙玉的孤高“理”与对净洁的执着。作者将揭示曹雪芹如何通过这些人物,展现了在人性的复杂性面前,“情”与“理”的界限往往是模糊的,而过度的压抑或放纵,都可能导致悲剧的发生。 女性群像的命运与抗争:本书高度关注《红楼梦》中塑造的众多女性形象,她们的命运各不相同,却都折射出在男权社会下的无奈与挣扎。从金陵十二钗的悲剧命运,到地位相对卑微的丫鬟们,作者将细致分析她们的性格特征、生存智慧以及在有限空间内的反抗与妥协。例如,晴雯的率真刚烈,袭人的温顺圆滑,探春的精明果断,都展现了不同层面的女性力量与局限。 从家族兴衰看社会变迁:贾府的由盛转衰,不仅是家族内部管理不善、奢靡浪费的结果,更是时代变迁的缩影。本部分将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分析贾府的衰败原因,包括官场的倾轧、经济的困境以及意识形态的冲突。通过贾府的兴衰,读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封建社会末期的种种危机与征兆。 第二部分:西行求法与人性的修炼——《西游记》的哲学意蕴 《西游记》以其奇幻的神魔世界和跌宕起伏的冒险故事,征服了无数读者。然而,本书将超越表面上的降妖除魔,深入挖掘其背后蕴含的深刻哲学思想和对人生修行之路的隐喻。 师徒四人的象征意义: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的组合,并非偶然。本部分将分析这四位师徒各自所代表的人性面向与修行境界。唐僧的慈悲与执着,孙悟空的桀骜不驯与降妖能力,猪八戒的贪嗔痴与凡俗欲望,沙悟净的忠厚老实与勤恳付出。他们的组合,象征着一个完整个体在追求真理过程中,需要整合内心的各种矛盾与力量。 “九九八十一难”的人生寓言:西行之路上的重重磨难,被视为人生旅途中必然会遇到的各种考验。本部分将对这些磨难进行符号化的解读,例如“火焰山”代表内心的欲望之火,“盘丝洞”象征着诱惑与迷失,“白骨精”则代表虚伪与欺骗。每一次的降妖伏智,都象征着个体在精神成长过程中,需要克服的障碍和提炼的智慧。 “心猿意马”的修炼之道:孙悟空“心猿”的称号,以及唐僧对“意马”的约束,是《西游记》中最具哲学意味的表达之一。本部分将探讨“心”与“意”在佛教修行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戒律、定力来驯服内心的躁动与妄念,最终达到清净无为的境界。 对权威与体制的隐喻:《西游记》中,从天庭到西天,都存在着等级森严的权威体系。本部分将分析吴承恩如何借神魔世界,隐喻现实社会中的官僚体制、权力斗争以及对既有秩序的挑战。孙悟空对权威的不羁,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僵化体制的一种批判。 “成佛”的真正含义:西天取经的终极目标并非简单地获得真经,而是实现精神的升华与“成佛”。本部分将探讨“成佛”在《西游记》中的多重含义,它不仅仅是修行圆满的终点,更是一种对人生境界的追求,是对自我超越的探索。 第三部分:浮生若梦与情感的深沉——《浮生六记》的细腻品读 《浮生六记》以其平实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沈三白与芸娘之间相敬如宾、情趣盎然的夫妇生活。本书将重点关注其在情感表达、生活美学以及传统文人情怀方面的独特价值。 “闲适”生活中的情感真挚:与宏大叙事不同,《浮生六记》着力于描绘日常生活的点滴美好。本部分将分析沈三白如何通过对自然景物、饮食起居、诗词歌赋的描绘,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追求精神自由的“闲适”生活方式。然而,在这种闲适之下,却是他对妻子芸娘深沉而真挚的情感。 芸娘的独立人格与才情:芸娘作为本书的灵魂人物之一,其聪慧、才情与独立精神尤为引人注目。本部分将深入剖析芸娘在男权社会中的独特地位,她并非依附于丈夫的女性,而是拥有自己思想、爱好和独立人格的个体。她与沈三白之间的互相欣赏、互相扶持,是封建社会中难得的平等爱情的典范。 “一日三秋”的相思之情:书中对夫妻二人日常相处的细节描绘,如互相赠诗、共赏花月、一同劳作,都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和情感的温度。本部分将重点解读书中那些看似平淡却感人至深的片段,例如沈三白在外游历时,芸娘的思念之情,以及他们之间那些充满默契的对话和眼神。 文人情怀与生活美学:沈三白作为一位落魄文人,其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深受传统文人文化的影响。本部分将探讨《浮生六记》中所展现的文人情怀,如对诗书的喜爱、对雅趣的追求、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悟。同时,也将分析书中对日常生活器物、饮食、园林布置等方面的细致描写,是如何共同构建了一种独特的东方生活美学。 “情”的永恒与“浮生”的虚幻:尽管《浮生六记》描绘的是看似圆满的爱情和生活,但“浮生”二字本身就透露出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虚幻感。本部分将探讨沈三白在享受生活美好的同时,所流露出的对人生短暂的感叹,以及在面对离别与苦难时,情感的力量如何成为支撑他们走下去的动力。 第四部分:跨文本的对话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多元意蕴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超越对单一部作品的分析,进行跨文本的整合与升华。 主题的共通与差异:《红楼梦》的繁华与衰败,《西游记》的修行与解脱,《浮生六记》的闲适与真情,它们在表面上截然不同,但在更深层次上,都触及了人性的困境、情感的追求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探索。本部分将对比这三部作品在“情”、“道”、“真”等主题上的表现,揭示它们之间既有共鸣,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叙事策略与艺术风格的比较:《红楼梦》的写实与象征,《西游记》的奇幻与寓言,《浮生六记》的白描与抒情,这三部作品在叙事方式、语言风格上各具特色。本部分将通过比较分析,展现中国古典小说在艺术表现力上的多元化与高超成就。 时代背景与作者意图的关联:将这三部作品置于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下,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如何受到社会思潮、文化传统以及个人经历的影响。例如,《红楼梦》对封建社会末期的批判,《西游记》对佛教思想的弘扬,《浮生六记》对文人生活方式的记录。 对现代读者的启示:本书最终旨在与现代读者进行对话。通过对这三部经典作品的深度解读,引发读者对人生、情感、社会以及自我价值的思考。无论是在大观园的繁华落尽中体味人情冷暖,在西行之路的磨难中感悟人生修行,还是在浮生六记的细碎中寻觅生活真谛,都能为当下读者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 《红楼、西游及浮生六记论集》致力于成为一本引人入胜、启发思考的文学评论著作。它提供了一种进入中国古典文学殿堂的独特路径,让读者在品读经典的同时,也能够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其中蕴含的普适性人生智慧。本书不追求提供标准答案,而是鼓励读者带着自己的感受与思考,与这些不朽的文学作品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沉思良久的书。它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将中国文学史上几部重要的作品——《红楼梦》、《西游记》和《浮生六记》——置于一个论述的框架之下。当我阅读《红楼梦》的章节时,我发现作者不仅仅是在梳理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更是深入挖掘了作品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批判和人生哲理。他对于贾府衰败的分析,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家族斗争,而是将其上升到对封建制度弊端的深刻反思,对人性的复杂和世事的无常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我尤其赞赏他对林黛玉命运的解读,那种超然的悲悯和对个体价值的珍视,让我深受触动。而《西游记》的部分,则让我看到了这部神话小说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作者将其视为一场关于“修行”的隐喻,师徒四人西行之路,实则是一场战胜内心“妖魔鬼怪”的旅程。他对于孙悟空“反骨”的解读,以及对猪八戒“色欲”的分析,都充满了深刻的洞察力,让我对这部作品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至于《浮生六记》的论述,则如同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找到了一座宁静的小岛,让我看到了普通人在平凡生活中所能体会到的细微幸福和人生智慧。

评分

这套《红楼、西游及浮生六记论集》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一直以来,我都是《红楼梦》的忠实读者,也曾深入研究过《西游记》的禅意与神话。然而,当这本《浮生六记》的论述出现在我眼前时,我才真正意识到,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远不止于此。书中对《红楼梦》的解读,并非简单地复述情节,而是从更宏观的社会文化背景,甚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角度,去剖析林黛玉与贾宝玉之间那份“木石前盟”的无奈与悲凉。作者对十二钗命运的预测,更是将个人的悲欢离合置于时代的大背景下,展现出一种深邃的历史洞察力。而对《西游记》的分析,也跳出了“降妖伏魔”的表面,深入探究孙悟空“心猿意马”的象征意义,以及师徒四人西行之路实则是一场心性修炼的隐喻。更令我惊喜的是,论集中对《浮生六记》的评论,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对“人间烟火”的珍视,与前两部作品的宏大叙事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对比与互补。作者在文笔上也下足了功夫,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温婉细腻,仿佛真的能感受到作者在那字里行间的情感起伏。

评分

这套《红楼、西游及浮生六记论集》的价值,绝非仅仅停留在对经典作品的解读层面,更在于它为读者提供了一种独特的阅读视角和思考方式。我在阅读《红楼梦》部分时,尤其被作者对“情”的阐释所吸引。书中不仅仅是描绘了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缠绵悱恻的爱情,更是将这种“情”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关系和人生哲学中去审视,探讨了在那个时代,“情”是如何被压抑、被扭曲,又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的。这种解读让我对书中人物的悲剧命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是简单地为他们的遭遇而唏嘘,而是能够看到更深层的社会根源。而《西游记》的论述,则将这部神话小说升华到了哲学的高度。作者并非仅仅着眼于故事情节的趣味性,而是通过对师徒四人性格、行为的深入分析,揭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弱点与追求,以及在克服困难、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个体如何实现自我超越。我尤其喜欢其中对“悟”的解读,它不仅仅是宗教上的领悟,更是一种对人生本质的洞察。而《浮生六记》的讨论,则如同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了一片宁静之地,让我感受到回归家庭、享受当下生活的美好。

评分

读完这本《红楼、西游及浮生六记论集》,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以往我对《红楼梦》的理解,更多停留在其悲欢离合的情节和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上,但本书的论述,却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作者通过对书中人物命运的细致梳理,巧妙地将个体命运与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婚姻观念紧密联系起来,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女性的生存困境以及她们在那压抑环境下的挣扎与反抗。特别是对王熙凤这个人物的剖析,不再是简单地将其标签化为“奸诈”,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的人性弱点和社会原因,展现出一种更加复杂和立体的形象。而《西游记》的部分,则从一个更为超然的视角,解读了取经之路的象征意义,以及每个角色的心理成长历程。作者将孙悟空的叛逆与佛性的觉醒,猪八戒的欲望与解脱,唐僧的执着与慈悲,都进行了精妙的阐释,让我对这部耳熟能详的神话小说有了全新的认识。至于《浮生六记》的篇章,则如同清风拂过,带来的是一种对寻常生活细节的精致描摹,以及在平凡中体味幸福的智慧。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红楼、西游及浮生六记论集》是一部极具启发性的读物。它不像市面上许多解读类的书籍那样,仅仅是对原文的注解或概括,而是充满了作者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思考。在《红楼梦》的分析中,我被作者对宝黛爱情的解读深深打动。他并没有将他们的爱情简单化为“才子佳人”式的浪漫,而是深刻地探讨了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个体的情感如何受到压迫,以及这种压迫如何最终导致了悲剧。作者还对书中许多配角的人物塑造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让我看到了这些人物在宏大叙事中的独特意义,以及他们各自的生存智慧和无奈。而《西游记》的部分,更是让我耳目一新。我一直认为《西游记》是一部充满奇幻色彩的冒险故事,但作者却将其解读为一场关于“心”的修行。他通过对孙悟空一路降妖伏魔的经历,揭示了“心猿意马”的道理,以及如何在欲望的诱惑和现实的磨难中保持内心的清净。这种解读充满了智慧,让我对这部经典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而《浮生六记》的篇章,则如同在读完宏大的史诗后,品尝到了一杯清淡而醇厚的茗茶,感受到了生活本身的诗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