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職人”拉下神壇,呈現普通人與普通職業的一期一會。
文字+攝影+手繪,職人不足道,所道皆尋常。
珠寶設計師、食材尋訪者、繪畫師、昆麯演員、冰激淩店主、喪葬業的紮庫師傅、DNA鑒定專傢……
在辭職、休學、詩與遠方被鼓吹過熱的今天,對於普通人來說,工作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工作與自由是必然矛盾的嗎?怎樣纔算一份閤理閤心的工作?
走齣個體視閾,去看看五花八門的職業、經曆各異的選擇、迥然不同的心態、韆差萬彆的生活。每一個認真工作的人,都是職人。
海報:
當大傢都在談論“職人”時,職人本人在談什麼?
近幾年,在媒體的神化渲染下,匠人、職人等詞處處為用,然而在霹靂的深度采訪中,工匠本人從來不會提起這些字眼兒。被我們視為匠人匠心的事,於他們而言隻是再平凡不過的日常——昆麯藝術傢自小日日練功,在舞颱上一站便是三十年;畫遍全世界的繪畫師從不談追求或夢想,隻因“好玩兒”拿起畫筆;南洋寺廟都會請他來做水陸道場用具的紮庫師傅,隻視這是一門糊口的手藝;中國屈指可數的刻經師將佛學美鎸刻在木闆上,卻坦言不懂經文……因工作踏實快樂,也因工作疲纍無奈,這種平凡、實在的記錄,鋪展齣生命狀態的不同麵相:他們不是某行某業中被固化的標杆繩準,而是有經曆、有情感、有層次的普通人。
我們也由此得以反觀自身,一份職業,可以光鮮亮麗,可以微不足道,但每一個人都有理由選擇這樣的工作,這樣的生活。其實我們都是一樣,在一份普普通通的職業中,定位著自己的價值坐標。縱然渺小,也有渺小的閃光。
職人不足道,所道皆尋常。
霹靂,插畫師、自由撰稿人。2014年,在工作四年之際,她開始重新審視工作與生活的關係,辭職後,著手準備一項采訪計劃,關注不同行業中的普通人。
一般人的生活更多是與工作捆綁在一起,甚至可以說,選擇瞭一份工作,就意味著你選擇瞭怎樣的生活。在她的采訪中,每一份工作,普通卻都有不平凡的一麵;每一個人,淡然卻總有高光時刻。
序
貼滿標簽的醫護間
復刻自然的初心
山海間,文那食堂主人
尋訪真味
針灸師的十幾年
在城市裏手造器物
一麯婉轉行腔
一份冰激淩的誕生
理科生的“酷炫”創業
喪葬行業的手藝人
木闆上的佛學美
零存整取的童心
鑒證實錄現實版
車木匠的獨白
絲桐妙音
序
二〇一四年四月,是我走齣校門工作將滿四年之際,再三思量,還是在三月提齣瞭辭呈,以求四月一日能恢復自由身。
遙想畢業那年的三月,班裏的同學陸續找到工作,在公司和學校間來迴奔波,整日忙碌,每個人都是一副壯誌未酬的模樣,稚嫩卻努力地展現成熟的一麵。這種狀態似乎讓大傢完成瞭從小孩到成人的過渡。剩下我和幾個同學,懶懶散散,成瞭最後離開寢室的人。宿捨往昔的熱鬧被兵荒馬亂地席捲而走,那些奔波的身影使自認為瀟灑的我們著瞭慌。
當大部分同學穿著正裝在辦公室裏正襟危坐時,工作仍無著落的我們坐在快餐店裏長籲短嘆,甚至半信半疑地相約去雞鳴寺上香。沒承想,不久我便接到瞭麵試電話,兩輪篩選後順利得到瞭在某知名潮流雜誌工作的機會。對六月畢業的我們來說,四月找到工作不算晚,可在當時卻有一種惶恐感,所以第一份工作對我來說,與其說是人生打拼的開始,倒更像是一針安慰劑,以示丁點的自我價值。
辭職前的最後一份工作,是在商場做企劃。這是一傢想傳達青年文化概念的商場,藉做視頻企劃案的契機,我開始思考八小時的概念。我們所說的生活,其實就是這八小時。八小時是我們工作的時間,也是我們一天最主要的活動時間,每個人都希望個人時間和工作時間能夠分開,實際上卻很難,一份工作基本上決定瞭一個人的生活方式。也許很多年輕人和我一樣,期待看到不同形式的八小時。這個係列拍瞭南京九個不同領域的年輕人,不是紅人,未必有名氣,現在看來策劃形式不算新鮮,因為宣傳等問題,也沒有大火,但在執行整個企劃案的過程中,我感觸良多。
我也陷入瞭重重的疑問與焦慮,默默迴想二十三歲到二十七歲的生活—在每天陽光最好的時候,我似乎都坐在辦公室裏麵對著屏幕。很多人都無奈感嘆:有錢的時候沒時間,有時間的時候沒錢。一個人的精力總是有限的,可每個人都會被要求身兼數職,在各類技術、媒體迅猛發展的時代,已經越來越不允許一個人隻做一件事。其實,對於工作本身我並沒有太多敵意,自己賺的錢自己支配是一件很開心的事,疑問和焦慮的源頭,在於沒有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而且對於滿意的標準自己也不甚明瞭。所以,我想在有點積蓄的時候,給自己時間,過自私的一年,去體驗享受一下專注一件事的快樂,去實實在在地探尋心裏的疑惑。
工作的意義究竟為何?工作與自由是必然矛盾的嗎?怎樣纔算一份閤理閤心的工作?人類為瞭自我或其他的需求,創造瞭多少不同的工種?自由職業者的自由究竟是怎樣的?木工師傅每日在做些什麼?被稱為白衣天使的護士,一天會遇到多少種狀況?昆麯演員如何開始整日的工作……想去看看彆人的工作,如果可以,一起上班,從日常瑣事,觀察不同行業的形態,做一部文字紀錄片。
一定有人覺得工作與自由嚴重衝突,他們苦苦掙紮並卓有成效;也一定有人覺得平穩度日沒有不妥,安於日常也是一種幸福;還有人覺得現在的委麯求全是在為未來積蓄力量……我不確定能否得到一個確切的答案,但對一件事物瞭解得更多,纔能更客觀地看待它。居高臨下講道理的文章太多,我隻想呈現生活或生命的不同麵相,那纔是最真實最多元的。我相信,無論哪一種狀態,他們都有足夠的理由支撐自己堅持現在的選擇。
辭職後,我便開始瞭這個采訪項目,從認識的同學開始,再通過綫上相關訊息、受訪者推薦,以及綫下尋訪等方式,找到瞭不同行當的從業者,感謝他們的信任和友好,接受瞭我這個非專業人士的采訪,讓我瞭解到瞭不同行業的樂趣和辛苦。
近幾年,“匠人”“匠心”等詞處處為用,但在采訪的過程中我發現,工匠本人反而從來不會提起這些字眼。被他人視為匠人匠心的事,於他們而言隻是再平凡不過的日常—昆麯演員們自小開始日日練功、排練;木匠師傅每天在噪音中與木屑為伴,站到兩腿僵直;陶藝老師隻要在工作室中,就不會有一分鍾被浪費;刻經師們長年纍月在鬧市中的一隅方所一刀刀刻下傳世的經版……有時他們享受勞作帶來的踏實和快樂,有時也對職業的辛苦與疲纍無奈,這些情緒體驗融化在每一天每一小時每一分鍾的瑣事中。
這種平凡、實在讓我感受到一個個鮮活的個體,他們不是某個行業係統中的零件,不是被固化成某個模樣的標杆,而是層次豐富、有情感的個人。他們讓我在最普通不過的日常中觀察、存留下瞭一個又一個時間切片,它們就像耐用的老物件一樣,讓人感覺潤澤安定。一份工作,文藝也好,平凡也罷,我們最終都要落入俗世日常,其中的喜怒哀樂自知其深,自得其樂,不足為外人道也。
開始這個采訪項目之前,我對自己有一番自我評估:我做不瞭女強人,成不瞭帥纔,頂多算不錯的一員大將,所以也許不久的未來,我依舊會迴到朝九晚五的生活,為求保險,在一傢公司裏對以後未知的幾十年做打算。然而,三四年過去瞭,我並沒有重迴坐班生活,感謝自己的行動力,在經曆瞭種種探索和試錯後,我學會瞭為自己做減法。我依舊繼續自由職業的生活,和朋友經營一傢小小的工作室,撰稿、畫畫、開水彩課,我意識到做一件自己喜好的事情也許意味著,要處理許多不喜歡的問題。這幾年我內心從波動到篤定,這其中的變化,或許也不足為外人道也。
有時候我會有一種感覺,我現在做的每一件事、每一點積蓄,都是在為未來的某事做準備,這件事會讓我有遊刃有餘的成就感、自在感和歡暢感;它可能發生在新疆,可能發生在南京,可能發生在一座我第一次抵達的小城,當然也可能永遠都不會發生,一輩子隻是為這個虛無的目標做著順勢而為的準備。
(讀者評價五) 讀完這本書,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一種復雜的、難以言說的情感在胸腔裏翻湧。這本書讓我第一次如此近距離地觀察那些“職人”們的內心世界。他們不是沒有煩惱,不是沒有失落,更不是沒有對未來的迷茫。但正是這些真實的情感,讓他們的形象更加鮮活,更加觸動人心。我看到瞭他們在麵對挫摺時的痛苦,看到瞭他們在追尋技藝巔峰時的執著,看到瞭他們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如何尋找屬於自己的那份慰藉。他們或許不擅長言辭,不善於錶達,但他們用自己的行動,用自己的汗水,用自己的堅持,書寫著屬於自己的生命史詩。這本書讓我明白,每一個看似“不足道”的生命,都擁有著無限的潛力和動人的故事。它激勵我,要去用更寬廣的視野去看待世界,去理解那些我曾經可能帶著有色眼鏡看待的人和事。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一次對生命的重新認知。
评分(讀者評價四) 初讀這本書,我以為它會是一本關於“失敗者”的哀歌,或者是“邊緣人”的記錄。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自己對“不足道”的理解被徹底顛覆瞭。這本書的偉大之處,在於它將那些曾經被我們視為“墊腳石”或者“背景闆”的人物,推到瞭聚光燈下,讓他們講述自己的故事。我看到瞭那些在社會分工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卻鮮少獲得關注的職業。他們可能是清潔工,可能是快遞員,可能是保姆,也可能是那些在幕後默默奉獻的技術人員。他們每個人都曾有過自己的夢想,都曾有過自己的掙紮,也都有著自己獨特的生命軌跡。作者用一種極其平實卻又不失深情的筆觸,描繪瞭他們的人生況味。這讓我不禁反思,我們所定義的“成功”和“價值”,是否過於狹隘?是否忽略瞭那些在各自崗位上默默付齣,為社會運轉貢獻力量的普通人?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人性的多樣性,看到瞭平凡中的偉大,也看到瞭個體在宏大社會結構中的位置與意義。
评分(讀者評價一) 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內心其實是有點忐忑的。畢竟“職人不足道”這個書名,乍聽之下,總讓人聯想到那些默默無聞、甘於平凡的匠人精神。我一直以來對這類題材都抱著一種既敬佩又疏離的情感,一方麵感嘆他們的專注與技藝,另一方麵又覺得那樣的生活離自己太過遙遠,似乎缺少瞭點什麼,比如激情,比如改變,比如……一種更鮮活的生命力?然而,翻開書頁,我卻被一股撲麵而來的真實感深深吸引。作者並沒有刻意去拔高或神化任何一個職業,而是用一種近乎白描的手法,將一個個普通人的工作日常展現在我麵前。那些細微的動作,那些不為人知的辛勞,那些在重復中尋找意義的堅持,一點點地滲透進我的感受裏。我仿佛能聽到刻刀在木頭上摩擦的細微聲響,聞到烘焙師手中麵團散發的麥芽香氣,甚至感受到電焊工眼中跳躍的火花。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不足道”這個詞,它不是渺小,而是沉澱;不是無名,而是紮根。它讓我意識到,每一個看似平凡的崗位,都蘊含著不平凡的故事和情感,都值得被看見,被理解,被尊重。那些被時光打磨過的技藝,那些在歲月中沉澱的經驗,就像埋藏在地下的珍珠,雖然不張揚,卻散發著溫潤的光澤。
评分(讀者評價二) 讀完這本書,我腦海裏揮之不去的是一種淡淡的憂傷,卻又夾雜著一絲不屈的韌性。它描繪的“職人”們,並非生活在理想的烏托邦,而是實實在在地在現實的泥沼中跋涉。他們的工作,常常伴隨著身體的疲憊,精神的孤寂,以及不被外界理解的無奈。我看到瞭那些年復一年在流水綫上重復動作的工人,看到瞭那些麵對冷漠顧客依然要保持微笑的店員,看到瞭那些在深夜裏默默修復損壞設備的維修師傅。他們的付齣,很少得到外界的掌聲,他們的辛勞,常常被視為理所當然。這本書讓我看到瞭職場背後隱藏的各種不公與掙紮,看到瞭他們在微薄的薪資和巨大的壓力下,如何維係生活的尊嚴。然而,最讓我動容的是,即使麵對如此種種,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依然在努力尋找屬於自己的那份價值和意義。他們不是在機械地完成任務,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對抗世界的冰冷,守護著一份職業的初心。這種在絕境中閃爍的人性光輝,比任何華麗的辭藻更能打動人心。它讓我思考,我們所追求的成功,是否一定是對外在光鮮亮麗的注解?抑或是,在平凡的崗位上,活齣一種堅韌不拔的姿態?
评分(讀者評價三) 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久違的“慢下來”的思考。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我們似乎總是被裹挾著前進,很少有機會去停下來,去感受,去體會。而這本書,就像一股清流,讓我有機會重新審視那些被我們忽略的角落。作者並沒有用宏大的敘事,而是從一個個極其細小的切入點,比如一位老木匠對一塊木頭的細緻觸摸,一位老奶奶對一道傢常菜的反復嘗試,一位老花匠對一株植物的耐心嗬護。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卻蘊含著深厚的智慧和情感。我仿佛能感受到時間的重量,感受到匠人們在歲月中沉澱下來的耐心與專注。他們不是為瞭追求短暫的轟動,而是為瞭成就一件值得托付的“作品”。這種“慢”的態度,不僅僅是一種工作方式,更是一種生活哲學。它教會我,在喧囂的世界裏,保持一份內心的寜靜,專注於眼前的事物,並從中汲取力量。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真正的價值,往往藏在那些不為人知的堅持和積纍之中,需要我們用一顆足夠細緻的心去發現。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