閣樓人語 《讀書》的知識分子記憶

閣樓人語 《讀書》的知識分子記憶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瀋昌文 著
圖書標籤:
  • 文化研究
  • 知識分子
  • 迴憶錄
  • 文學批評
  • 閱讀體驗
  • 個人史
  • 20世紀中國
  • 思想史
  • 書信
  • 閣樓人語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海豚齣版社
ISBN:9787511020826
版次:1
商品編碼:12335939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8-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08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閣樓人語:〈讀書〉的知識分子記憶》是一本關於《讀書》的書,是對原《讀書》主編瀋昌文先生在一生的編輯生涯中所思所想的精神集粹。瀋昌文先生在整整50年的齣版生涯中,有三分之一年頭都在編《讀書》,幾乎經曆瞭《讀書》創刊、成長的全過程,是《讀書》的見證人。對創刊40年整的《讀書》雜誌來說“閣樓”是具有特殊意義的一個名詞——《讀書》編輯室同仁自嘲的室號。

且聽一個能說、會說、敢說之人的睿智語絮,讓這些關於當時文化界、思想界情況的犀利思考和字裏行間透露齣的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溫暖關懷帶你重溫一個時代讀書人的美好記憶。

內容簡介

《閣樓人語:〈讀書〉的知識分子記憶》收錄瞭1984—1996年這13年間100餘篇《讀書》雜誌的“編後絮語”,是關於人文刊物《讀書》的曆史記錄。瀋昌文先生任《讀書》主編多年,這些文章涉獵廣泛,思想敏銳,文采飛揚,對中國思想界、文化界、讀書界諸多話題娓娓道來,既記錄瞭八十、九十年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思想、精神與學術的發展軌跡,也全麵反映瞭那一曆史時期的齣版、文化動態。

作者簡介

瀋昌文,1931年9月26日生於上海。1951年3月到1985年12月,在人民齣版社任校對員、秘書、編輯、主任、副總編輯。1986年1月到1995年12月,任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總經理兼《讀書》雜誌主編。1996年1月退休。著有《書商的舊夢》《知道》《八十溯往》《也無風雨也無晴》《師承集》《師承集續編》,譯作有《控訴法西斯》《列寜對全世界婦女的遺教》《阿多拉茨基選集》(部分)等。

目錄

目 錄

1 序 有無之間 * 濛
8 自述 齣於無能 瀋昌文

1 知識分子——我們的對象
3 病中的列寜
5 預測未來
7 我們的五周年
9 挑 戰
11 小文章
13 加強書評
16 改革需要知識
18 “荷馬”不是“羅馬”
21 補白之樂
24 讀其書,知其人
26 一讀再讀的書
29 多樹幾塊“指路牌”
31 禁錮與指導
34 拓展思維空間
36 作傢手稿
38 看動靜的窗口
40 服務日
42 書評的自由
44 傅雷傢書墨跡展
46 德不孤,必有鄰
48 說寬容
50 不可言說
53 看海外
55 人情的聯係
58 提倡反思
60 看書內,想書外
62 “不倫不類”
64 舊學新知
66 再說寬容
68 且看文章高手
70 解放編輯
72 敏感或賢明
74 這一聲喝得好!
76 文化的共識
78 麵對“文化熱”
80 改變習慣
82 海外歸來
84 老將丁聰
86 通往“精英文化”的橋
88 專欄之興
90 一字之錯
92 百期感言
94 不免有三分傻氣
96 惟恐失之艱深
98 短些,再短些!
100 信 任
102 海峽那邊
104 我們的班底
108 多開窗戶
112 請柳蘇齣場
115 張承誌的感慨
117 文化“整閤”
120 書是死的,又是活的
122 “每一寸都是女人的女人”
124 “相見亦無事,不來常思君”
126 “新生創傷”
128 用“?”還是用“!”?
130 想起本雅明
132 文化的前途
134 請* 濛齣場
136 吃豬肝還是訂雜誌
138 智慧默默流淌
140 《讀書》十周年
142 擬作《洗澡》又一篇
146 說“逼”
148 閤刊緻辭
150 感謝老前輩
151 風狂霜峭錄
153 彆人的話
157 活得尚好
161 又到“讀書服務日”
167 無序與有序
171 何妨輕風漫語
175 三人行:* 濛、張中行、金剋木
181 撐一葉扁舟
188 悲欣交集,撫簡識人
194 辛豐年的妙處
198 莫把深奧當深刻
202 柯靈來信
207 不是即是
211 冷眼觀熱門
215 我們的欄目
219 謂予不信,請看曆史
223 黃仁宇的書
227 糾謬摘誤
229 還得“拿來”
231 人在睏境中
234 鬍愈之“承包”
237 **是倉皇辭廟日
242 腦力操練
244 文人還會被尊敬嗎?
248 評自己
250 他們文明嗎?
253 吾道不孤
256 “精神貴 族”
259 什麼是自由?
262 三三四四
264 褲子·尊嚴·樂趣
266 上帝·阿鬥·朋友
268 後飲酌·後學術·後刊物
271 被遮蔽·被掩蓋
273 黃昏·朝陽
275 地理與文化
278 文化閣樓
280 采一片異鄉的雲
284 閉一隻眼
286 背叛·挑撥
288 打擂規則·費厄潑賴
290 自己的聲音
292 《發事隱》的“事隱”
294 倒和順
297 精緻和粗率
299 何必大聲
301 想入非非
303 把關種種

306 《閣樓人語》後記 瀋昌文
書名: 閣樓人語 《讀書》的知識分子記憶 圖書簡介: 在時代的洪流中,總有一些聲音,如微光般穿透歲月,訴說著個體與時代的交織,知識與精神的碰撞。本書《閣樓人語——<讀書>的知識分子記憶》便是一麯關於閱讀、思考與成長的多聲部閤唱,它以一種彆樣的視角,迴溯瞭中國當代最重要的思想刊物之一《讀書》雜誌,在其發展曆程中,所承載的那些閃耀著智慧光芒的知識分子群體的集體記憶與個體敘事。 這並非一本簡單的迴憶錄,也非對《讀書》雜誌的編年史式梳理。它是一次深入靈魂的探索,嘗試捕捉那些隱藏在文字背後、流淌在知識分子生命中的脈絡。作者以敏銳的觀察和深情的筆觸,聚焦於那些因《讀書》而結緣、因閱讀而啓濛、因思想而激蕩的個體生命。他們或許是曾經的編輯、撰稿人,或許是熱忱的讀者,更可能是那些在《讀書》的滋養下,逐步形成獨立思考能力,並在各自領域中留下印記的思想者。 本書的敘述,不是冰冷客觀的史料堆砌,而是充滿瞭溫度和人情味。作者深入那些泛黃的舊期刊,也走進那些知識分子的內心世界,通過搜集、整理、訪談、重構,編織齣一幅幅生動的人物畫捲。這些人物,他們的人生軌跡或許各不相同,但他們對思想的追求,對真理的探尋,對社會的反思,以及在閱讀中獲得的啓迪和力量,構成瞭《讀書》雜誌精神內核的重要組成部分。 “閣樓人語”,這個書名本身就蘊含著一種意味深長。閣樓,往往是獨立思考、潛心研究的場所,是遠離喧囂、沉浸於書海的靜謐之地。而“人語”,則強調瞭個體聲音的存在,是那些在閣樓中低語、思考、辯論、分享的智慧之聲。本書正是試圖打撈起這些“閣樓人語”,將它們匯聚成一篇篇引人入勝的敘事,帶領讀者走進知識分子獨特的精神世界。 《讀書》雜誌,作為中國當代思想史上的一個重要坐標,其影響力早已超越瞭刊物的本身。它不僅是一個信息發布的平颱,更是一個思想碰撞的熔爐,一個精神傢園的構建者。它見證瞭一個國傢在改革開放浪潮中,知識分子群體如何重新認識世界,如何梳理傳統,如何探索未來。本書正是從“人”的角度切入,通過解讀《讀書》雜誌在其不同發展時期所承載的人物故事,來展現這一宏大進程中的個體經驗和精神風貌。 作者在書中,會細緻地勾勒齣一些知識分子與《讀書》雜誌結緣的契機。或許是一篇振聾發聵的文章,或許是一次思想的啓發,又或許是編輯部的一段段往事。這些細節,雖然看似微小,卻往往是連接個體命運與時代變遷的密鑰。通過對這些細節的深入挖掘,讀者能夠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讀書》雜誌是如何成為一代知識分子精神成長的沃土,又是如何塑造瞭他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嚮。 本書的敘事,會穿插對《讀書》雜誌曆年重要文章、重要欄目,乃至那些在雜誌上引發廣泛討論的事件的解讀。但這種解讀,不是孤立的文本分析,而是將其置於知識分子個人的生命體驗和時代背景之下。例如,當談論某個關於曆史反思的專欄時,作者可能會深入追溯參與撰稿的某位學者,他在那個特定時期所麵臨的思想睏境,以及《讀書》雜誌為他提供的發錶平颱和精神支持。這種“人-文-時”的交織,構成瞭本書獨特的敘事魅力。 《閣樓人語——<讀書>的知識分子記憶》還可能觸及到知識分子群體內部的思想爭鳴和觀念演變。在《讀書》雜誌的版麵上,不同學派、不同思想的碰撞從未停止。這些爭鳴,雖然有時顯得激烈,卻正是知識分子群體保持思想活力、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本書將通過呈現那些參與爭鳴的個體故事,展現知識分子在思想辯論中的勇氣、智慧和堅持。 更重要的是,本書將展現閱讀的力量,以及知識分子群體對閱讀的虔誠和熱愛。對於許多人而言,《讀書》雜誌不僅僅是一份刊物,它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精神寄托。它引導讀者去發現那些被忽視的經典,去接觸那些前沿的思想,去理解那些復雜的社會現象。本書將通過追溯知識分子們在閱讀中的心路曆程,來傳達閱讀的魅力,以及它如何成為個體認知世界、提升自我的重要途徑。 作者也可能關注到,在時代變遷和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知識分子群體的處境和選擇。他們如何在時代的大潮中保持獨立思考,如何在壓力與誘惑中堅守學術良知,如何在功利主義的侵蝕下守護精神傢園?《讀書》雜誌,往往是他們發齣聲音、尋求共鳴的重要陣地。本書將通過呈現這些真實的生命故事,來摺射知識分子群體的生存狀態和精神韌性。 本書的寫作風格,力求自然、流暢,避免空洞的理論說教,而是以鮮活的個體敘事,引人入勝。作者善於捕捉人物的細微神情,善於描繪那些觸動人心的瞬間。讀者在閱讀本書時,仿佛置身於一場場溫馨的會談,或是一次次深刻的思考之中。那些曾經在《讀書》雜誌上留下深刻印記的人物,他們鮮活的形象,他們充滿智慧的言語,將躍然紙上,與讀者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 《閣樓人語——<讀書>的知識分子記憶》不僅僅是關於一份雜誌的迴憶,它更是一部關於思想、關於閱讀、關於個體如何在時代洪流中尋找精神傢園的史詩。它邀請讀者一同走進那些“閣樓”,傾聽那些“人語”,感受知識分子群體深厚的精神力量,以及他們為我們留下的寶貴思想財富。通過本書,我們不僅能更深入地理解《讀書》雜誌在中國當代思想史上的意義,更能從中汲取啓迪,思考我們自身的閱讀與成長,以及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我們應如何保持獨立思考,如何構建屬於自己的精神世界。 這本書,是獻給那些熱愛閱讀、珍視思想、並願意為之不懈追求的人們。它是一麵鏡子,映照齣知識分子群體特有的精神氣質;它是一盞燈,照亮瞭我們前行的道路;它是一段迴響,在我們的心中激蕩起對智慧和真理永恒的嚮往。 它所講述的,是那些在閣樓裏,在燈下,在無數個思考的夜晚,從《讀書》雜誌中汲取養分,從而生長齣獨特生命體驗的靈魂。它們的故事,不隻屬於過去,更與我們每一個熱愛思考的現代人息息相關。

用戶評價

评分

不得不說,《閣樓人語》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過去,也通往心靈深處的窗戶。我不是書中所描繪的“閣樓人”,也未曾經曆過那個特定的曆史節點,但那些文字所營造的氛圍,那些知識分子在文字中流露齣的思考,卻有著跨越時空的吸引力。它不是那種一眼就能看穿的書,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地去感受,去體會。我能從中讀齣那個時代知識分子身上的一種復雜的情感,有對現實的關切,有對未來的迷茫,更有對思想的執著與探索。那些不經意的談話,那些對書籍的討論,都仿佛有著一種沉甸甸的分量,承載著那個時代的印記,也映射齣知識分子群體在社會變遷中的獨特角色。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知識分子”這個概念,它不再是一個標簽,而是一種精神的體現,一種對自我、對世界永不停止的追問。讀這本書,就像是與一群智慧的靈魂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受益匪淺。

评分

這本書的齣現,像是一扇塵封已久的閣樓之門,伴隨著吱呀一聲緩緩開啓,將一段段溫熱而又略帶疏離的知識分子記憶,如同一縷縷陽光,灑落進來。我並非書中之人,也未曾親曆那些年代的激蕩與沉思,但字裏行間流淌齣的那種獨特氣質,卻深深吸引瞭我。它並非流水賬式的迴憶錄,更像是一場精心編織的夢境,將那些模糊而又清晰的片段串聯起來,勾勒齣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群體的精神肖像。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們在那個特殊時期的睏惑、掙紮,以及對真理不懈的追求。那些被時代浪潮裹挾的個體,如何在洪流中保持自己的獨立思考,如何在精神的孤島上汲取養分,書中那些若隱若現的對話、那些不經意間的流露,都讓我對“知識分子”這個身份,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讓我意識到,知識分子的存在,不僅僅是信息的傳播者,更是精神的守望者,是社會良知的微弱但堅韌的迴響。這本書,以一種極為溫和而又不失力量的方式,觸碰瞭我內心深處對那個時代的好奇與敬畏。

评分

翻開這本書,與其說是閱讀,不如說是踏上瞭一次迷人的精神漫遊。作者以一種極其細膩且富有畫麵感的筆觸,描繪瞭那些藏匿於“閣樓”深處的,屬於《讀書》時代的知識分子的獨特語境。我不是那個時代的親曆者,但透過文字,我卻能清晰地“聽見”那些對話,感受到那些思想碰撞的火花。書中的人物,他們或是溫文爾雅,或是棱角分明,但共同的是,他們身上都帶著一種對知識的虔誠,對思想的尊崇,以及對時代深刻的洞察。那種在時代的巨變中,如何在紛雜的聲音裏尋找清晰的自我,如何在沉默中積蓄力量,如何在喧囂中保持清醒,都通過一個個鮮活的片段展現在眼前。我尤其著迷於那些關於閱讀的片段,仿佛能看到他們在燈下埋首,在書頁間尋覓著啓示,那種對文字的敬畏,對思想的渴望,至今仍能激蕩人心。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段段往事的迴溯,更是一次關於知識、關於精神、關於如何在時代洪流中安頓自我的深刻探討。

评分

這本書,如同一張泛黃的老照片,靜靜地訴說著一個時代的記憶,一個群體的精神脈絡。我驚嘆於作者能夠如此細膩地捕捉到那些轉瞬即逝的思緒,那些隱藏在字裏行間的深刻。書中所描繪的,並非轟轟烈烈的事件,而是那些更私密、更個人的精神世界,是知識分子在時代的浪潮中,如何安放自己的靈魂,如何在閱讀與思考中尋找力量。我並非那個時代的親曆者,但透過這些文字,我仿佛能夠“觸摸”到那種氛圍,感受到那種略帶憂鬱又充滿韌性的精神氣質。它讓我意識到,知識分子的價值,在於他們對真理的探尋,對思想的守護,以及在復雜世界中保持清醒的能力。那些關於閱讀的片段,那些對書籍的解讀,都如同一顆顆寶石,閃耀著智慧的光芒,也照亮瞭那個時代的精神景觀。這本書,是一次精神的朝聖,是一次對過往的迴溯,也是一次對當下自我的深刻反思。

评分

這本《閣樓人語》,如同一杯陳年的老酒,初入口時或許有些微的澀,但細細品味,卻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深邃與醇厚。它沒有故作高深的理論,也沒有刻意煽情的敘述,而是以一種近乎白描的手法,勾勒齣那個時代一群知識分子的精神側影。我能感受到他們身上那種特有的氣質,一種對文字的敏感,一種對思想的執著,一種在曆史洪流中堅守自我的勇氣。書中的一些片段,雖然隻是隻言片語,卻仿佛能勾勒齣那個時代的溫度,以及知識分子群體在那段特殊時期所經曆的內心波瀾。我尤其喜歡書中對閱讀體驗的描繪,那種沉浸在書本世界中的孤獨與快樂,那種在字裏行間尋找慰藉與啓發的場景,讓我深有共鳴。它讓我意識到,知識分子的價值,並不僅僅在於他們的學識,更在於他們對思想的堅持,對良知的守護,以及在時代變遷中,依然保持的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本書,像是一麵鏡子,照見瞭那個時代,也照見瞭我們內心深處對精神世界的渴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